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御制风景诗“敞晴斋”

 承德皇家园林 2020-09-18

寻胜行行陟(zhì翠椒,山斋蓦到敞晴霄。

骋怀真是欣新霁,憩倦因之坐野寮(liáo

啼树闲禽疑对语,隔峰驯鹿若堪招。

夕阳满谷催寒靄(ǎi,下磴言归过石桥。

             --乾隆《敞晴斋》

乾隆的《敞晴斋》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诗题即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外第十一处景观的名称“敞晴斋”,意为居于地势高敞的斋舍,似乎与明朗的晴空相接。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敞晴斋,位于山庄西北隅的松云峡最深处,冠于山岗上的这组建筑,正殿居中面南。由乾隆题额的“敞晴斋”其左为书屋,名为“青绮书屋”,其右有楼,名为“绘韵楼”。“敞晴斋”面对逶迤起伏的山峦,那里是奇石森列,松涛如海。每当秋高气爽之际,“敞晴斋”及其周围的景色,更是别有韵味。乾隆的诗,具体地描绘了他登临其上,远观朗日高照的山林景象,并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诗的首联,叙写寻找游览胜地:“寻胜行行陟翠椒,山斋蓦到敞晴霄。”为了寻找游览胜地,诗人步行登上了青翠的山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耸入云霄的“敞晴斋”。“翠椒”,指青绿色的山峰。位居山庄松云峡的“敞晴斋”其自然环境,清幽而又秀美。松云峡谷,山峦沟壑,青松覆盖,兼有种类繁多的树木。被苍山翠林环抱着的斋舍、书屋,上接青天白云。可以想象,“敞晴斋”及其自然环境,真可谓美如画中景色。

诗的额联与颈联,乾隆叙写居高远眺的感受以及坐在茅屋中所见所闻。“骋怀真是欣新霁,憩倦因之坐野寮。”面对雨后初晴的景色,乾隆感到心胸开朗而又舒畅。他立于地势高敞之处,感到优美的景色令人迷恋。诗人不知站了多久,直至感觉疲劳,才回到山野茅屋中坐下来休息。“野寮”,山野茅屋,此处指敞晴斋室内。偎依在苍山碧林的敞晴斋,不仅景色秀美,而且富有野趣,坐在室内就能听到鸟鸣鹿鸣:“啼树闲禽疑对语,隔峰驯鹿若堪招。”群鸟在树上悠闲地啼鸣,好象是有问有答在相互交谈;对面山坡上,驯鹿在缓缓地走动,如果招手呼唤,它们似乎就能来到身边。鸟儿在树上啼鸣,鹿在山坡上走动,这本来是常见的现象,但因诗人用“闲”与“驯”分别加以形容,生动地表现了鸟的闲适、鹿的温顺。鸟和鹿都是无思想的动物,但在诗人的眼里,鸟能对语、能交流思想,鹿似乎也有感情,能听从人的招唤。这两句诗,充分反映了诗人在欣赏大自然过程中,因以己度物把鸟和鹿都看成像人一样,或悠然得乐,或通达情理。其实,所有这一切都渗透着诗人的情思,充满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爱。

诗的尾联,表现乾隆怀着游览的余兴回归:“夕阳满谷催寒靄,下磴言归过石桥。”夕阳返照,沐浴在晚霞之中的山谷,景色显得更加美好。此时此刻,诗人虽然游兴未尽,但因日近黄昏,夜暮将落,阴凉的云气开始生长,只好迈下台阶,走过石桥,踏上回归的路途。“寒靄”指阴凉的云气。“催”,催促。运用此字,表面上是写夕阳催促寒靄将生,实际上展示了诗人不愿离去的心情,从而使读者似乎感受到他“下磴”、“过桥”时无可奈何的情绪。

《敞晴斋》一诗,叙写了从“寻胜”到“言归”的完整过程。全诗虽然以叙写为主,但因其中的状物与绘景,既真实而又生动,特别是寓于景物之中的诗人的感情,极为深切。他欣赏相对叙语、和睦相处的鸟儿,更喜爱漫游于山间温顺可亲的鹿。雨后初晴的碧峰翠岭给他美的享受,映着夕阳霞辉的山峦峡谷更使他依恋。总之,乾隆这首诗,既未引经据典,又无奇妙的写景,但读者却可以从这些常见的现象,体会出诗人的真情实感。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选自:《避暑山庄御制风景诗鉴赏》作者 樊淑媛  段钟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