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墓主楚国大司马悼滑<卓滑>: 越国是他灭的 与

 历史探奇 2020-09-18

三峡晚报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生于秭归的爱国诗人屈原,早已成为楚国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而严仓古墓主人——楚国大司马悼滑,其实与屈原是同时代的人,两人应该是同僚,历史文献中,对悼滑的评价也不低,越国就是他攻灭的。
是他攻灭了越国
今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省市文物部门对位于沙洋县后港镇的严仓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本报开设“梦回东周”专栏,进行了连续报道。记者当时在现场了解到:虽然古墓曾被盗掘,但省市考古专家对解开墓主身份之谜抱有一定的信心。理由有二:
一是通过“逆向还原”,墓主应属于古代“军事指挥家”范畴,有指挥战车、陪葬兵器为证。
二是出土了竹简等资料,虽然字迹等因长期浸泡已难辨识,但我省还原、辨识竹简的技术水平属国内一流,难度不大。
果然,在后期整理中,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教授李天虹等根据古墓中出土的残缺的竹简,发现竹简中有大量占卜内容,最终确定墓主人为楚国大司马悼滑,并确定悼滑为病死。在历史文献里,其名也有多种写法,《战国策》作 “卓滑”、“淖滑”,《韩非子》作“邵滑”,《史记》作 “昭滑”、“召滑”。
在各种历史文献中,悼滑的活动记载多集中在楚怀王时期(公元前316年-约公元前309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了,


他和屈原是同事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楚文化专家徐少华教授告诉记者,悼滑在楚国历史上是一个赫赫有名之人。
据史书记载,悼滑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也即楚怀王时代,与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应是同僚。悼滑出身王室,最终官至大司马,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位高权重,最大的贡献就是替楚国征服了长江中下游的古吴越之地,也即今天的江浙一带,并在当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为吴越一带后世开发奠定了基础。
徐少华表示,严仓古墓墓主身份的确认,对于楚文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以前出土的楚墓中,能判明身份的多是历史无名之辈,而像这样,墓主身份能与史书记载吻合的非常少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严仓古墓考古发掘结束后,荆楚理工学院华夏文化研究中心杜汉华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严仓古墓反映的楚国丧葬文化信息在荆门仍有传承。“生养死葬”是古代楚国人民生活的大事,丧葬或墓葬文化也一直是楚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回复




 卓姓亦汉族大家庭中一古老姓氏之一。
  系三皇五帝,炎黄之黄帝后裔。黄帝姬姓名轩辕 ,约生于公元前2674年,至今近五千年。 据有关资料考证,黄帝之三十六世孙楚威王熊商次子公子卓(即楚槐王熊槐之弟)之孙卓滑, 时任楚考烈王熊元朝之大夫,以祖之名为姓,是为卓姓之起源。
  卓姓起源有三:
  ①、据《战国策》、《姓氏考略》所载,战国时楚大夫卓滑之后,以名为氏。
  ②、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蜀郡卓氏,原本赵人,秦时迁入蜀之临邛,以铁冶至富。
  ③、出自他族。土家族、满族、高山族、黎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卓姓。
  满族卓氏:博勒卓克姓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博勒卓克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博勒卓克氏,满语为Borjik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包括乌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孙扎泰、俄漠、优哈尔、斐优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博氏、卓氏。[1] 
  
