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 省吾乃吾师

 富平人原创馆 2020-09-18

省吾乃吾师

文/董念学

金秋十月,细雨连绵。一天中午,雨中冒昧造访恩师。跨入老师家门槛瞬间的一帧画面,永恒嵌入脑海:厦房一侧,一把旧椅子,一张旧方桌,一丝幽暗的光线下,一老者满头白发,左脸颊紧贴小学生作业本,正在一笔一划吃力地写着麦粒般大小的字﹍﹍这就是年逾八旬、几近失明、近乎失聪的恩师——任省吾!

此景,令人肃然起敬,此情,令人霎时动容。我强忍酸楚,连叫几声“任老师”。似乎觉得有人站在桌边,他的注意力才从作业本上移开。几遍大声询问得知来者是我,吃惊连声说,这下着雨,你怎么来了?

一次,任老师到泾阳县看望著名杂文家、陕西省杂文学会常务理事冯日乾同学,送给他一本自己著写的《晚年即情撰写录》。书中刊有赠送冯先生的“教学能手,蜚声泾渭,优秀作家,文章不朽;师道楷模,增色后学,锥卓品质,赞誉如潮”等四副楹联。不久,冯先生回赠一首诗——读雷争放先生大作有感,仿古打油以寄省吾兄:

晴窗同暖雪共寒,你唱我酬三秋缘。

别时未婚忽大耄,风雨阴晦命相连。

君遭丧偶我弦断,不教悲音上讲坛。

贫士幸有富回报,桃李花开吾道南。

国庆节假期前,任老师来电话让我去一下。当我拿到冯先生这首诗作,眼前呈现一幅幅画面,心中泛起一阵阵涟漪,胸间奔涌一股股热流﹍﹍感慨三日,便试着将冯先生的名字镶嵌其中,撰写了一副楹联,以衬冯先生的大作。楹联为——读冯日乾寄省吾老师诗句,撰联以寄任老师省吾:  

日月生华,春蚕吐锦,园丁汗水浇苗圃;

乾坤焕彩,桃李争芳,俊彦丹心作栋梁。

几经推敲成联,便将诗句与楹联拼合成一副中堂书法作品。

因父亲坐在车上等候,将书法作品放到桌上便想离开。任老师感觉我要走,一句“想耽误你一会儿”,令我惭愧不已。老师大声说道,我早就想好了,有几句话一定要给你说说,你听听合适不合适?

你的《念典于学》一书我看完了,其中几首诗词已经能背诵。这首《满庭芳˙师生欢聚》词我很喜欢。不等我回答,便高声吟诵起来:

“桃李失宜,恩师牵挂,盛邀欢聚一堂。话当年事,‘反右’写文章。山上开荒植树,逢‘三夏’、力助农忙。迎高考,摩拳挽袖,发奋战一场。   学高为世范,修德启智,铸育贤良。乐呕心沥血,催木成梁。甘作人梯卅载,薄名利、惟愿群芳。从今后,养福颐寿,赏盛世辉煌。”

这是我的第一首词作。那是2012年12月28日,老师杨友学、任省吾在西安相遇,说起我从学校当兵一别三十多年再未见面,相约和我联系。接到老师电话,第二天我邀请在西安工作的六位同学,与两位老师宴聚。次日遂撰成此词以作纪念。

拙作呈到老师手中不过七天,以他的羸顿之躯,要付出多少心血、克服多大困难、花费多大精力才能背记?我还在感慨、汗颜,老师接着说,看完《念典于学》,感觉你的散文比诗词好一点,词比诗强一些。诗词方面唐宋已是顶峰,一段时间内恐怕很难有人突破、有人超越。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文化消费的快餐化,使得人们大都流于功利,心性比较浮躁,真正能静下心来欣赏诗词的人太少了。看了你《学书拾零》一文,现在你不如集中精力把功夫下到书法上,诗词作为辅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将来或许在书法方面能有一些长进。

诚哉,师之心!壮哉,师之言!厚哉,师之情!

在生命的长河中,一些机缘无从解释也难以解释:有的人,经年相处却不相知;有的人,一面之缘便成知音;有的人,一字指点即作师友。老师之于我,即属于后面两种情况。进入薛镇高中就读时,任老师既不是我的班主任,也没有带教语文课,概无交集。后来为迎接高考,学校分文科班理科班,我有幸成为任老师麾下一名学生,从此天遂人愿,我也似乎从顽劣、愚钝状态之中款款而出,不知不觉间喜欢上了语文课。经老师醍醐灌顶、春风化雨般的点拨,作文一次次成为范文,光鲜全年级甚或全校。

虽说星转斗移,时过境迁,但令人倍感温暖的,是任老师不止一次当着其他同学的面,不厌其烦提及我中学时代写的作文。任老师对我说,有件事你还不知道,你当兵到部队给我的几封来信,我也挑选其中有意境有味道的段落,当做范文读给同学们听。即便今天,老师依然津津乐道:你那年参加高考时,坐在那个教室那个位置,和谁坐在一张桌子上。我十分惊诧老师超强的记忆力,更铭记与老师亦师亦友、亦友亦师的情分。

在《晚年即情撰写录》一书中,任老师共为57位学生题诗撰联,我也忝列其中,得到“军戎帷幄运筹事,文笔书法遐迩名”一联。世界那么大,老师教职生涯四十余载,学子莘莘,能博得老师如此青睐者能有几人?作为一名自感稀松平常的学生,看到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叙说着学生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其感动难以言表,其感佩无以复加,其感恩充溢心房。每每遇到这一时刻,总会千般情愫、万端感慨涌上心头,生出一种久违的感奋,借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语,那确实是骄傲地不要不要的!

成文之际,特撰诗一首,以表达对恩师由衷的钦仰之意、感激之情!诗曰:

春蚕默默巧织耕,蜡炬熊熊万里明。

呵护梓楠成重器,雕琢朽木化精英。

昔年热血浇桃李,今日丹心作路灯。

卌载师生情切切,同逐一梦共前行。

       

 

作者简介

董念学,字景国,陕西富平人。从军23载,曾任团参谋长等职。先后任《今早报》《三秦都市报》《西北电业职工》杂志编辑。现为陕西省诗词学会理事,陕西省老年诗词学会理事,陕西省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毛泽东书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毛体书法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念典于学》。

富平人征稿邮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