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古寺藏江南最古老木构建筑,鼠雀不敢入内,被誉“江南一绝”

 乱码的旅行故事 2020-09-18

浙江宁波,是“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和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境内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佛教文化更是举世闻名,拥有多座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千年古寺。其中坐落在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灵山之麓的保国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中国不可移动国宝的代表。

保国寺占地面积13280平方米,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组成。山门上方的“东来第一山”匾额,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宁波籍御史颜鲸所题,这幅匾额看似誉山,更在誉寺,寓意“灵山峰峦峻秀第一,保国寺为四明诸刹之冠,其它名山巨刹莫有过于斯者”。

据记载,保国寺始建于东汉世祖时期(公元25年),初名灵山寺。唐会昌五年(845年)寺院因“灭法”事件被毁,广明元年(880年)重建后,唐僖宗李儇赐“保国寺”匾额,寺院自此改名为保国寺。值得一提的是,保国寺并非以佛教文化闻名于世,而是因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天王殿前立有一对距今1000多年的经幢。其中造于唐开成四年(839年)的东侧经幢,最初在慈城普济寺,上面雕刻着唐代书法家奚虚己的3378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和序文,至今文字清晰,被誉为唐代石雕和书法艺术的代表作。立于西侧的经幢造于宋大中祥符八年(1013年),现保存状况较差。

沿着步道拾级而上,穿过天王殿,就来到了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净土池”。净土池水质清澈,大旱不涸,洪涝不溢,是寺院中唯一的南宋建筑遗存和保国寺曾作为净土宗寺院时所留下的唯一净土宗遗迹。池塘对岸的“一碧涵空”石刻为明朝御史颜鲸题写。

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大雄宝殿,进深13.38米,宽11.83米,结构独特,气势恢宏,基本保存了北宋时期的形制,是江南地区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宝殿比建筑著作《营造法式》早近百年,建筑方式却与《营造法式》相吻合,被古建专家评价为“极为宝贵的宋代建筑实物例证”。

整个大殿仅靠斗拱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将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此外,保国寺还首次使用了罕见的四段合瓜棱柱,承托起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这些瓜棱柱以四根小木合拼而成,既省材又牢固美观,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地震,至今依然完好。

最令人称奇的是,尽管保国寺位于潮湿的江南,寺院周围绿树繁花,净土池水四季不涸,大殿内却“虫不蛀、鸟不栖、鼠不入、尘不染”,甚至蜘蛛悬梁和蚊虫蚂蚁也很少见到,其中原因至今无人知晓,《保国寺志》对这些种种奇异现象也只字未提。后来专家发现这或许与大殿独特的建筑结构有关。

如鱼鳞般的层层斗拱搭建的镂空藻井,形成多个形态不同的通风道,通过四壁的石质开窗,在殿内形成空气对流并产生声波震动,使木梁上的灰尘难以沉积,也驱逐了鸟雀虫类。此外,建筑中大量使用了黄桧木,其浓郁的香味也令鸟雀蚊虫畏惧。这种巧夺天工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江南一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