始祖:卓滑。

回复

3楼2012-01-01 15:48

公元前316年初即寅月、卯月——将楚师徒救巴,以抵御蜀的攻击。包山竹简表明,楚也曾出兵救巴。
  公元前312年——楚怀王令悼滑使赵,请伐齐存燕。
  公元前311年——受王令赴越。
  公元前309年——“齐明说悼滑以伐秦,滑不听也。”
  公元前306年——楚灭越。
悼氏故地三贵族:悼固 悼佗 悼滑
  严仓大墓,在纪南城东北约20公里处,墓主为悼滑;包山二号墓,在严仓大墓之西约10公里,墓主为悼佗;江陵望山一号墓,在纪南城西北约30余公里处,墓主为悼固。这是江汉地区发掘为数不多的楚大墓,这三座大墓的主人都为悼氏。
  但也有专家认为,出土越王勾践剑的江陵望山一号墓的墓主悼固应为悼滑。
  1965年12月,发掘江陵望山一号墓,从出土竹简记载来看,“昭固”这一名字出现了14处,其中一处直接刻有“为昭固祷”。可见昭固就是墓主,应该毫无疑问。简文中还记载了墓主昭固祭祀楚简王、声王和悼王等先王,以及身为楚悼王曾孙的文字。这样,昭(悼)固至少在悼王之后,即威王和怀王时期。
  而包山二号墓竹简表明,墓主悼佗的始祖是楚昭王,高祖昭文字子良是平舆君(楚惠王的弟弟),曾祖字子春是楚简王时的郚县县令(灭国为县),祖父字子音任楚肃王司马。父亲悼舍字子家为蔡公。悼佗还有3个兄弟,悼良、悼乘、悼鼦。竹简所载先祖定为直系。悼佗逝于公元前316年,即怀王时期。
  悼滑还曾与左徒屈原共事怀王,生活年代当略晚于悼固和悼佗。其三者关系怎样,缺乏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悼固、悼佗、悼滑是楚国王族近亲。昭、屈、景氏,楚国王族的的三大姓氏。昭—邵—悼—卓氏有相同来源。

回复

6楼2012-01-01 16:15

中国考古界权威郭沫若考证起初认定青铜剑上无法辨识的这两个字系“悼滑”,还提出这悼滑就是越王的名字。他的结论一出,不少人就跟着人云亦云。不为浮云遮望眼,后来著名文字学家、金石考古学家唐兰认出“鸟虫文”的两个字应为“鸠浅”,“鸠浅”正是越王“勾践”两字的通假字,由此断定这就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越王勾践之佩剑。
  经过近两个月的沉默,郭沫若终于改变原先的结论,认为“越王剑,细审确是勾践之剑”。
  也有人认为,望山一号墓的年代为战国中期,悼固不是那个灭越的大将悼滑,而是楚昭王的曾孙,从“佐王柩正”的烙印文字看,墓主是当时楚国的大祭司。楚昭王悼固“出入侍王“,与楚王关系非常密切,死时很年轻,楚王为表彰他奉侍的忠心,就把越王勾践剑赐葬于他的墓中。现在,如严仓大墓的墓主确为悼滑,则望山墓悼固即悼滑之说,显然不成立。望山墓如不是灭越有功的悼滑,却在其左手边陪葬有天下第一剑,而严仓大墓中却没有,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悼氏与熊家冢
  关于熊家冢墓主的猜想,长江大学徐文武教授曾采用排除法推定为春秋晚期楚高等级权贵。并推定为主冢旁的陪冢是勾践之女越妃墓。但是学者辜振民根据熊家冢的宏大规模、殉葬坑、特大车马坑、王者玉器等,推测熊家冢墓主应为战国中早期贵族。
  熊家冢所处年代距今约2300—2400年,楚悼王死于公元前381年,与熊家冢的年代相近。秦白起拔郢前,若从楚惠王算起,楚国共有惠、简、声、悼、肃、宣、威、怀8位楚王。楚惠王在位57年,安邦定国使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早年有白公胜之乱,且惠王死亡时间为公元前432年。参照曾侯乙墓,战国早期墓中亦有殉人,但无车马坑;楚简王少有建树;楚声王在位仅6年即被“盗”所杀。楚肃王在位11年,因楚巴之战,国力大减。其后的楚宣王、楚威王虽有二度复兴,但战国中、晚大型楚墓,均未发现殉人。
  以此,熊家冢应是一座战国早、中期的贵族墓。楚悼王在位21年,大胆重用吴起主持变法,使楚国振兴复强,饮马黄河;南并蛮越。楚悼王北胜魏国时病亡,壮志未酬。加上悼王死后,王公贵族清算吴起,箭射悼王尸体,可能导致王公贵族被肃王诛杀之祸,最后殉葬。望山一号墓在熊家冢东南约5公里,墓主昭(悼)固是楚悼王重孙,从悼佗竹简只追溯直系先祖,可见这一带有可能是楚悼王家庭墓地,而不是家族墓地,其表明土地私有,楚国社会走向封建制。
  越王剑不是悼固战利品
  历史上,楚曾三次灭越。战国早期,楚悼王晚年任用吴起变法,南收吴越,占领洞庭、苍梧,楚复强大。战国中期,楚威王败越,杀越王无强,占领吴故地。公元前306年,楚怀王着悼滑灭越(越后裔退居闽越),设郡江东。
  但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是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约公元前520-前465年),且生前并未受楚国战败之辱。此时离勾践去世也有160多年。越王生前不离身的宝剑,早已物主两隔,可能多次易主。越王勾践剑铸于春秋,葬于战国中期楚墓,不可能因对越国的战功归属悼固,王剑既已伴随沉睡地下的悼固,更不可能因战功赏给百余年后的悼滑了。

