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金色年华554 2020-09-18

在近代的历史当中,制海权的重要性超过今天。谁控制了大海谁就拥有了主导权,因此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产生了许多经典著名的舰队,但这些舰队却也像昙花一样,在很短的时间里樯橹灰飞烟灭,让无数后人怀念和感到惋惜。

今天要略写一下的舰队,是小弟多年来一直都觉得惋惜且想起都心痛的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的故事从小时候就听家里人讲过,当时家里人常说“你就是邓世昌打哑炮”比喻做事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当时我很不解,为什么用这样来比喻。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也翻阅了很多资料,才慢慢了解邓世昌及其的故事,更是对其所在的那支曾经的“远东第一舰队”深深着迷。北洋舰队的故事小弟相信大家都是略有所闻,但前因后果却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依旧使用很多谣言或误传的消息来评论这支舰队,小弟认为这样是对那些逝去的英勇将士的一种不敬或污蔑。幸好现在也有不少的学者经过研究后出来澄清和反驳。

在这里小弟略尽绵薄之力,用自己的粗糙文笔来缅怀一下这支舰队。公元1840年,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之后中国就跌跌撞撞进入了近代,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时代。在鸦片战争发生之前的1839年,中英双方在广东穿鼻洋发生了穿鼻之战,当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领29艘清朝水师的帆船和火船与英国的2艘战舰发生冲突。结果清朝损失1艘帆船和3艘火船阵亡15人,受伤30余人,而英国仅仅1人受伤。这种差异巨大的损失足以说明当时清朝在海军方面与外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差天共地。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穿鼻洋海战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图为“耆英”号福船,曾航行至欧美地区,体现了当时中国人良好的造船能力,也是当时中国水师的战舰标配。但与英国舰船相比已经差距甚远。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英国战舰

但清朝没有在鸦片战争当中汲取自身海防力量不足的教训,导致在20年后的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面对同样从海上而来的敌人,最终输的一败涂地,咸丰皇帝避走热河,圆明园被焚毁。至此,清朝才痛定思痛,决定发起“洋务运动”意图富国强兵,同时加强海防力量,御敌于国门之外。

当时的朝廷内外对新式海军都是一无所知,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筹组新式舰队。英国人得知此消息后,马上就伸出了“友谊之手”帮助清朝筹组舰队。通过当时在清廷任职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和恭亲王奕䜣的沟通,加上当时国内太平天国的严峻形势给予清政府急需新式舰队的压力,清政府最后决定用白银65万两委托因逃避战火而反英休假一年的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在英国购买军舰和招募人员,最终购得军舰7艘和供应船2艘,整个舰队装备40余门火炮,兵员400余人,并且委任曾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海军上校阿思本为舰队司令,这就是中国近代海军史有名的“阿思本舰队”。

但清政府这次所托非人,李泰国完全没有将清政府放在眼里,他认为这支舰队是海关舰队,只能由海关率领。而阿思本也只接受来自李泰国传递的大清皇帝的命令,舰队一切事务由他全权处理并指挥;并要求清政府每年拨款一千万两作为海军经费。当清政府得知此事后也是一片哗然,曾国藩、李鸿章、曾国荃等大臣更是义愤填膺对李泰国和阿思本极度不满,这两人的行为彻底触怒了整个清朝的统治阶级。最终双方协商破裂,清政府下令彻底解散阿思本舰队,并且解除李泰国海关总税务司职务,由赫德正式接任。这是清朝第一次建设近代舰队,但由于对新鲜事物的不熟悉和所托非人,最终导致这一次的努力化为乌有,但从此也为清朝的对外事务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别是在以后对外的军购上。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李泰国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阿思本舰队

在经历阿思本舰队事件后,清朝的洋务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海军方面,清政府于1866年建立福州船政局并于同年建立福建船政学堂。这是中国海军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开始军舰自主建设和培养海军人才。福建自始成为了中国海军的摇篮,北洋舰队以及后来中国海军的诸多人才以及将领都是福建船政学堂的学子。时间来到1869年6月10日,中国自行建造的炮舰“万年青”号下水,国产军舰的时代也到来了。(当然这些国产军舰远远比不上当时和后来从海外购入的外国军舰,但中国自此也拥有了自己的造船技术和经验,为日后造船业的发展积累了不可磨灭的宝贵经验)从1866年到1875年这差不多10年期间内,中国海防的军舰基本上都是国产建造,自给自足。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万年青号炮舰

