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粉彩荷塘鸳鸯图大缸怎么去定价

 新用户99079681 2020-09-17

清代粉彩荷塘鸳鸯图大缸

  清康熙瓷的瓷胎比重大,手感重,高大造型的器物所占比例比较大,各式观音尊、凤尾尊、棒槌瓶、大花盆是其特色造型。最 具代表的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万寿纹尊。尊无款,传承有序,当时专为庆贺康熙帝60大寿而作。胎体厚重,从内壁可以看到肩、腹部各有一道接痕。万寿纹尊以青花书整整一万个寿字,排列横平竖直,字的大小随着造型直径的变化而变化,字体有大篆、小篆、鸟虫篆、金文、殳书等,计有二三千种不同字体的寿字,且笔画清晰。万寿纹尊将皇帝的威严,臣子的虔诚,窑工的智慧集于一器,体现出康熙官窑高超的烧瓷水平,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清代官窑瓷器的制作质量方面比明代制作要求更高更精细,品种更丰富多彩,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雍正13年开始到景德镇做督陶官的唐英,他是对景德镇官窑瓷器贡献最 大的人物。“唐英以官员身份被派往,而自己并不懂制瓷技术和业务,受到下属、工匠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他感到必须要努力深入到御窑厂的管理和工艺上。所以,唐英每天与工匠们同食同寝,研习制胎、拉胚、烧制工艺。同时,他也参与绘画。绘画上不论粉彩还是墨彩,书法上不论真草隶篆,都达到了官窑水平的主导地位,引导潮流。他在御窑厂不断努力,继承并创烧了57种单色釉品种。

  清朝生产的瓷器中琢器类一般胎体厚薄适中,圆器类胎体有厚的也有薄的。康熙时期瓷器胎质细密坚韧,胎体较重;雍正时期胎体细润、轻薄,白度较高;道光以后的瓷器胎质较粗,胎体笨重。相比明代瓷器,清代琢器露胎处没有火石红色斑,腹、颈连接处没有粘连痕迹。

  在瓷器收藏市场上,明清瓷器一直是主流。这类瓷器本身数量比较多,再加上近十年回流瓷在市场上风头愈盛,导致明清瓷器的收藏群体也不断壮大。

  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到了清代初期,中国瓷器风靡了欧洲各国,成为上 流社会的宠儿。1717至1740年间,普鲁士皇帝选后,曾以六百名撒克逊龙骑兵换取一批中国瓷器,以"近卫花瓶"著称的18只青花大瓶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沙俄等国皇 室也曾在中国定制瓷器。当时中国的瓷器已经远销至美洲、澳洲和非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先在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法、荷、丹麦、瑞典也随之效法,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外销瓷器外销的数量。到了十八世纪后半期,由于欧洲仿制之风大盛,使中国外销瓷的数量有所下降,但由于欧洲瓷器制造成本太高,中国瓷器仍占有大部分市场。据1774年英国《伦敦指南》所载,当时伦敦至少有52家专门经销和承接委托定制中国瓷器的商号。直至十九世纪中期,随着满清国势的衰微和日制瓷、欧制瓷的发展,中国外销瓷才逐渐衰落下来。清代输出的瓷器有官窑和民窑两类。官窑大多为皇 室赠品,数量不多;大宗的输出为民窑器,经民间贸易出口。清代外销瓷的主体为景德镇制品,也有部分是广东和福建的瓷窑所造。此外,还有在景德镇烧瓷、在广州加彩的,即所谓的"广彩"瓷。直接运到欧洲再加釉上彩的也时有所闻。当时瓷器外销的主要品种为餐具和咖啡具;也有所谓的"纹章瓷",为欧洲军队及贵 族授勋或庆典专用。

  清代陶瓷鉴定从胎釉上讲: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清代陶瓷鉴定从胎釉上讲: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清代陶瓷鉴定从青花上讲: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清代陶瓷鉴定从纹饰上讲:明代 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予薄情人”诗句的。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明清瓷器鉴定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