回复

7楼2012-01-01 16:18

 悼滑虽不甚闻名,却也绝非无名之辈,史册中对其多有记载,悼滑也被湖北省图书馆列入荆楚历史名人录。记者从文献得知,悼滑活跃于楚怀王中期(公元前316年—约公元前309年)。其主要功勋有:伐齐救燕,吞灭越国。
  悼滑,“悼”氏,专家推想系出于楚悼王,悼在竹简中有多种写法,其名也有多种写法,《战国策》中作“卓滑”“淖滑”、《韩非子》中作“邵滑”、《史记》中作“昭滑”、《史记·甘茂传》及贾谊《新书·过秦上》中则作“召滑”。前人已说明:“皆一声之转”。
  1986年至1987年,在修建荆沙铁路时,位于荆门十里铺镇的包山二号楚墓被发掘。包山楚墓出土的大量竹简中,就有关于悼滑的记载。
  包山墓随葬竹简《遣册》中记载:“大司马悼滑将楚邦之师徒以郙部之岁享月丁亥之日,左尹葬”。包山二号墓墓主是楚国左尹(司法部部长)昭佗。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将荆门包山简、江陵望山简和长沙郙王剑的发现三者综合起来考察认为,“郙”就是巴国。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灭巴是在战国中后期,公元前316年(楚怀王十三年),也是“大司马悼滑将楚邦之师徒以救郙之岁”。文章来自:【荆楚网-东湖社区】

回复

8楼2012-01-01 16:21

卓滑所涉史事解
  卓滑,在早期文献《战国策》、《韩非子》中,涉及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件事,《韩非子》卷十的记载说:“楚王谓干象曰:'吾欲以楚扶甘茂而相之秦,可乎?’干象对曰:'不可也。’王曰:'何也?’曰:'甘茂少而事史举先生,史举,上蔡之监门也。大不事君,小不事家,以苛刻闻天下,茂事之,顺焉。惠王之明、张仪之辨也,茂事之,取十官而免于罪,是茂贤也。’王曰:'相人敌国而相,贤其不可,何也?’干象曰:'前时王使邵滑之越,五年而能亡越。所以然者,越乱而楚治也。日者知用之越今亡之秦,不亦太亟亡乎?’王曰:'然!则为之奈何?’干象对曰:'不如相共立。’王曰:'共立可相’何也?’对曰:'共立少见爱幸,长为贵卿,被王衣,含杜若,握玉环,以听于朝,且利以乱秦矣’”。
  此事也见于《战国策·楚王问于范环》:楚王问于范环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知之。”王曰:“吾相甘茂可乎?”范环对曰:“不可。”王曰:“何也?”曰:“夫史举,上蔡之监门也。大不如事君,小不如处室,以苛廉闻于世,甘茂事之,顺焉。故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张仪之好谮,甘茂事之,取十官而无罪,茂诚贤者也,然而不可相秦。秦之有贤相也,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尝用滑于越,而纳句章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察濑胡而野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今王以用之于越矣,而忘之于秦,臣以为王巨速忘矣。王若欲置相于秦乎,若公孙郝者可?夫公孙郝之于秦王,亲也。少与之同衣,长与之同车,被王衣以听事,真大王之相已。王相之,楚国之大利也。”
  又,《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
  在这几条文献记载中,干象将甘茂与楚名臣昭滑滑相提并论,并劝楚威王不要将贤者甘茂送给秦国。甘茂是战国中期秦国名将,曾师从于史举学诸子百家之说,后来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为秦惠文王重用,在取汉中,平蜀乱中颇有功。公元前309年,秦初置丞相,甘茂为左相。次年秋,受命为将,领兵攻韩,取宜阳,威名赫赫。后遭谗而逃至齐,任上卿。公元前305年,为齐出使楚。秦欲令楚送还甘茂,楚以其贤而拒秦。终卒于魏国。

