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心:公益不分高低,助人就有意义 | 《没法不爱》第一章

 律新社 2020-09-17


公益,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公益,更是一种公益精神,一种可以传递和发扬的正能量,将社会责任转化为社会价值,那才是公益的应有之义。

 

4月9日,在第四公益法律服务线上论坛上,由律新社编撰的国内首部律界公益纪实著作——《没法不爱——中国律界公益责任与梦想》正式出版。


该书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律师制度恢复40周年所作。主要根据律新社三年“律界公益榜单”获奖事迹进行采编,生动展示了中国律界人士的公益足迹和践行社会责任的使命担当。本文系《没法不爱》第一章,介绍了律界“公益奥斯卡”的前世今生,以及《没法不爱》编辑出版的始末。


▲律界大咖发表公益宣言,并祝贺《没法不爱》出版。(律新社视频中心出品)


律界“公益奥斯卡”的前世今生

公益已成为律师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这是一个行业发展与完善的重要信号。

2019年10月23日,司法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促进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的意见》。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律师制度恢复重建40周年之际,司法部出台的关于律师公益法律服务的第一份专门性文件。《意见》倡导每名律师每年参与不少于50个小时的公益法律服务或者至少办理2件法律援助案件,并完善公益法律服务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与律师评先评优挂钩。消息传来,律新社编辑部一片欢呼,律新社持续推动律师公益宣传,这次有了行业公益“最高指示”,不仅是对律师公益行动的认可,也是对宣传律师公益行动的认可。


作为中国领先的法律服务业新媒体,律新社2015年成立时,就将推动法律服务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新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任务:在采集发布法律服务业资讯的同时,坚持开设《律界公益》 专栏,弘扬律界正能量。从2016年起,律新社连续参与主办三届中国律界公益论坛,并联合多方发布三届中国律界公益榜单,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律界公益故事,组织探索律界公益模式与评价标准,并于今年初推出了中国首份公益法律服务指南,在律界掀起一股做公益、爱公益、传递公益的浪潮。公益故事评选投票点击量累计破百万,全国数百家律所数千名律师的优秀事迹得以广泛传播,榜单奖项也得到各地律协的高度认可。颁奖盛典隆重而温馨,各路大咖云集,被誉为律界“公益奥斯卡”。


作为一家新媒体,为何乐此不疲地持续宣扬法律人的公益故事?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坚持缘何感动百万公众?三年磨一剑取得了哪些成效?这一切都要从那份“初心”说起……


初心:公益不分高低,助人就有意义

什么是初心?初心即我们每个人做事的本源和出发点。


律新社的创始团队多是传统政法媒体人,对社会公益原本就有很深的情结。创立律新社本身就是一种使命和担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法律服务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迅速崛起。

40年来,中国律师业得到长足发展,从1979年到2019年,律师人数从200多人到46万人,律所从70多家到3万多家。自2012年开始,律师人数一直保持着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2017—2018年,全国律师人数增长5.8万,增幅近16%。根据司法部《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纲要(2018—2022)》目标,2022年全国律师总数预计达到62万人,每万人拥有律师数达4.2名。按此规划,以2018年的5.8万名为起点,2019—2022年全国将保持平均每年新增5万名律师的高增速。

法律消费习惯正在培养形成,而法律服务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对接一直是个社会问题,找律师难的问题一直未能充分解决。在专业服务业和社会公众之间能否搭建一个有效的桥梁?此前已有十几年政法采访经验的王凤梅一直在思考,欣逢微信号新媒体刚刚兴起,2015年8月1日,王凤梅和一群志同道合者,在上海创立全国首个法律服务行业垂直媒体——“律新社”。


“传递法律元素的新闻解读,连接法律人和需要他们的人。我们希望通过新型传媒,记录传播法律服务业内的创新动态,增强行业内信息的互动和流通,同时也能让业内外及时了解法律服务行业的变化,让公众了解法律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明晰怎样的法律服务最匹配自己的需求。只有透明化的信息,才会根本解决法律服务业发展的痛点和瓶颈——信任。”


“如果我们这些专业信息采编人员还找不到合适的律师,那普通老百姓不是更难?”王凤梅决定以“律新社”为平台帮助公众去找“好律师”。


在采编法律服务业资讯中,律新社发现,中国法律服务业中有很多专业人士和组织具有浓厚的公益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免费咨询,还是为蒙冤者奔走维权;无论是化解重大突发矛盾,还是帮扶弱势群体……这些善举虽然无法“明码标价”,但体现了法律人的情怀,彰显了法治的温度,给前行者予力量,给悲观者予希望,让受助者真正感受到了司法获得感,让施助者拥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律新社一直认为,这些公益之举值得传播和推广!在国外一些商业评级机构以创收和规模对国内律所进行排名的背景下,一个以社会责任为主要考评的公益榜单可以成为另外一种参照评价指标。在律新社看来,宣传好人好事并非为了“沽名钓誉”彰显名声,而是为了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公益、理解公益、投入公益,从而福泽更多受助者,这也是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做公益不在于你奉献多少,而是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即公益不分高低,助人就有意义。


