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今天陕西省地面上的咱们这个富平县,就是从古代宁夏吴忠搬迁过来的那个富平县。
一个好端端的富平县,宁夏待得好好的,跑到陕西干嘛?再说,县市区划变动虽属平常,历朝历代多有发生,但一个县的县官携带印信,带领全县百姓扶老携幼,不远千里、跋山涉水,跑到另一个县定居下来,还真是闻所未闻。遥想当年,县官骑一匹瘦马,满面愁容,后面跟一串随长长的百姓队伍,扶老携幼,拖儿带女,一路迤逦向南,晓行夜宿,走向关中,也真够辛苦、真够艰难的。
不由想起元代一首词《天净沙》中的诗句:
长途野草寒沙,夕阳远水残霞,衰柳黄花瘦马。休题别话,今宵宿在谁家?
秦汉时期,富平县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秦汉王朝防御匈奴侵扰关中以及中原的重要前沿阵地。秦朝灭亡以后,汉承秦制,西汉北地郡(郡治今宁夏吴忠)下辖19县,其中宁夏境内有5县,即富平县、灵州、朐衍县、灵武县、廉县。武帝元鼎三年,从北地郡析出安定郡,治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北地郡郡治初在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永初元年由马岭移至富平县。
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有效地加强了北部边塞的防务和行政管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经济、促进民族和睦的措施。北方边境地区一直处于历史上最为安定的时期。
但是到了东汉时期,尤其是到了东汉末期,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北地郡(郡治在富平)是归顺东汉政府的羌族主要聚居地。这些羌人虽然人口不少,但政治地位低下。他们饱受地方官吏和豪绅劣强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积以愁怨”,不断发生骚乱,以至于爆发了三次大的羌族起义。
正是这三次羌族大起义,大大动摇了东汉王朝已进入穷途末路的统治根基,并因此而造成了“富平三迁”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