回复

9楼2012-01-01 16:25

这里涉及两件事情,一是是楚国灭亡越国,时在公元前306年;一是甘茂使楚,秦求甘茂因其贤而遭楚王拒绝,时在公元前305年。文中说楚威王曾派遣昭滑出使越国,结果五年时间让楚国很快就灭亡了越国。据文推测,应是楚威王派昭滑在越国使用了什么计谋,致使越国发生内乱,从而削弱了越国国力以致于迅速亡国。
  公元前312年,越王无疆在位时,北上与中原各国争霸,北攻齐国,西攻楚国。经齐使巧言游说,无疆于是弃攻齐而攻楚,结果被楚师击败,无疆被杀,原属吴国的国土丧失,并被迫向楚纳贡。此后,越国国内各部族子弟纷纷争权夺位,或称王,或称君,不亦乐乎,越国从此衰落下去。公元前307年,楚国乘秦国发生内乱、一时无暇他顾之机,大举攻伐越国。期间,楚国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活动了五年,并在公元前306年(楚怀王二十三年)灭掉越国,以其地设江东郡。 可以说,灭越之时昭滑正值盛年和事业的顶峰。
  第二件事,《战国策》卷十七记载说:“齐明说卓滑以伐秦,滑不听也。齐明谓卓滑曰:'明之来也,为樗里疾卜交也。明说楚大夫以伐秦,皆受明之说也,唯公弗受也,臣有辞以报樗里子矣。’卓滑因重之”。
  此外,《史记》引贾谊撰《新书·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属制其兵”。《史记索引》指出:“《战国策》'齐明,东周臣,后仕秦、楚及韩。周最,周之公子,亦仕秦。陈轸,夏人,亦仕秦。昭滑,楚人。楼缓,魏文侯之弟,所谓楼子也。苏厉,秦之弟,仕齐。乐毅,本齐臣。入燕。燕昭王以客礼待之,以为亚卿。翟景,未详也。”

回复

10楼2012-01-01 16:26

 公元前309年(周赧王六年),齐明从韩国来到楚国,游说卓滑去攻打秦国,但卓滑不同意。齐明便对卓滑说:“我来到楚国,是为了给樗里疾探听各国与韩国的关系如何的。我劝楚国的大夫们进攻秦国,他们都接受了我的意见,惟独您一个人不接受,我可有话去报告樗里疾了。”卓滑因此更看重齐明。
  文献记载,齐明是东周的大臣,后来仕秦国、楚国和韩国;周最是东周的公子,曾仕秦国,陈轸是中原夏人,曾仕秦国;楼缓是魏文侯的弟弟,曾任秦相;苏厉是苏秦的弟弟,曾仕齐国;乐毅是齐国的大臣,后仕燕国。由此可知,昭滑与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一样,都是当时的风云人物,长于智谋、辞辩,都颇有名气。
  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雄展开争霸及兼并战,其中以齐、秦最为强大,齐、秦为击败对方,极力争取其他盟国,扩充实力。其他东方五国也不甘示弱,时而对抗,时而联合,以与齐、秦对抗,或又时而倒向齐,时而又倒向秦,互相攻伐。各国之间在军事、政治冲突加剧的同时,外交活动也就更加频繁起来,于是出现了合纵、连横的斗争。当时最著名的纵横家主要有公孙衍、苏秦和张仪。
  因为秦国地处西方,东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所以称“合纵”。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抗秦。据《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曾经游说东方六国,将其联合起来抗击强秦。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策略则是“连横”,即秦国与东方六国分别联盟。秦用连横计,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据《战国策·秦策》记载,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齐明说卓滑以伐秦之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这种背景之下。齐明说服了韩国,又来游说楚国,目的就是联合东方六国以攻伐西方的强秦。

