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115)《公冶长篇》第23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原文朗读】

【注释】

伯夷、叔齐:商末周初孤竹国的两个王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史书上记载了两人的几件大事,夷齐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古人称赞夷齐二人是仁者贤者清者,受到历代圣贤和文人墨客的敬仰和称颂。但也有不少人理解不了他们的作为,说他们太迂腐,是典型的利己主义。
恶(wù):形声字,从“”从“”。“亚”的繁体字为“亜、亞”,意为“内部的闭锁圈”。“”和“”合起来表示“心情被禁锢”。“”的本义指心里憋闷憋屈,引申义为难受的事不好的事,再引申出恶心讨厌厌恶诸义。
不念旧恶: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从伯夷叔齐自己的角度来看,抛弃了王位,做了那么多仁义的事,最后还落得个饿死的下场,但却不被世人理解,你说他们心里憋屈不憋屈?“”指的是内心的憋屈冤屈。其二,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在别人眼里伯夷叔齐的作为简直不可理喻,甚至遭人厌恶反感,这是“”的第二层含义。
:从“”,内心生出的责怪埋怨抱怨担忧,比前面“”的程度低。
:实事求是的“”,对,正确,与“”相对。延伸开来,就是真理、仁道。
:应用,施行。“是用”指上面所提到的“”的真理仁道得到施行。
:老子《道德经》第14章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tuán)之不得名曰微”,大意是,大道无色,瞪大眼睛看却看不清叫做“”。大道无声,竖起耳朵听却听不真叫做“”。大道无形,用手试图去抓去握却摸不着叫做“”。道具有“希夷微”这三种特性,无色无声无形实在不好把握。所以“”字的本义是销声匿迹,很少听到仁义之人行仁义之道。
怨是用希:担忧大道得不到施行,担心再也听不到有谁还在行仁义之道。

【白话翻译】

孔子抛弃了高官厚禄,为的是克己复礼,周游列国十几年四处奔波,不但得不到理解,还遭受很多人的冷嘲热讽,处处碰壁犹如丧家之犬。
你说孔子到底图什么?他能不憋屈么?当然也觉得憋屈了,怎么办?孔子便用伯夷叔齐的遭遇来激励自己。
孔子说:“伯夷叔齐抛弃了王位去追求仁道,到最后落得个饿死首阳山的结局,什么也没得到,世人还觉得他们傻,讥笑他们是自找苦吃。伯夷叔齐会不会感到很憋屈?临死前对自己之前的作为后不后悔?他们二人是求仁得仁,有什么可后悔的?他们唯一担忧抱怨的是,等他们死后,再也听不到施行仁道坚持真理的声音了。”

【解读】  

1.伯夷叔齐是什么人,他们一生经历的几件大事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的人,比孔子早500多年,史书上记载了两人的几件大事,夷齐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
第一件是“夷齐让国”,在3000年前的当今秦皇岛这个地方有个“孤竹国”,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伯夷,老三叫叔齐,孤竹君生前有意让老三叔齐继承君位。孤竹君死后,叔齐要让给长子伯夷,因为长子继位是中国人的传统。而伯夷认为,不能违背父亲的安排。这哥俩谁都不愿意继任君位,让来让去,干脆一块离家出走,把王位让给了二儿子。
第二件是“叩马谏伐”,伯夷叔齐刚开始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听到西方的周文王很有仁德,便相约一起去。但是走到半途,就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军,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马而谏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子牙劝解说:“这是仁人啊,不要杀害他们”,就把他俩扶走了。
第三件是“不食周粟”,周文王灭商之后,伯夷叔齐觉得以暴制暴的行为太可耻了,他们不愿意做周朝的臣民,发誓不吃周朝的一粒米,便躲到了今山西运城永济县附近的首阳山,在山上采摘野菜为食。
第四件是“甘饿首阳”,后来有人跟他们说,这首阳山也是周朝的地盘,山上的野菜也属于周朝的。夷齐一听,连野菜也不吃了,临死前唱着一首歌,歌词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唱的是什么呢?翻译成白话大意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野豌豆聊以充饥。用凶暴取代凶暴啊,伐纣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神农虞夏古代圣君转瞬即逝啊,我要去的乐土又在哪里?多么可悲啊,即将身赴黄泉,看来是命途多舛啊,这似乎是注定的!