2017 年律新社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联合多家机构,推出“首届法律服务公益论坛暨2016年中国律界公益榜单发布仪式”,组建专家成员组,首次在全国推出“律界公益指数”,来自全国数百家律所的律界公益故事汇成一幅幅感人的画卷,开启了一场法律服务行业的公益盛事。(相关链接: 向最美志愿者致敬!律界公益“奥斯卡”揭晓!2017中国律界公益论坛暨首届律界公益榜发布仪式举行


在颁奖盛典上,首次推出全国律师社会责任论坛的上海市徐汇区律师工作委员会和为农民工、未成年人维权的北京致诚公益律师团队双双荣获“最具影响力大奖”;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金诺律师事务所获得“最佳公益基金奖”……中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乔文骏讲述了自己“痴迷”公益,是源自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国好人”、安徽省铜鼎律师事务所冯霞律师讲述了自己失去孩子后更理解了失独家庭,投身公益后的她更深深认识到公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些故事不仅感动了在场嘉宾,也让更多人通过媒体认识到了律界公益“富矿”,更由此开始了每年一度的“律界公益奥斯卡之约”。


2018年3月,律新社参与主办了“2018第二届公益法律服务高峰论坛暨法律服务产业十大感动公益故事颁奖仪式”。数据显示,2017法律服务产业十大感动公益故事网络投票,截至2018年3月6日,74个公益故事的访问量达174万,共计32万余投票。(相关链接:致敬公益!他们带来的光照亮一片心路!2018法律服务产业公益“英雄榜”出炉!|律新社活动



通过评选十大故事,让律界公益事迹更有可读性,传播面更广泛。大家在现场听到:盲人律师金希如何为弱势群体守护光芒、“从小想成为女侠”的律师张玉霞用心呵护被性侵女童的权益、郑祺律师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无偿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帮助……当这些公益故事入选《2017中国法律服务产业公益发展报告》,并在社会上广为传播时,律界公益事迹和奖项再度刷屏!


岁月不居,时间永进2019年3月16日,律新社与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上海市法学会主办了“第三届公益法律服务高峰论坛暨2018界公益榜单颁奖活动”,致力于律界公益倡导和推广。(相关链接: 为这些公益明星打Call!第三届律界公益“奥斯卡”榜单重磅发布!



“2018律界感动公益故事及事迹”评选活动历时近两个月,自2019年1月19日启动以来,从线上征集、网络投票到线下专家评审,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多个省市的律所、法律科技机构的法律人发来的数百份公益故事参评,累计近百万点击转发,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最终,组委会评选出“2018年度十大公益法律服务奖”“2018年度公益活动组织奖”“2018年度行业公益贡献奖”“2018年度公益人物奖”“2018年度优秀公益项目奖”和“2018年度公益爱心奖”六大奖项榜单。

这些故事中,有13年坚守推动错案纠正的庄卓律师,让法治之光照亮无声世界的手语律师唐帅,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不懈推动常州“毒地”案解决的吴荣良公益律师团队,还有律师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创——上海律协社会责任促进委员会的成立……


三年来这些感动人心的故事,见证了律界公益蓬勃生长的历程。让公益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法律人勇于担当,责无旁贷,这个群体带来的“公益磁场效应”不容忽视。无论是公益故事的征集,还是现场大咖论道,大家对律界公益的认知,已经不只是简单的公益慈善,法律人的公益更显出其专业独特之处。

 
特色:专业成就更好的公益

修身见于世,泽加于民,达则兼济天下。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律所、律师一直感恩社会对自身的培育,也十分珍视对社会的回馈,在追求业务领域上精进突破的同时,更以心怀天下的气度和知行合一的态度践行爱与社会责任。


三年律界公益论坛和公益榜单,不仅展现了法律人的慈善心和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律新社广邀专家组打磨探索出了律界公益的一套标准。法律专业人士做公益的成果,就是专业成就更好的公益。


正如在第三届公益法律论坛上,全国律协副会长盛雷鸣所说——对于律师来说,公益法律服务有三重意义:一是践行十九大报告要求,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专业化水平;二是通过个案的法律援助以及免费的法治宣传,让所有需要法律帮助的人获得平等的机会;三是就律师行业本身而言,公益法律服务是法律人以专业服务的方式践行公平正义。


为了探讨公益服务标准,三年来,来自高校、法律媒体、慈善界、新兴法律服务联合体的专家几经修正和打磨,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


如评分规则为网络评选结果占比40%,事迹推荐占比10%,专家评审意见占比50%。评审标准为:



