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149)《雍也篇》第29章,“中庸之为德也,民鲜久矣。”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原文朗读】

【注释】

中庸:不偏为“”,平常为“”。中庸之人,平常之人。中庸之德,平常之德。中庸之道,中庸之人平常容易施行的言行,而非常人难以企及的最高的道德标准。
:极致,全面,至大至广,至平至易,至宝至贵。而非至高难以达到。
:不仅仅指老百姓,还包括统治阶层在内的“所有人”。
:一字双关,既指少,又指保鲜时间短。

【白话翻译】 

孔子说:“其实天下的道理非常简单啊,中庸之德就是日常之道啊,至大至广,至平至易,至宝至贵,可是天下很少有人能长久坚持!” 

【解读】

1.对这段话的主流解读,有些学者将“中庸之德”解释成“至高之德”。

很多学者将“”解释成“至高”,也就顺势将“中庸之德”理解成了儒家的最高修养境界,一般整句解读为“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了!但人们已经长久缺乏这种道德了”。
这种解读不太确切,因为与后文“民鲜久矣”相互矛盾了,既然是最高的境界,连很多君子都做不到,你如何还埋怨普通民众做不到?
正确理解本章的难点在于“”这个字,“”是泛指,并非“至高”,而是至大至广,至平至易,至宝至贵。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传》中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什么意思?中庸之德乃百姓日用之德,行矣而不著,习矣而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这也像《雍也篇第六》中所说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正因为百姓没有体察,所以不能自觉地去做,所以导致不能持久,这就是“民鲜久矣”的深层原因。

2.其实,所有的经典都是最最简单的。

因为他们是从天地自然引申出来的,天地日月一目了然,那么从其引申出的经典也就至简至易了。
孔子在《周易十翼》的《系辞传》中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则天下之理得矣。
孔子在《易传十翼》的《系辞传》中,还把天地的阴阳之道比喻成门户的一开一合,他说“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老子《道德经》第70章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感慨说,我讲的道理非常容易懂,也非常容易做。但天下却没有人愿意去懂它,也没有人愿意照着做。

3.《中庸》是“四书五经”之一

既然本章提到“中庸”,就不能不提儒家经典《中庸》这本书。四书又称四子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写,南宋的朱熹单独把它拿了出来。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又能符合常理,且能有节度,这就叫做“”。“”就是要求人们处事平和,不偏不倚,不太过也毋不及,时时处处保持恰到好处的程度。
《小戴礼.中庸篇》中也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与本章孔子所说的“民鲜久矣”一字之差,意思应该也是相近的。所以“民鲜久矣”的重点在“鲜久”,不能长久保鲜。而不是在“民鲜”,很少有人。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中庸之德就是我们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至大至广至简至易,所有的经典都是这样的,并不高深莫测。
所以我们讲国学读经典,不仅要让每个人都听得懂,还能保障在日常生活中做得到,这就是每一个文化学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