2.世人对伯夷叔齐的评价

世人对伯夷叔齐的评价分为截然相反的两种,一种是否定,一种是大力赞扬。
其一,大部分人对伯夷叔齐的行为不理解,好好的王子不当,阻止周武王讨伐无道的商纣王,不愿顺应历史潮流臣服于周朝,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你们这么做是不是太迂腐太傻了,临死前会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对夷齐是持批评态度的,离国出走是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叩马谏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饿死首阳山是为封建制度殉葬。
其二,有一部分却从道义的层面对夷齐大加赞赏,几千年来赞扬他们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这些名人有,孔子、孟子、墨子、管子、韩非子、庄子、屈原、司马迁、韩愈、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刘伯温、顾炎武。伯夷、叔齐故事的广泛传播,在周边的国家朝鲜日本越南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3.孔子在《论语》中对伯夷叔齐的多处论述

在《述而篇第七》中,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孔子师徒第三次回到卫国,当时卫国内外有两个君王,国外的是卫灵公的儿子蒯聩,国内的是卫灵公的孙子也就是蒯聩的儿子辄,父子两个在争夺君位。弟子们不清楚老师支持谁,就派会说话的子贡去问,子贡果然是高手,没有直截了当问,而用“伯夷叔齐”的事情拐弯抹角试探,孔子说,伯夷叔齐互相让君位,而蒯聩和辄父子俩却为争夺君位闹得乌烟瘴气,聪明的子贡马上就领会了老师的真实想法。
在《季氏篇第十六》中,“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大意是, 齐景公有骏马四千匹,到他死之日,人们对他没有可称颂的。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但人们直到今天还称颂他们。
在《伯夷篇第十八》中,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大意是,守其志不屈,保其身不辱,这就是伯夷叔齐吧。

4.在本章中,孔子把自己比作伯夷叔齐,以伯夷叔齐为榜样

从上面来看,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行为非常赞赏,因为孔子与他们二人遭遇很相似,同病相怜,能产生共鸣。
夷齐二人放弃了王位,孔子也辞去了高官厚禄。夷齐的行为不被大家理解,孔子的学说也不被世人采纳。夷齐最终饿死在首阳山,孔子周游列国也屡遭险境犹如丧家之犬。夷齐“不念旧恶”不后悔自己选择则的道路,孔子也不后悔。夷齐“怨是用希”,只忧虑大道得不到施行,人们听不到了;孔子也有这种担心,正因为担忧大道得不到施行才四处奔波。
他们之间所不同的是,夷齐二人最后选择了逃避,以自己的死证明自己的清高,以此唤醒世人。而孔子却是“人不知而不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怨天不尤人,乐天知命,始终坚持信念。

5.对这段话的传统解读

两千多年来,对这段话的解读五花八门,但大多数解读却让人云里雾里听不明白。主流解读如下。
其一,“伯夷叔齐能不记念外面一切已往的恶事,所以他们心上亦少有怨”。
其二,“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很少”。
一般把“旧恶”理解成以往的恶事、与人的旧仇,把“”理解成怨恨,或者是别人怨恨夷齐,或者是夷齐怨恨别人。
我们学习远古的经典时,遇到是在难以理解的字词,就要用“说文解字”的方法去挖掘这些字词的造字本义。因为我们大多对一些字的延伸义比较熟悉,而古文中的有些话用的是原义本义,学习《周易》《尚书》时尤其如此。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人生在世免不了被人误解,有时候会心灰意冷打退堂鼓,这时候怎么办?孔子用几百年前的伯夷叔齐激励自己,今天的我们榜样比孔子多得多,既可以以孔子为榜样,也可以以历代的圣贤为榜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