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疗机构姓公姓私,是事还是不是事? | 麒闻医事 · 协和八

 协和八 2020-09-18
麒闻医事
第六季 · 第五篇

记得前段时间,某网红的又一爆款作品中嘲笑那些呼吁公立医院私有化的「伪中产」,说如果私有化了他们根本就看不上病了。

那么台湾的民众应该早生活在看不了病的水深火热中了。

我们这次去的5家医疗机构,可能没有一家能算成是公立的。

一家Davita旗下的私立洗肾诊所,四家医院,两家医院分别属于长庚和新光两家企业,一家属于一个社会组织,另外一家是个市立医院,但经营权目前是给一所大学的,而这个大学是私立的。

台湾街头随便走一走,没看见几个诊所或者医院,那你一定是去了一个「假台湾」。

滥用中药是导致台湾肾衰竭的重要病因。我不敢断言这些随处可见的诊所是不是也担当了助攻,但同样遍地开花的洗肾中心(台湾把透析称为洗肾),是台湾医疗中值得一提的风景。

我们去参访的Davita旗下的这家洗肾中心位于一栋外观看上去有些残破的楼里,但就在这一栋楼,就有两家洗肾诊所,行业竞争激烈也由此可见一斑,患者透析的便捷程度也不言而喻。

而且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是很难获取暴利的。

内部环境的温馨舒适,放在5年前,我感觉会是震撼的。但是最近一年来雨后春笋般在大陆出现的各类独立透析中心,我对这样的环境已经并不意外。

但是我注意到的却是几张科普知识海报。

前一天在新光医院的洗肾中心走廊上,看见了同款。

盗版?抄袭?

不是。

因为落款是:台湾基层透析协会

台湾透析行业的拼图,我终于找到了一直遗漏的一块。

我去过大陆一些独立透析中心,从环境设备来看毫不逊色于台湾,但印象中至少1/3的中心都是不饱和的,有的甚至是严重不饱和。

而大多数运营状况还可以的,基本都使用了一些灰色手段。

我无法想象随着制度的完善,这些可以被利用的漏洞被一一堵上之后,会发生什么。

所以问题仍然是:为什么大陆的私立医疗机构在面对公立体系时,仍然显得那么无力?

信任是一个问题,但信任的背后不可以回避的是:透析是整个慢性肾衰的治疗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它需求量大(每个患者要透析2-3次),但可替代性强(不一定必须在某一家医疗机构进行)。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独立透析机构成为资本进军医疗市场一个良好的可选项目,但也埋下了部分中心目前尴尬状态的伏笔:这个链条中最具有门槛性的机构,可能因为可替代性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掌控能力,从而可能实现垄断式的打压能力。

台湾由于历史的原因,透析通路相关的手术由外科(主要是血管外科)完成,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分工,使得谁都不会占到垄断的地位。

所以在这家中心,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联系电话表,接到不同的外科医生那里,处理患者通路可能出现的问题。

电话打过去是谁在接呢?

大的医院有病案管理师这样的角色,如果是诊所呢?

单独请个人接电话,成本是很高的。

那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外包。

有独立的机构负责接电话,帮数十个小的门诊或者中心接电话。有的患者问题是非特异性的,他们就直接帮忙解答了;真的需要处理的,他们会联系回到原本的医疗机构。

而拨打电话的人并不知道,事实上接电话的人,并不属于他要找的机构。

这些加起来,才是台湾医疗行业的完整拼图。

我想表达的,并不是台湾整个医疗行业中,公立的比例只占到以小部分;而是整个行业,怎么帮助小的民营医疗机构也得以良好的生存。

那是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有各类可以外包的服务降低成本问题,有类似台湾基层透析协会这样的组织提供基础支持和服务…

单拿davita说事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是在全球有4000门店的大集团,有意义的是小的:那些只有20-30台透析机,服务就近社区人群的机构。它们是整个医疗行业的毛细血管,它们在这个生态系统里健康的生长,为整个社会的医疗健康服务提供了充分的养分。

它的意义,留在下一篇,也是本系列的最后一篇里说明。

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

看不上的病的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优质医疗资源的不足。

跟资源提供方是公立还是私立无关。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人反复强调医疗行业市场化是不可以的。

我只觉得世界很大,我们都该去看看,而不是禁锢于我们有限的已知,就急着给出所谓正确的答案。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自得麒乐

编辑:徐长卿根

质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