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rǔ),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注释】 子贡、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31岁。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才华横溢,办事通达,后来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就是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准则,被民间尊为财神。孔子对他的喜爱程度仅次于颜回,他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膀右臂。器:器具,器物,与“道”相对,形而之上谓之道,形而之下谓之器。瑚琏:古代宗庙祭祀时盛放黍稷的器皿,竹制,以玉饰之,圆形的为“瑚”,方形的为“琏”,是尊贵的礼器。既说其贵重,又说其华美,还说其为人做事“能方能圆”,有立朝执政的才能,可担当大任。 【白话翻译】 子贡问道:“我怎样呀?”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样的器具呢?”孔子说:“你像是宗庙祭祀时用的瑚琏。”【解读】 1.孔子赞许子贡是国家栋梁之才 本篇的前三章,孔子分别评价了公冶长、南容和子贱,可能子贡对老师表扬其他同学心有不甘,便迫不及待地问对自己的评价,孔子便说了此段话。瑚琏是古代的玉器,这个玉器不是民间普通百姓可用的,而是供奉于庙堂之上非常精洁庄严的祭器,只在国家大典之时才请出来亮一下相,平时只能锁在柜子里保护起来。孔子说子贡犹如瑚琏是个“大器”,瑚琏便成了子贡人格的象征。这是对子贡清高而雅洁的人格、以及雍贵而温润的气质的推许。2.孔子说子贡还只是一个“器”,尚未达到“道”的境界,与《论语》其它篇章相互参照。 在《为政篇第二》中,子曰:“君子不器”,要求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因此他在评价子贡时,虽然有赞许的一面,但也暗含着善意的批评。 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贡是一个全才,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但是子贡还没有达到“道”的境界,离最高的天花板永远只差那么一小截。另外,子贡太自负了,除了老师之外,他没有服过任何人,偶尔佩服一下颜回。子贡的自负和孔子对子贡的善意批评在《论语》中还有好几处。在《学而篇第一》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在《为政篇第二》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公冶长篇第五》中,子谓子贡曰:“女(rǔ)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还有,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在《雍也篇第六》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在《宪问篇第十四》中,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3.孔子公正地评价子贡 孔子很中肯地评价子贡,对他的优点不吝赞美,对他的缺点也委婉地提出批评。最少有两点启示,其一,对别人的评价要中肯,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其二,我们在听到别人类似的评价时,千万不要像子贡那样沾沾自喜,而应该在喜悦之余思考自己的不足。
上一章:论语连载(95)《公冶长篇》第3章,“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