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浅谈元末明初釉里红瓷器(上)作者:云外客
元末明初是指至正11年(1351年)徐寿辉和陈友谅占领江西后到洪武御窑厂建立之前的一段时期。这时期虽然是无政府状态,但却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使景德镇的制瓷工业迎来了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从历史看元朝最强盛的时期景德镇并没有生产出精美的瓷器,但正是这个阶段却烧造出代表元朝最高水平的元青花和完美的釉里红瓷器。2003年在景德镇考古中就发现了一座元代龙窑及元青花和釉里红残瓷,事实也证明了景德镇湖田窑在元代就已经掌握了高难度的釉里红瓷器的烧造技术,釉里红的生产同元青花一样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 釉里红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但要想烧制出美丽的红色,除掌握好氧化铜的配比外,还要控制好窑温和窑内的还原气氛,因铜离子的变价反应对于温度和还原气氛非常敏感,否则便功亏一篑。所以历朝历代烧制釉里红瓷器的成品率都很低,产量也稀少。据史料记载和传世品看,明代宣德以后景德镇釉里红瓷器已停烧,直到康熙才又开始烧制。 一、 釉里红的呈色原理 陶瓷的颜色釉是利用各种金属元素的粒子或化合物作为着色剂来呈色的。我国古代的陶瓷常用的着色剂的金属元素有铜、铁、锰、钴、金等。它们的呈色情况如下:铜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和蓝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现红色;铁在氧化气氛中呈现赤、黄、褐和茶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现青、黑色(含量高时);钴在氧化气氛中呈现蓝黑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现蓝、淡红色;锰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灰紫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现灰褐色;金在氧化气氛中呈现蔷薇色或紫红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现蔷薇色。 古代的氧化铜为黑色粉体,景德镇的传统制作方法是采用紫铜,放在高温中煅烧使其表面氧化,将表面的黑色氧化铜薄层取下,粉碎研磨加工成细粉,古代被称之为“铜花”。将氧化铜配合一些石灰石及含石英、碱金属的原料混合为呈色剂。当窑内局部气流、温度、浓度有所波动时,就会对某些敏感的变价金属元素(如铁、铜等)的氧化物产生影响,使釉面呈现不同的色调。含有 Cu2+(蓝色)、CuO(黑色)、Cu+(无色)、Cu2O(红色)、及 Cu等多种颜色,我们所要的红色是还原成氧化亚铜而不是完全还原成为铜。 二、釉里红是火的艺术 还原火的理论以及反应方程式也比较简单,即在高温下利用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一氧化碳(CO),使陶瓷原料中的氧化物还原。在高温时一氧化碳及碳是活跃的,烧窑时利用闸门的开合产生出未完全燃烧的一氧化碳,从而促进对瓷釉的还原反应。瓷釉中的金属氧化物如硅、铝、钙、钡、钾等是稳定的成份,特别是氧化铝、二氧化硅在此时几乎不被还原。 烧成温度一般是从0- 950℃ 为氧化阶段;950- 1150℃为还原阶段(CO约占7%), 1150℃ -1300℃ 为中性焰(CO约占2%),接近止火时必须保持有适量的氧。 松柴起火较慢但火焰长,升温快火力柔和,燃烧时热量可达8000大卡。烧窑时燃料是间歇地投入炉中,每次能自然形成一次还原与氧化的交替反应。需要较强的还原气氛时,可以多加柴并将闸板稍微放下,若需要稍弱的还原气氛时,那就少加木柴,并使抽气稍快一点。松柴窑烧制的瓷器釉面有色阶且过渡自然富于变化,色彩丰富色泽柔和,气泡有层次大而明亮。 在还原气氛中反应,氧化铁容易被还原成二价铁Fe2+,呈灰、黑或绿色,有时釉面的二价铁再经氧化变成三价铁而呈棕色、浅红色或橙色。氧化铜的研磨也对釉里红的颜色产生很大影响,研磨越细越好,杂质越少越好。氧化铜还原的适合温度为1260℃±20为宜。 这种化学反应能使生成的氧化亚铜具有流动性并深入胎骨,而没有反应和亚反应状态的氧化铜呈原色小块状下沉,因氧化亚铜的熔点是1235℃,氧化铜的熔点是1326℃,加之铁的存在,这就形成有黑有绿有褐黄的原因。笔道轻细的地方根据化学反应动平衡原理,氧化铜转换为氧化亚铜少而必然出现烧飞的现象。而且有还原反应的地方就有生成的CO2气体,使笔道处釉面的气泡比汽化的气泡要大的原因。 古代由于胎土、氧化铜和烧造工艺上的原因,釉里红釉面具有自然的下凹黑斑及土黄色、绿苔、烧飞、晕散、虫蚀釉和流动红的现象。流动红与釉厚的淌釉不同,它在笔道处有似火山喷出岩浆一样的流动感,以及松材烧制的釉里红古朴的红色和笔道处呈现的大而明亮的气泡是现代很难仿制的。 清代是利用两层匣煅烧法,即在里匣内开气孔,外匣封闭,在两匣中间装碳,这样碳在缺氧时燃烧产生CO进入里匣使其还原相当充分,釉里红的红色也相当成功。现代工艺也可直接用氧化亚铜不需要还原反应,颜色更鲜艳,由于古代冶炼技术原因,现代即使用氧化铜其成份与当年的氧化铜也不相同,所含杂质及发色肯定不同。 火石红也是一种氧化反应但它是Fe2O3的红色,氧化反应中除CO外碱性氧化物都是一种氧化剂。如古代用谷壳灰作垫砂这是碱性很强的一种氧化剂,能促进胎内FeO氧化为Fe2O3使露胎处变为Fe2O3的红色,古代用谷壳灰作垫砂可反复多次使用,当谷壳灰逐渐转为中性时火石红也随之由片红向浅淡到没有火石红的方向变化,这就是有和没有火石红的原因。 |
|
来自: 天宇楼33 > 《瓷器资料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