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15章:2.“豫兮若冬涉川”,连续九个排比句,具体描述修道者的作为。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道德经第15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8.16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an)兮其若海,飉(liao)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5.2“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dan)兮其若海,飉(liao)兮若无止”,老子接着用了九个排比句,连续用豫象犹猢做客化冰朴木旷谷浊水澹海飂风作比喻,具体描述修道者的作为。

“豫”有谨慎小心之义,《周易》第15卦叫豫卦,春天来了雷出地奋,自然界雷龙出世大地振奋,预示着人世间伟人降临民众欢呼,天地神人普天同庆。象征一个人初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不可被鲜花掌声冲昏了头脑,还须更加谨慎避免乐极生悲,所以“豫”既有欢庆享乐之义,也有豫防谨慎之义。“豫”字从“予”从“象”,“予”是去了尖头的矛,“象”是温和的庞然大物,比喻人民的大救星虽然借此行军征伐但不是残暴之人,虽然强壮但和大象一样仁慈温和。老子用“豫”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得道圣人比成是大象,二是有谨慎之义。冬天的冰面虽然能够撑得住人和马,但大象有可能掉入冰窟窿,成语“如履薄冰”和“豫兮若冬涉川”的意境一样。老子说,他们做事绝不草率,凡事都先慎重考虑三思而后行,谨慎得如同大象这个庞然大物冬天要涉过冰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为“豫兮若冬涉川”。

我们常说“犹豫”,“犹”指的是一种猴子,名叫犹猢,最为机警。“四邻”对于猴子是指人类和其它动物,对于人来说则指外人和邻居邻国。老子说,他们思虑周祥慎谋善断,细心洞察世间万象,警觉得犹如犹猢惧怕四邻,提心吊胆小心翼翼,是为“犹兮若畏四邻”。

“俨”字从“人”从“严”,拘谨恭敬之貌。他们待人处事都很恭敬,随时随地绝不马虎,即使夜深人静没有外人,也好像面对着祖宗神灵,就像做客那么庄重严肃,自尊自重严于律己,是为“俨兮其若客”。

“涣”是飘逸洒脱涣散,与上句合起来是说有时拘谨有时却洒脱。修道者也有怡然自得洒脱的一面,就像春天来了冰山雪块融化散开,变成清流普润大地,既有人格之庄重,又有胸襟之潇洒,是为“涣兮若冰之将释”。

“朴”是《道德经》的常用字,繁体字为“檏”,从“木”从“菐”,既指未经雕琢的整块宝玉,也指未劈开的整木,象征未被尘世污染的纯真人性。修道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朴实无华,既像一块被顽石包裹的璞玉,也像一根沾满泥土的沉香木,外表其貌不扬,里面其实却含藏无价之宝,是为“敦兮其若朴”。

“谷”在《道德经》中指山谷溪谷,是万物产育之门,幽深旷达,也可形容人虚怀若谷能容纳他人它物。修道者的思想豁达空灵,如同山谷一样宽广旷大,虚怀若谷,幽深源长,是为“旷兮其若谷”。

修道之人不会刻意展现自己,用不着装模作样故作姿态,表面上给人以昏头昏脑浑浑噩噩的感觉,混混浊浊好像是一潭浊水,是为“混兮其若浊”。

“澹”读作(dan),水波舒缓恬静安然,曹操《观沧海》诗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修道者有时是如此的恬静而辽阔,高雅而淡定,像大海一样蒙蒙苍苍浩浩淼淼,故称“澹兮其若海”。

“飉”读作(liao),从“风”随风飘荡,从“尞”风声清亮,“尞”的本义是“长”,引申为“远”,从“尞”的字大都有此义,比如嘹是声音传得很远,燎是火烧的很远,瞭是眼睛看得很远。那么“飉”既指风刮得很远,又指风声很清亮。老子说,道有时如大海般宁静,有时却又那样地迅猛健动,大风起兮云飞扬,狂卷尘世而不止息,风声清亮象征高风亮节,故称“飉兮若无止”。

苏东坡《前赤壁赋》中描写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i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大意是,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面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想必苏东坡是直接取法于“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的意境。

《道德经》中共有两处“澹(dan)兮其若海,飉(liao)兮若无止”,另一处在第20章,但两章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话语放在不同的地方,就能展现不一样的意境。在第20章是说行踪飘忽不定,有时像融入宽广的大海任其漂流,而内心却波涛汹涌。有时又跟随着大风四处飘荡,呼啸着无处停留。

综上所述,老子用了九个排比句,连续用豫象犹猢做客化冰朴木旷谷浊水澹海飉风作比喻,具体描述修道者的作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