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阳初的乡村改造原则

 无知一熊 2020-09-18
晏阳初本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将“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结合起来,主张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以造就“新民”:用文艺教育攻愚,发扬知识力;用生计教育攻穷,治穷,开发生产力;用卫生教育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用公民教育攻私,发扬团结力;后来强调教育”“生产”“健康”“自治四大任务联环配合,同时并举,基本思想是一样的。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晏阳初先生根据自己70余年乡村改造工作经验,总结了“乡村改造运动的十大信条”,对当下乡村建设仍有指导意义。归纳如下:

1.坚持不懈,躬身实践,艰苦奋斗,深入民间,与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诚心学习,认识问题,研究问题。深入民间的目的是为了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人民大众解决问题。为达到这目的,就要彻底地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虚心地向农民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要当人民的先生,首先要做人民的学生。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不能做“远离劳苦大众,不了解广大人民的疾苦,更看不到人民身上的潜在力量”的“民盲”。

农民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农民不是缺乏才智,而是没有施展机会,中国的农民蕴藏着无究的伟力。我们搞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就是要为农民创造“人格平等”和“机会平等”,开发农民的“脑矿”,开发民力。

2.共同计划,共同工作

乡村改造的主力是平民自己,他们是社会改革的主力。一切计划、方案及方法,都要与他们共同商量研究,要使我们所掌握的科学道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应当承认,有好多东西我们不懂,或没有真懂,反倒是农村的百姓具有真知灼见。有些时候,我们的主张尽管正确,也需设法使它变成平民大众自己的主张。这往往需要耐心,而要说服等待。我们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以为我们有知识,就什么都懂得,一切都正确;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厢情愿,简单从事,包打天下。社会改造事业,没有千百万觉悟了的劳苦大众积极参加,是一定不会奏效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知识人到民间去,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启发教育农民,激发调动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自发自动的精神。

3.从他们所知开始,用他们已有来改造

要从平民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从他们所知道并能理解的地方开始,在人们现有的基础上来进行改造。这就是要求我们的乡村工作人员将复杂而高深的科学知识简单化,用中国话来说要深入浅出。只有将农业科学技术简单化、经济化、实际化,才能达到民众化,否则农民接受不了,用不上,一切都将成为空谈。做到这一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教育与改造,固然是一神圣而伟大事业,但必须从基础上做起,起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从在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脚踏实地,集腋成裘。

4.不是“枝枝节节”“零零碎碎,而是“统盘筹划整个体系

乡村改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过去我们强调文艺、生计、健康、公民四大教育联锁进行,现在我们强调教育、生产、健康、自治四大任务联环配合,同时并举,基本思想是一样的。解决乡村社会的问题既要注意四大任务进行过程的连续性,又要照顾到它们之间的必要逻辑联系。

比如乡村最迫切的问题是贫穷,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自然首先会想到发展生产。但是,如果不同时㓦划教育,不努力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与生产技能,不加强人们道德观念和社会思想认识方面的工作,不提高人民主意识与自治能力,不注意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不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工,只单纯抓生计,抓生活方式,抓眼前的枝节的致富而不知致富道理、道路、技能、以及目的与各方面的保障,不注意巩固与提高的措施,是行不通的。且不说生产搞不上去,即使搞上去了,也不能使社会和个人得到均衡的巩固和持久的发展。

单方面的考虑和解决问题,即使某一方面成功了,但由于其它问题未解决,这种成功也暂时的,势力必要被未解决的问题破坏掉,或者形成畸形发展的新问题,阻滞社会进步。进行乡村四大建设工作时,既要使四大任务的工程联锁推进,又要特别注意把握住它们之间的环节,从立体网络构的观点来统盘筹划。

应对每一个问题都有彻底的认识,用系统的方法来全面解决问题。不应只在每个具体的问题上零碎地去做一点事,就希望能把整个问题全部解决了。零零碎碎去做,不但费时间,不经济,而且往往顾此失彼,效果也不能持久。

5.不迁就社会,应改造社会

乡村改造既是一种社会改造运动,就意味着要对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种种问题采取革命的措施,弃旧图新,走向光明。我们肩负的使命要求我们应当永远迎着困难上,向困难挑战,最终战而胜之。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就会固步自封。你常会听到有人说:社会是如此恶劣,看不到一点希望,将就凑合吧,能维持现状就不错了。——这是一种悲观的论调。

我们为民服务,一定要牢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