公益性。入选的事迹具有公益性,以非营利为目的,以服务弱势群体为导向。


真实性。为确保入选事迹的真实性,必须经过网上公示无异议。


实效性。公益行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使公益对象有切实的“获得感”,并引发社会好评。


模范性。入选的事迹具有创新性、可复制性和行业推广性,鼓励形成可循环模式。


持久性。公益行动进行持续性投入,在参与度、覆盖范围及持续性上均有体现,并且在当年有所实质推进。


专业性。入选的事迹或者体现了法律专业在公益活动中的独特价值,或者体现了法律人对社会的爱心,最好两者兼具。

传播性。公益事迹具有可呈现性,图文并茂,音视频信息丰富,具有传播感染力。


这些标准不仅为公益故事的评奖提供了依据,也对如何做好法律公益提供了指南。


律新社根据对律界公益的持续观察和调研,结合征集到的故事以及对律界人士的采访,在第三届公益论坛上,同步推出《2018中国律界公益服务发展报告》 (以下简称 《报告》),《报告》 指出,法律服务业人士做公益分为专业公益和社会化公益。专业公益有法律援助、普法公益(包含讲座、公益论坛、建设博物馆、新媒体等)、公益诉讼、法律维权、法律咨询、企业服务、援藏援疆、公益调解、公益扶贫等。


社会化公益有捐款帮困、捐资助学、帮助弱势群体(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士)、发起或扶助环保、未成年阅读社会公益组织等。


显而易见,越来越多的法律人在公益法律服务中更加注重贡献专业价值。无论是进行公益环保诉讼,还是提供公益法律咨询、“1+1”法律援助 ;无论是组建公益基金,还是组建专门团队,通过法律专业彰显法律公益价值,对助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打造以及构建法治信仰意义重大。

 
成效:每个公益故事都值得被看见

“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这是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的话,意思是做慈善是行善者发自心底的爱,其恩德不但会益于他人和社会,也会泽被于自己的事业。律新社看到,很多法律服务行业的人士在从事公益事业之后的那种光彩,弥足动人,更感恩生活,也能更愉快工作。诚如第三届律界公益榜单的主题语:每个公益故事都值得被看见。关注可以形成力量,不断凝集为口碑,用口碑的力量推动中国公益法律文化的形成。


公益法律服务不仅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专业化水平,就律师行业本身而言,公益法律服务也是法律人以专业服务的方式践行公平正义。律师社会联系广泛,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和善于整合、表达利益和愿望的专业优势,成为公益法律服务的主体,在发挥公益的专业性、提升社会公益组织的法治化和专业化运营上,正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公益力量。


三年来,公益论坛还得到了各方协办支持,如上海徐汇区法学会等多家协会机构以及路漫律师机构、瀛和律师机构、盈科律师事务所、博和律师事务所等多家律师机构,这些公益之力,助力论坛活动圆满推进,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效:



提升影响力。连续三年来,律新社从全国范围内征集了数百个公益故事,每一个公益故事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项目的推动、一份份爱心的流淌、一道道难题的解决。这一个个公益故事串起来,彰显了法律人的情怀,也是律师行业的贡献,带来更多的正能量。经过公益评审,形成相关影响力,并写入地方律协的年度公益工作报告。这让大家更确信,每个公益故事都值得被看见。


升级服务信息。根据公益发展报告的内容,律新社同步推出中国首份公益法律服务指南——《2018中国律界公益服务指南》,用更明晰的路径,更全面精准的信息,为社会公众寻求公益法律服务提供路径,让爱传播更远。


创新联合方式。律界公益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很多创新型公益活动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法律人的公益力量正在不断汇聚和升级,致力于让专业成就更好的公益。律新社参与发起的“星星伞”关爱自闭症家庭项目,坚持了6年,每年联合法律圈人士组织公益活动,并为自闭症家庭提供常年法律服务。律新社还联合多家律所发起“乐益公益空间联盟”,各家机构可将会议室空间捐出来做公益,口号就是“一起快乐做公益”。这个公益空间联盟,不局限于法律圈,还向更多企业和社会组织开放,公益的力量越联合越多。律新社还在第二届论坛发起了“法律服务产业公益联盟”,号召新兴法律服务业的小伙伴通过科技以及新组织模式来提升公益覆盖面和效能。


深化公益思考。组织高品质法律公益论坛,邀请公益法律人士一起研讨。三年来律新社广邀各路专家,围绕着“大所如何做公益”“公益与专业相结合”等议题,共同探讨法律公益发展和走向。