回复

11楼2012-01-01 16:26

第三件事,《战国策》卷二十记载说:“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还之。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齐破燕,赵欲存之。乐毅谓赵王曰:'今无约而攻齐,齐必雠赵,不如请以河东易燕地于齐,赵有河北,齐有河东,燕赵必不争矣,是二国亲也。以河东之地强齐,以燕以赵辅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齐,是因天下以破齐也。’王曰:'善’。乃以河东易齐,楚魏憎之,令淖滑、惠施之赵,请伐齐而存燕。楚许魏六城,与之伐齐而存燕。张仪欲败之,谓魏王曰:'齐畏三国之合也,必反燕地以下楚,楚必听之而不与魏六城,是王失谋于楚,而树怨于齐秦也。’齐遂伐赵,取乘丘,收侵地,虚顿北危。楚破南阳、九夷、内、沛、许、鄢陵,危王之所得者。新观也,而道涂宋卫为制事,败为赵驱,事成功,县宋卫,魏王弗听也。张仪告公仲令,以饥故赏韩王以近河外。魏王惧,问张子。张子曰:'秦欲救齐,韩欲攻南阳,秦韩合而欲攻南阳无异也,且以遇卜王,王不遇秦韩之卜也,决矣。魏王遂尚遇秦信韩广魏救赵斥楚人,遽于革下,伐齐之事遂败。’”

回复


这条史料也是记述当时战国中期列国之间互使“合纵”、“连横”的史事。张仪策动秦、魏二国攻伐韩国,韩国的盟国齐国打算前去救援,但齐臣却建议齐国不如去乘机攻打燕国。齐臣认为,韩国以为有强大的齐国作后盾,会与秦国交战,如秦一旦攻韩,韩国的盟国楚国、赵国肯定马上出兵救援,而燕国哙夺人之国,诸侯各国都与其不很友善,这是伐燕的最好时机。果然,齐国趁楚、赵救韩国之际,一举攻下燕国。
  齐国破了燕国,赵国则要保存燕国,于是乐毅向赵王献计:将燕国河东之地划给齐国,这样齐国占有河东,赵国占有河北,燕国和赵国既不会争夺,赵国也不会得罪齐国,最终让齐国引火烧身,成众矢之的,魏、楚等国就会起来反对,就会联合起来讨伐齐国。果然,楚、魏派昭滑、惠施到赵国,游说讨伐齐国。这时,张仪出来为齐国游说魏王,晓以厉害,施以小惠,破了三国伐齐之事。

回复

13楼2012-01-01 16:28

第四件事,据荆门沙洋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竹简有关悼滑的记载。1987年,在沙洋县十里铺发掘包山楚墓,其中出土楚简有“大司马悼滑将楚邦之师,徒以甫阝部之岁”的记载。据有专家考论说,悼滑在简文中有“/”“/忄骨”“//”等不同写法,其氏正当作“悼”,推想系出于楚悼王。
  著名学者、武汉大学教授徐少华指出:悼滑在楚国历史上也是一个赫赫有名之人。根据史书记载,悼滑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也即楚怀王时代,与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应是同僚。悼滑出身王室,最终官至大司马,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位高权重。其人对于楚国也作出了较大贡献,最大的贡献就是替楚国征服了长江中下游的古吴越之地,也即今天的江浙一带,并在当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为吴越一带后世开发奠定了基础。
  著名学者李学勤教授指出:1986年至1987年发掘的荆门包山2号墓,报告《包山楚墓》已于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墓中大量竹简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特别是简文的纪年,有不少学者讨论,发表了一系列意见。这些纪年的最后一个,是“大司马悼滑将楚邦之师徒以郙部之岁”。墓主左尹昭佗卒葬即在该年,因此与墓以及简的年代关系至大,值得深入研究。

