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问圃 | 富平不等于富平

 富平人原创馆 2020-09-18

富平不等于富平

文/李问圃

题目一写上,心里就犯嘀咕,觉得还得好好斟酌斟酌。这个题目有三点不尽人意:一是绕口,二是费解,三是容易引起误会,以为作者为博取读者眼球而故弄玄虚。遂决定换一个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理解起来明白一点的题目。
想来想去,竟没有想到一个更中意的,反倒觉得这个题目不但合适 ,而且有趣。理由其实并不复杂,本文不管怎样旁征博引,怎样条分缕析,写来说去,还不就是为了说明一点:富平不等于富平。

1

凡是打开有关介绍富平的史志、文集、画册、专辑,几乎都会在序言中看到如下一段大同小异的文字:
富平,古称频阳,因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夏商时属“天下九州”之一的雍州,西周时属京畿。东周时,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始在频山之南,频水以北建立县治,故定名频阳县(今美原镇古城村一带),至今已有2440余年的历史。西汉初年,文帝即位,迁母薄姬太后到今怀阳城附近,母死,在今华朱乡怀阳城附近,另置怀德县,以资纪念,与频阳县并列今富平县境内。东汉时,并怀德入频阳。西晋时,从彭原(今甘肃庆阳西南)界徙富平县于怀德县故址,与频阳县并存。


在这些文字中,与本文关系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其实只有两点:
第一,富平县的前身就是始建于秦厉共公二十一年的古频阳县,距今已有2440余年历史。
第二,西晋时,从甘肃庆阳市西南一带迁徙过来一个“富平”,取代了原来的怀德县,与频阳县并存。
弄了半天,富平竟然是个“外来户”!

2

既然富平是个“外来户”,那么,它的“老家”到底在哪里?真的就是上面说的来自于彭原界那么简单吗?


这个问题需要从头说起: 
让我们先看一张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关中诸郡图。在图中,我们一眼就会发现,现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处的 “吴忠”二字呈褐色,其下方 “富平”字则为黑色。而在现今陕西富平县处的“富平” 二字是褐色的,其上方的频阳却为黑色。这张秦朝时期的关中诸郡图,明白无误地为我们提供了打开古今富平千古之谜的钥匙。


让我们一起沿着历史隧道,重回大秦帝国。哦,看到了,原来秦代开边大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北地郡设置了宁夏北部最早的县——富平县。

回头再看看历史典籍留下来的珍贵史料。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河水“又北径北地富平县西。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青山峡”。这里的“山”即今之牛首山,上河峡、青山峡即今之青铜峡。史学界通过对这一记载的认定,判断秦代富平县就在今天吴忠金积镇附近。


让我们由隧道退出,再回到现今的2010年12月24日。这一天,吴忠市张灯结彩,万众欢腾,隆重举行纪念吴忠建城2224年剪彩揭碑仪式。翻阅资料,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1月4日,方才设置吴忠市。这就奇怪了,明明显显是69年前新设置的县级市,怎么建城会有2224年这么漫长的历史?


更奇怪地是,还说吴忠就是富平县。如今,富平县在宁夏地图上早已消失,却在出现陕西地图上,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3

原来,今天陕西省地面上的咱们这个富平县,就是从古代宁夏吴忠搬迁过来的那个富平县。


一个好端端的富平县,宁夏待得好好的,跑到陕西干嘛?再说,县市区划变动虽属平常,历朝历代多有发生,但一个县的县官携带印信,带领全县百姓扶老携幼,不远千里、跋山涉水,跑到另一个县定居下来,还真是闻所未闻。遥想当年,县官骑一匹瘦马,满面愁容,后面跟一串随长长的百姓队伍,扶老携幼,拖儿带女,一路迤逦向南,晓行夜宿,走向关中,也真够辛苦、真够艰难的。


