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的汉代砖室墓群,排列如北斗七星,为什么古人要修建天文坟?

 人之意 2020-09-18

在原四川新都县新民乡梓潼村(现在四川新都区)有七座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大型土丘。青白江环绕其间、七座土丘犹如七颗星星嵌在这片平畴肥沃的土地上。它们分布在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400米的范围内,每座土丘高约3米,直径约50米,排列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当地人称之为“七星墩”。更有趣的是,距此约10公里的该县柏水乡金花村也有一处分布亦如北斗七星而被称为“七星伴月”的土丘群。

两处土丘群到底是什么东西?

什么时候有的?又何时被称为“七星墩”和“七星伴月”的?这一个个的谜团,长期以来都没有解开。

1987年,文物工作者对这两处土丘进行了调查,发现它们均为汉代砖室墓群,经实测证明,“七星墩”的分布图案与北斗七星的图案形状大同小异。一、二、三、四号墩组成了一个四方形图案,宛如北斗的“勺”部(古人称之为“魁”),与北斗中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位置相似。四、五、六、七号墩分布大致呈弧线形,如同北斗的“勺柄”(古人称之为“杓”),与“玉衡、开阳、摇光”三星位置相似,其排列方向正指东方。

《歇冠子・环流》说: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三号墩出土的纪年砖上有“永元(东汉和帝年号)元年三月三日造此”文字,三月三日正值春季,可见“七星墩”的修建与天上北斗七星有关。据文献记载,距北斗七星“勺柄”不远的地方有一颗“辅星”,而文物工作者在“七星墩”的不远处找到了恰似居于这颗“辅星”位置的一个土墩。这种根据天上星象位置修建的坟墓,被称为天文坟。

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修建这种天文坟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把天上的星宿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他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将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其相互对应,说某一星是某一国的分星即某一州域是某一分宿的分野。此外古人还把天文现象与国政联系在一起,认为星象变化和各地的政治及国家的吉凶有关。“七政星明,其国昌,不明,国殃,”认为天象变化预示着人间的吉凶。

人们对北斗星的认识开始在汉代以前,《春秋》中已有关于北斗七星的记载,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绘有“斗”字天文图的漆箱。山东嘉祥武氏祠有一幅北斗七星和辅星的分布石刻图,与七星墩的排列分布相似。汉代是我国天文学大发展时期,曾出现了像张衡这样伟大而杰出的天文学家。汉代的一些画像砖、画像石中也有反映北斗七星与日、月关系的图案。这表明,汉代的人们已掌握了足够的天文知识,完全有能力修建形如北斗七星图案的天文坟了。

结束语

汉代人们修建天文坟,既受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又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异常天象不能科学解释的崇天敬地思想的直观反映,他们希望吉祥天象给自己带来安宁,希望“七政星明”给人间带来幸福;同时,统治阶级也用这一套来欺压百姓,以维护他们的统治。尽管天文坟的修建多出于封建迷信的原因,但它仍掩盖不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灿烂光辉和伟大成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