回复

14楼2012-01-01 16:29

郙”指什么。在包山简中,“郙”有好几种用法,一种是某人的氏,一种是某人的名,这两种都与“救郙”无关。再一种用法是地名,如145简有“郙客”,同“东周之客”、“燕客”、“秦客”、“魏客”、“越客”并列,足以证明“郙”乃地名,而且是能和周与燕、秦、魏、越排在一个层次上的诸侯国。望山1号墓简纪年“郙客困/问王于/郢之岁”,与同出1号简“齐客张果问王於/郢之岁”同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将包山简、望山简和郙王剑三者综合起来,不难知道论证“郙部”须满足下列条件:
  第一,“郙”是国名,其国不能太弱小,以致在文献中无闻,理由在上面已经陈述清楚了。第二,“郙”是文献中一国名的通假,如在楚文字中“燕”作“/”,“魏”作“/”,“越”作“/”之比。文献内的该国名应与“郙”有古音韵的联系。第三,郙王剑类型同于楚剑,字体又与楚文字相同,证明其国受楚访华影响既早而深,蹈离楚国必然邻近。简文所见在楚任职的郙氏人不一而足,似亦为旁证。第四,郙国于春秋战国之际已称王,类似徐、楚、吴、越,远早于战国时五国相王。第五,其国至包山、望山简的年代,即战国中期,仍未灭亡,且与楚国通使聘问。
“郙”是什么国,迄今已有几种意见,试以上述五个条件衡量:
  第一种看法是以“郙”为文献里的甫国,这从第二个条件说,最为直截。《尚书·吕刑》或称《甫刑》、《诗经·嵩高》有“嵩高维岳,生甫及申”,甫即姜姓吕国,在今河南南阳西。但吕在春秋久巳被楚吞灭,《左传》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楚“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当时已为楚邑,不符台第四、五两个条件。第二种看法是以“郙”为文献中的僵阳。逼阳《谷梁传》作傅阳,系妘姓小国,在今山东枣庄峄城南。此说的困难是逼阳国小地远,且子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已为晋灭。第三种看法是以“郙”为“燕毫”之毫,认为是燕的别称。此说的困难是燕又称亳没有确证,简文又有“燕客”与“郙客”同见之例。第四种看法是以“郙”为莒,以悼滑将楚师徒救郙为《史记·田完世家》燕乐毅伐齐,齐闵王出亡在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一事,时间是公元前2B4年。此说困难是己姓莒园公元前431年已被楚灭,后为齐邑,齐闵王不曾改国号为莒,同时悼滑也不是淖齿。“郙”、“莒”二字虽在古音同为鱼部,一属帮母,一属见母,实难相通。以上述几个条件来说,此说也不符合。

回复

15楼2012-01-01 16:30

三、卓滑墓及出土文物

  严仓古墓群共有古墓13座,进行抢救性发掘的獾子冢是其中残存规模最大的一座。虽经盗扰,仍在獾子冢西侧车马坑内首次发现楚国指挥战车;从獾子冢墓室中清理出土部分竹简和铜箭头、铜削刀等青铜兵器,以及残存的头盖骨。在獾子冢西20米,发现附属的车马坑,车马坑中发现6驾车14匹马,地面上马的牙齿、骨骼痕迹很清晰,并首次发现了楚墓车马坑中楚国指挥战车,车舆内有旗杆,兵器铜戟、铜戈,军乐器铜铙等组合完整的器物。在发掘中,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一个铜戈,通过戈头上面的文字认定,该墓不会早于魏惠王26年,即公元前344年。李天虹教授通过对残损竹简的研究,发现竹简上有为悼滑占卜仕途的文字,根据卜筮简相关记载,悼滑应为墓主。悼滑为楚国大司马,当时的最高军事长官,墓主身份之谜被揭开。

  古代对乘马和随葬马匹是有严格规定的。其中天子所乘御马为6匹。从獾子冢的车马坑中,共发掘出土了4辆马拉战车。考古人员据此推测墓主人应是一名大夫级别的武将。楚国墓葬对台阶也是有规定的。一般台阶越高,就代表墓主人的身份越高。獾子冢共有15级台阶,多于附近另一大型楚墓——包山二号昭佗墓的14级。昭佗官居楚国左尹,主管国家司法。据此推测此墓主人应相当于大夫级别。因此,专家当时推测墓主人应为2300年前楚国的高级军事指挥官。

回复

17楼2012-01-01 16:32






2012-1-2 20:12:16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