时间来到1874年,这一年敌人再次从海上而来。而且这个敌人不是欧美列强,而是中国的老邻居—日本。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幅增长,产生了对外扩张的野心,开始觊觎琉球和台湾。1871年琉球的进贡船遭遇台风漂流至台湾东南部的八瑶湾,船上69人当中3人溺毙,66人上岸被当地土著所救但因言语不通而引起冲突,最终导致54人被杀,剩余12人逃至台湾府被清朝官员所救并返回琉球。这些事件在当时时有发生,按惯例都是清政府抚恤了事,与日本毫无关系,但日本在1872年悍然吞并琉球王国并于1873年以此事为由向清朝发难,而清朝在当时的处理也非常不当,竟然以“台湾生番为化外之民,问罪与否,任凭贵国贵国处理”来回应日本。日本因此找到出兵的借口,于是在1874年5月入侵台湾岛与当地土著进行交战并占领土著的土地,史称“牡丹社事件”。同月下旬,清朝同治皇帝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来台主持防务,同时清军源源不断增援台湾。到了当年9月,双方的战力逆转且日军在台大量患病,最终将日本重新逼回谈判桌,而在台湾事件当中,福建船政水师更是震慑了侵台的日本舰队。最终事情在1875年得到解决。(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船政舰队的主力基本上是国产自造的军舰,特别是旗舰“扬武”号巡洋舰更是展现了当时国产军舰的最高水准)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扬武号巡洋舰

牡丹社事件引起清朝的警惕,想不到连“弹丸之地”的日本也敢侵犯大清!朝廷因此展开海防大筹议,李鸿章以“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来说服当时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最终清朝决定每年拨出白银400万两作为经费(实际用于购置军舰款项为100万两),加速海防的建设。并且划分出:北洋舰队拱卫山东、直隶以及黄海区域,南洋舰队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的东海,粤洋舰队则负责福建至南海的区域。后来南洋大臣沈葆桢认为每年经费不足以同时建立这么多舰队,而北洋舰队负责护卫京师责任重大,因而奏请将经费集中给予北洋优先发展。

1875年5月30日,慈禧太后令李鸿章创建北洋舰队,同时李通过赫德开始向英国订购军舰。当时李鸿章本想订购4艘铁甲舰,以对抗当时日本从英国订购的“扶桑”号二等铁甲舰,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极力推荐下,决定从英国订购2大2小共4艘装备巨炮的蚊子船即伦道尔炮舰。该舰配有一门11英寸的巨炮,看似颇具威力可以击沉铁甲舰,但实际该舰的适航性较差,只适用于近海防御,但出于当时拱卫京畿的出发点,以及经费等因素,这种炮舰配合岸上炮台的确可以产生较大威力,因此后续北洋舰队也陆续增购这种蚊子船。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扶桑号二等铁甲舰,在当时可谓算是远东巨舰之一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镇东号蚊子船,此照是被日本俘虏后所拍,因此舰尾悬挂日本旗

而2艘大型的蚊子船其实就是后来的“超勇”级巡洋舰(订造于1879年),当时也称为撞击巡洋舰,因其舰首配有巨大的撞角,以撞击战术作为制胜的方法(撞角战术其实源自于古代战船的战斗方式,在西方古代海战当中,使用撞角的撞沉敌人船只的案例不在少数,而近代使用撞角击沉敌人舰船的经典案例就是利萨海战中,奥地利海军使用撞角战术撞沉意大利海军的旗舰,从而获得胜利。因此当时大部分的战舰都会配置撞角这种武器)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镇远舰的撞角

同时“超勇”级巡洋舰的船体设计及其简约,外形低矮,水线以上露出的部位较小,同时和蚊子船一样,干舷非常低,适航性很差,容易上浪。但航速不错,在当时最高航速可以去到16节,是名副其实的飞毛腿。首尾各配置一门10英寸的巨炮,可以洞穿当时大部分的铁甲。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超勇号

