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为广陵琴派大曲之一。曲谱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1609年),《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等也收有此曲。乐曲反映了墨子感伤世人随波逐流、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 雅 乐 《墨子悲丝》曲意深刻,音韵悲怆,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墨子在这里流 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感慨之情。 《墨子悲丝》,又名《墨子悲歌》、《墨子》、《悲丝》等,相传为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墨翟所作。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原为鲁国人,后长期居住在宋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他创立的墨家学说,在当时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与儒家同被称之为「显学」,现有《墨子》一书存世 。 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弱肉强食,以暴凌寡,百姓疾苦不堪。墨子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怀悲惘怜悯之心,积极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的主张,以期能力挽狂澜,拯救世道人心。 有一回,墨子见人染丝,感慨于“(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著变化。”联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而国家随人事而兴衰,社会随风俗而浮沉……于是,引发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 他认为,不但丝会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种颜色,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谬”的“不义辱人”,无不是外来的影响所致。“士”也不例外,如果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如果所交朋友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此,墨子发出了“故染不可不慎也”的 感叹! 徐君跃老师个人介绍 徐君跃,古琴世家,中国音乐学院古琴硕士。古琴先后求学于祖母黄雪辉、父亲徐匡华、琴家龚一、姚丙炎、吴文光。 现为浙江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西湖琴社社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任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会长、浙江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浙江省中国文化研究会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浙江图书馆文澜讲坛客座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