扩大宣传范围。形成成熟的传播模式,全媒体公开展示,形成公平、公正的影响力;联合国内一批知名媒体,形成公益报道信息联盟,如新华社、中新社、《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正义网、文汇网和澎湃新闻等。各家律所自媒体也纷纷自发加入公益宣传队伍,每次评奖结果揭晓后,都会产生一波律界公益报道“刷屏潮”。《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刘桂明多次来论坛致辞、主持,为公益论坛撰文,号召大家“怀公益之心,弘慈善之德”。


提升公益组织能量。帮助公益组织对接更多专业人士,提升公益组织的规范化运营,让公益组织能推动更多的公益项目,而不是让律师去直接去做一些公益项目。唯有如此,律师专业化的力量和规则化的能力才能发挥到最大化。连续三届论坛,律新社广发“公益英雄帖”,诚邀各类社会公益组织来现场展示项目,对接服务,成为一个公益博览会。


今年是律师制度恢复40周年。40年来,律师群体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公益事业中大放异彩,他们通过提供法律援助、开展义务法律咨询、从事公益诉讼、参与社会弱势群体帮困等方式,践行公益责任。今年,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启动了《中国律师社会责任报告(1979—2019)》的编写,对律师参与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参与公益是法律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


公益法律服务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有益补充,正呈现勃勃生机。法律人做公益,不仅可以用专业法律经验和知识帮贫助困,更重要的是能发现问题,通过呼吁立法建制推动更广泛的解决方案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了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培养了全民法治信仰。公益法律服务是法律人以专业服务的方式践行公平正义,这既体现了法律人的情怀与温度,更是良法善治的具体体现。


在法律服务业中从事公益法律服务的组织和个人正在多元化,如律所、新兴法律服务业组织、社会组织、法律科技公司、公司法务部门等。从事公益法律服务的群体也越来越多。

 
深意:推动公益法律文化形成

用爱感动爱,用心温暖心,用生命影响生命。


我们可以看到律师个体化的社会责任、律师行业化的社会责任,这些已成为整个社会进程中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对推动中国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服务行业内对公益法律服务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律师和律所自觉践行社会责任,并已将其列入日常工作机制。律师践行社会责任的效果日益展现,得到了中央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也获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全国各地律师协会对律师公益行为越来越重视,大力提倡,各地律协陆续发布《律师社会责任报告》。上海律协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律师行业社会责任促进委员会,规范律师履行社会责任。


公益法律服务正成为公共法律服务的有益补充。


2018 年,司法部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为全国 65 万个村(居)配备法律顾问,目前覆盖率已达到 99.9%;在全国城管系统推行“律师驻队”法律服务模式,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组织律师为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各地律师直接联系和服务民营企业超过 5.6万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 4.4万余起, 提出法律风险防控建议 7.8万余条,有力支持和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


在中国律师制度恢复重建的40年间,我国律师年均承办法律援助案件50多万件,提供公益法律服务230多万件次,涌现出佟丽华、马兰、陈贤等一大批献身于公益事业的优秀律师,以及积极担当社会责任、笃行公益的优秀律师事务所。


今年,又恰好是“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10周年,“1+1”行动已累计向中西部地区派出了1200多名法律援助志愿者。


我们看到,每一位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法律人将点点滴滴践行社会责任的切实行动汇聚成大爱的洪流,如长江、黄河,跨越幅员辽阔的中国版图,将爱送往千家万户。


我们看到,法律人心怀大爱。中国律师行公益,无意名利,他们自发、自觉、自律地扛起这份担当,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彰显责任意识的觉醒。


全国各地各部门对设立公益法律服务评价机制越来越重视。公益法律服务被列入法律援助中心、工会等机构的核心机制。各地评选“最佳公益人物奖”“法治人物奖”“履行社会责任先进律师或律所”等,公益奉献成为一个重要指标。


律新社于2019年7月起,启动国内首部律界公益纪实著作《没法不爱——中国律界公益责任与梦想》出版计划,征集故事,提炼三年来评奖的公益事迹和公益主张,记录律界专业人士的公益足迹,探索律界公益模式,传播法律公益情怀,并以此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律师制度恢复40周年。


有思,所以明;必行,所以远。


公益,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公益,更是一种公益精神,一种可以传递和发扬的正能量,将社会责任转化为社会价值,那才是公益的应有之义。


作为法律人,公益不仅意味着荣耀,更意味着高于普通人的责任和担当。“法律是我们的信仰,公益是我们的执着。”法律人既是公平正义的践行者和维护者,更是社会的脊骨和良心,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眼界和浓厚的公益情怀。


公益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在坚持。


律新社坚持不断推动律界公益事迹传播,让越来越多的法律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用专业助力公益,为社会奉献爱心和力量。


此次司法部发布《关于促进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的意见》,将在律师行业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加大对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的组织、引导、支持力度,推动公益法律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上而下,我们欣喜地看到,正在形成中国公益法律服务的能量场。相信这种正能量必定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也让法律更有价值,让法治中国梦触手可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