不由想起元代一首词《天净沙》中的诗句:
长途野草寒沙,夕阳远水残霞,衰柳黄花瘦马。休题别话,今宵宿在谁家?
秦汉时期,富平县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秦汉王朝防御匈奴侵扰关中以及中原的重要前沿阵地。秦朝灭亡以后,汉承秦制,西汉北地郡(郡治今宁夏吴忠)下辖19县,其中宁夏境内有5县,即富平县、灵州、朐衍县、灵武县、廉县。武帝元鼎三年,从北地郡析出安定郡,治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北地郡郡治初在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永初元年由马岭移至富平县。


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有效地加强了北部边塞的防务和行政管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经济、促进民族和睦的措施。北方边境地区一直处于历史上最为安定的时期。


但是到了东汉时期,尤其是到了东汉末期,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北地郡(郡治在富平)是归顺东汉政府的羌族主要聚居地。这些羌人虽然人口不少,但政治地位低下。他们饱受地方官吏和豪绅劣强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积以愁怨”,不断发生骚乱,以至于爆发了三次大的羌族起义。


正是这三次羌族大起义,大大动摇了东汉王朝已进入穷途末路的统治根基,并因此而造成了“富平三迁”的历史事件。

4

东汉永初元年(107年),邓太后亲政,决定把西域都护和田卒撤回内陆,便征发金城(今兰州西固)等地的羌人随军掩护。被征羌人害怕远徙他乡,不能回家,走到酒泉附近,便大半逃散。朝廷令附近的郡县官吏发兵堵截,而且还把沿途羌人的房屋全部放火烧毁。羌人被逼走投无路,终于爆发了东汉时期羌族第一次大起义。


永初二年(108年),羌族起义军首领滇零攻占了富平,并在此自称“天子”。羌族义军不仅得到羌族人民的支持,也得到了汉族人民的支持,力量日益壮大,汉军屡战不利。边塞的大小官员难以抵御义军的强大进攻,恐为义军所害,加上又多是内陆人,不愿在此困守孤城,便纷纷向朝廷建议向内陆迁移。


永初五年(111年),东汉政府下诏将边塞四郡(北地、安定、上郡、陇西)迁往内陆,其中,将北地郡迁往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北地郡治所富平也随之迁往。

以后,形势又发生逆转。元初四年(117年),
汉将任尚、马贤与先零首领狼莫在富平地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激战,两军相持60余天,汉军大获全胜。至元初五年(118年),历时11年的第一次羌族大起义被镇压下去。西北边境地区相对比较平静。但是,迁往内陆的边塞四郡官民心有余悸,加之关中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美,便不情愿迁回原地,他们在“寄理”地一拖就是8年。


永建四年(129年)九月,尚书仆射虞诩上书汉顺帝,认为边塞四郡沃野千里、水草丰美、土宜畜牧、水可溉漕、阻山带河、不可久弃,建议仍迁回原地。汉顺帝采纳了这一建议,陆续将四郡迁回原地,北地郡及其郡治富平就是在迁出18年后又迁回原地的。
此为“富平三迁”中之一迁也。

5

富平迁回故地以后,朝廷立即委派郭璜负责召集散居在外的各郡居民,各还本县。同时,修复城郭,恢复街市,整修毁坏废弃的渠道、桥梁、房屋、田地,大兴屯垦,发展生产。永建五年十月,汉顺帝亲临富平等地巡视,慰问戍边将士,出现了一段较为安定平稳的局面。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永和四年(139年),在羌族第一次大起义刚刚结束4年之后,又爆发了羌族第二次大起义。


东汉政府派马贤等人率军镇压,马贤与他的两个儿子在激战中阵亡,羌族义军在和汉军激战中屡屡获胜,便乘胜攻打富平县。永和六年(141年)十月,北地郡(驻富平县)太守贺福与羌族对战。由于起义军来势迅猛,贺福自知力不能支,根本无法守卫富平县城,于是便仓皇弃城,将富平县迁往冯翊(今陕西高陵),这一待就是46个春秋。
此为富平二迁也。

6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距羌族第二次大起义之后的20年,羌民又发动了第三次大起义。这次大起义涉及面比前两次都大,不仅北地郡几被战火覆盖,而且还波及三辅和凉、并二州。