随着“超勇”号和“扬威”号的订造,李鸿章在1880年派徐建寅和李凤苞到英国及德国考察海军以及购买铁甲舰。在参观了德国制造的“萨克森”级铁甲舰和英国“不屈”号铁甲舰后,两人决定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两艘集“萨克森”级和“不屈”级之长处的铁甲舰。这就是后来的“定远”级铁甲舰。(在这里可能要先说明一下什么是铁甲舰,铁甲舰笼统来说就是身披铁甲的军舰,但到了后来为了更好的防御,铁甲舰都会在船舰的重要部位修建一个铁甲堡,将船上最重要的部分都藏在这个铁堡里面,例如:弹药库、动力系统等等。因此只需要符合这种设计的都可以称为铁甲舰,只是吨位的不同而区分为一等铁甲舰或二等铁甲舰。铁甲舰的类型也不一样:有船旁列炮铁甲舰、船腰炮房铁甲舰、八角台铁甲舰和斜连炮台铁甲舰。而“定远”级就属于斜连炮台铁甲舰)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萨克森号铁甲舰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不屈号铁甲舰

集合两家之长的“定远”级铁甲排水量达7144,长94.5米,宽18米,最大航速14.5节(镇远为15.4节)。配有4门双联装305毫米口径巨炮,两门150毫米口径副炮,以及12门多种口径小炮和速射炮,铁甲最厚处达356毫米。“定远”级的设计和技术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其吨位也是远东第一,号称“远东第一巨舰”这个称号要到甲午战争后日本“富士”级战列舰的出现才被打破。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定远号仿制舰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定远号

紧接着在1881年,清政府先后选定了旅顺和威海卫两地修建海军基地。同年“超勇”、“扬威”在中国的海军军官的驾驶下返回中国。李鸿章又在大沽建造船坞和船厂,并任命丁汝昌担任北洋舰队的统领。1883年,清政府再向伏尔铿船厂订购“济远”号防护巡洋舰。(又称穹甲快船)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防护巡洋舰(亦称穹甲快船)切面图。红色线即穹甲,灰色为煤柜。船底为双重船底。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济远号

随着北洋舰队的建设逐渐完备,中国又迎来了不幸的结尾为4的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

1884年中法因为越南的宗主权而爆发战争,法国派出远东舰队进犯中国沿海地区,并且进攻台湾。福建船政舰队在马江与法国远东舰队爆发战斗,史称“马江战役”,船政舰队全军覆没,法国掌握了东南沿海的制海权(有机会再好好介绍这场战役)此役之后,清政府进一步明白了海防的重要性。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成立,加速北洋舰队的建设。李鸿章委托驻外公使许景澄和曾纪泽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防护巡洋舰“致远”、“靖远”和装甲巡洋舰“经远”和“来远”。加上1888年在船政下水的“平远”号岸防铁甲舰,北洋舰队的八大远至此集结完毕。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马江战役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致远号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经远号

近代舰队简史—北洋舰队

平远号

在这里想花点笔墨着重介绍一下“平远”号铁甲舰,它是由福建船政局制造的第二十九艘军舰,是19世纪末中国造船业的登峰之作。证明当时的中国造船业已经不落后于世界,中国也能自己生产出铁甲舰。虽然“平远”的排水量只有2100多吨,但其设计、建造都由中国设计师和技术员自己完成,这对于当时的中国在船业绝对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一艘这样具有重大意义的战舰却在北洋舰队里不受重用,并且遭到李鸿章的歧视。在这一问题上李鸿章确实犯了很大的错误,他太过依赖购买而忽略了只有国家自己掌握了技术,才能够自强。

1888年12月17日,北洋舰队正式宣告成军,并于同日颁布《北洋海军章程》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舰队诞生。但谁也没想到,1894年的一场甲午战争,彻底将这支昙花一现的舰队打得樯橹灰飞烟灭。同时破产的还有30年的自强运动。北洋舰队的败亡有诸多的因素,这些因素小弟相信大家也从其他的地方有所了解,这里就不花时间去介绍那场让国人永感伤痛的甲午战争。只想说一下小弟自己的感受,一个国家如果永远没有掌握国之利器的技术,那这个国家终将失败,幸运的是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掌握了技术,并且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技术,在军事上终于完成了绝大部分的自主化,而不需要再仰人鼻息,今天的中国已经能制造出航母,世界上最大的驱逐舰,造舰速度如下饺子一般,中国已经再也不是那个有海却无防的国家,相信甲午的忠魂烈士们如有在天之灵,看到今天的中国海军也自当含笑九泉,得以瞑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