日子越来越难过,不知道是自身出了问题,还是社会出了问题。离四十岁还差好几年,人却已然全惑。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个比我小十来岁的朋友,也发出同样的感慨。 感慨归感慨,既然都还活着,日子再难过,也还是要过下去。朋友想了想,说,信息时代,生财之路离不开手机,目前手机上最火爆的软件是抖音,我们不妨也学学他们,试着做直播。我问他有主题或有产品吗?他说企业培训。理由是:一、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人良莠不齐,培训不能少。二、你有培训经验。 我想了想,建议他写一份策划书,我自己也写一份,然后再一起商讨做决定。 这不写倒没有什么,一写,竟然思绪像开闸的潮水,想到了这些年在职场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随即想到了韩愈的《马说》和读初中时写过的一篇看图作文《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 《马说》我们都很熟悉,韩愈的名篇,相信很多人都读过,甚至会背。就是没有读过的人,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几句也绝对不陌生。 我最早读《马说》是读初一,记得语文老师讲过作者写此文的背景和他想要表达此文的中心思想,讽刺朝廷不重用人才与不培养人才和不懂得如何培养人才,朝廷反而还埋怨读书人这么多,却找不到一个有能力治理国家的人才。 那时候我年级尚小,懵懂少年一个,老师怎么讲我就怎么听。她没有往深处细处去讲,我自然也就没有往深处细处去思考。直到踏入社会走进各种职场,亲身经历与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才真正理解了《马说》的深意,理解了韩愈的心情。 都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都说读史能明智。《马说》也的确成了后人们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经营企业、教书育人,乃至家庭教育的典范教案。他们都很努力地照着《马说》里面说到的问题去修正自己,但最后,我们听到的大多数结论,仍然是千年前韩愈文中说的那句“天下无马!” 这让很多领导、管理者们不得其解。如果说韩愈这文写的没有道理,它就不会流传下来,成为学生的必读之文,人人口中的常用之语。如果说“我”不去相信它,不去理它,不对着它去修正自己的错误,问题没有解决,那也是“我”的问题。可现在的问题是,“我”对着它很认真地修正自己了,并为修正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最后问题还是问题,甚至比之前更严重。这,谁又能给“我”合理的解释? 为解决这些问题付出了代价,但问题依旧还是问题,甚至更严重,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企业花重金给员工做培训,最后的结果是,员工的工作效率、职业技能、对企业的忠诚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还在下降。 这是很多企业现象,也是很多领导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思想出了问题,这个思想问题的病源有两处:一、过度效仿和跟风——总是拿人家的成功方案方法一字不差地复制到自己和他人身上;二、总是拿自己的成功故事道德绑架到他人身上。这两种都是愚蠢到家的做法,虽然不能说绝对失败,甚至肯定也会有成功,但对于大多数人,最终还是失败的。 原因不细讲,只举个例子:中国现在影响力最大的民营企业是华为,大到连美国政府都妒忌和害怕。记得华春莹说过一句话:华为最大的错误就错在它是中国企业。因此,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制度建立、管理、培训上,全部都效仿甚至复制华为。尤其是给员工做培训,几乎是句句不离华为。但最后的结果是,华为仍旧是华为,而且还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自己的企业同员工,不仅没有变成像华为那样强大,甚至还在退步。 华为被美国政府攻击,错在它是中国企业。那么,模仿华为却没有成功的企业错在哪里呢?错在你的企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跟华为的不一样。想一想,硬件软件都不一样,你能对号入座成功吗?别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问你:鸟是飞禽动物吧,鸵鸟也是鸟,它为什么飞不起来呢?是它不够努力吗?海鸥在大海上能自由飞翔吧,翠鸟为什么飞到大海上就必死无疑呢?是它不够坚强吗?别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胜吴广起义声势的确很大,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所以,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不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来量身定做。就是孔子说的要因材施教。晏子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南的橘每一个的大小、酸甜也都不一样,因为接收的阳光、雨水、肥料、通风等外在因素不同)。 把这些话理解透并去照做了,之前心里的那些无论是疑惑还是困惑也就解开了,失败自然转胜了。若还要更通俗点说,就是根据你企业现在的实际情况去分析汇总,制出一套最适合现在用的管理制度和培训资料去落地实施,根据实施结果去权衡做适当的调整或升级。要懂得做一株芝麻。大家都想成功,通向成功最好的路径是勤奋+机遇+跟随或是向成功人学习,但往往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思考:真正成功人到底是怎么成功的。 仰望星空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姿势,无论你站在什么位置,星空离每一个人的距离都是一样高,但每一个人接下去去追逐星空上的那颗最亮的星所迈开脚步走的路却是不一样的。华为之所以成功,正是他仰望星空后不人云亦云,而是根据自身眼前的实际情况去迈开脚步——原创出最适合自己企业眼前的管理方案,然后,去行。 华为也不可能做到完美到无缺,内部和外界对他的负面评价也有如海潮,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曾在华为工作的员工乃至高管离职,以及现在还在华为而准备离职的员工呢?出来后的他们,对华为的评价并非和我们外界人想象的那么好。 写到这里,想起读初二时语文老师让我们写的一篇看图作文,图上是一大片碧草如茵的原野,上面有很多匹马在吃草,每一匹马长的都膘肥体壮,但有一匹特别显眼的瘦马睡在草坪上,它周围的青草已经被它吃完了。老师让我们以《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为题写一篇作文。 那时的我们包括老师全都保持一个观点:这匹马太懒,只想睡享其成,活该瘦。但如今再来看,观点有些不一样了,但首推的还是读书时的观点,马太瘦是它自身太懒的原因,活该瘦。这也就是很多职场人在一家很好的企业里,别人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唯独就他不得志。企业有很好的平台提供给他,他却不上台去表演,这就真不能怪企业了,只能自作孽不可活。但还有几种情况甚至更多种情况,也不得不去分析和思考:这匹马是不是生病了还没有康复?这匹马是不是受伤了站不起来?这匹马是不是残废了?……作为复杂的人类,在自己的眼睛里看他人问题觉得太普通太平常了,但他人的真实内幕你或许并不知道,所以,也就不得不去小心谨慎一下。这里不做分析重点,故此不述。 华为最大的成功和优秀并非神秘,而是他与外面的企业始终不一样,善始善终保持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本色与思维,去领导,去管理,去践行,无论外界的各式声音有多大多杂,它都能做到波澜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用无为去领导,用有为去管理,分秒变革着,创新着,站在时代与同行的最前列。 这是很多企业一生都学不来的,也是很多企业无法逾越的。但要相信,还是有很多企业是大有希望超越的,只不过不是今天,不是明天,也不是后天,而是有一天。就像30多年前的海尔集团,30年后,换成了华为。 不知道我那位年轻朋友是否和我持一样的观点。 2020.9.1-2 杭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