东汉政府先后起用段颖、皇甫规、张奂等人,分别采用招抚与镇压并用的软、硬两种办法分化、讨伐起义军。段颖先后在灵武谷、泾阳、瓦亭山追杀羌族义军,血洗北地、安定。羌民的第三次大起义又一次被镇压下去。北地郡及其郡治富平县迁返原地,又一次被重新提到了朝廷的议事日程。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东汉政府准备将富平县从侨居地冯翊迁回原址。但是,仅移到彭原县界便被迫停了下来。因为此时已是东汉末年,朝政衰败,国力孱弱,群雄割据,义军蜂起,边塞根本难以安定下来,无奈之下,只好又将富平县迁至关中北部的怀德县。从此,富平再也没有迁回宁夏,陕西怀德也将其名改为富平。

此乃富平之三迁也。
这也就是后来文史资料中所称:“西晋时,从彭原界(今甘肃庆阳西南)徙富平县于怀德县故址,与频阳县并存”的来历了。
一个“外来户” ,不但反客为主,取怀德县而代之,而且竟然能使得原主人改名换姓,并与“老掌门”频阳县合而为一,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其原因并非别的,而是在于富平二字所蕴含的吉祥寓义使然: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富庶太平;对家庭或个人而言,富贵平安。天下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地名吗?

7

宁夏吴忠的文化界朋友非常珍惜和看重吴忠与富平的这种历史渊源。并亲切而形象地称两地的关系为“远亲戚”。对此,我十分赞同,并把以上文字进一步梳理归纳,把它总结为四句话:历史久远、根脉绵长、演变繁复、友谊长存。

先说历史久远。
行文至此,这里已经同时出现了两个富平,且全部是真,不会有假。为了叙述和阅读起来更加方便,不再绕口亦不再费解,我想把吴忠当年的富平称为秦汉富平,而把现今的富平叫做陕西富平。
从历史记载中得知,陕西富平的前身频阳县建置于战国时期的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因在频山之南,频水以北建立县治,故名频阳县(县治在今美原镇古城村一带),至今已有2474年的历史。而秦汉富平是在秦代开边大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北地郡设置的。富平县是宁夏北部设置最早的县,距今也有2233年,比频阳县要晚241年。因为,两个“富平”的建置历史都在两千年以上,因此,称得上历史久远。

再说根脉绵长。
从时间上来看,富平成立于大秦、迁徙于东汉、定居于西晋,存在与发展至今,跨度不可谓不长;从地域上来看,秦汉时在宁夏吴忠,西晋时迁至陕西怀德,跨越千山万水,路途亦不可谓不远。既长又远,绵延至今,也是一种缘分。

还有演变繁复。
纵观陕西富平两千四百多年历史,县治与行政区划的演变就十分纷繁复杂。仅与之相关的一长串州郡县名称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如频阳、怀德、美原、土门、鼎州、裕州、中华郡、北地郡等。随着秦汉富平的到来,又多出了富平县、富平道、玄武军等建置名称来。

那么,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陕西富平和秦汉富平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两个富平之间是否可以划上等号?
当然,这绝非一句话可以作答的,但二者之间绝对不可能划等号则是毋庸置疑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按时期分别予以解读:
秦汉时期,吴忠的那个富平和和现今陕西的这个富平的前身古频阳之间毫无关系。一个在宁夏,一个在陕西。非要说关系的话,那就是同为中国的一个县。

东汉时期,“富平三迁”中的前两次迁徙,一次是先到泾阳后又回到吴忠,再次是到高陵后又在回归途中止于庆阳。
在陕侨居期间,与富平距离不远,当属友好邻里关系。

西晋初年,秦汉富平迁入怀德,合二为一,以至于最终与频阳合为一体,成为陕西富平,至今已历1900多年,那就是地地道道、相亲相爱、血肉相连、不离不弃的一家人了。

最后说友谊长存。
既然吴忠与富平的这种历史渊源和亲密关系为“远亲戚”,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化雨,在两地的共同呵护与浇灌之下,这棵见证历史、见证友谊的参天古树,一定会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2019年109日于富平南苑

富平人征稿邮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