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原文朗读】 【注释】 弘毅:弘,弘大。毅,刚毅。非弘大刚毅之德,不足以担当重任,也不足以行远道。 已:中途暂停。“已”与“己、巳”相关联,“己”缺口全开,“巳”没有缺口,“已”缺口半开半合,描述了事物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刚开始,一是完成了,一是刚完成了一半。所以,“已”有暂停之义。【白话翻译】 曾子说:“有志之士,不可不弘大而刚毅,因为他肩负的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担负,这一责任难道不重大吗?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竭智尽忠至死方休,这一条坎坷的道路难道不遥远吗?”【解读】 1.什么是“士”? “士”本来是春秋时涌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由没落贵族和平民中涌现的精英组成。比如孔子原本是帝王家,是商汤王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将商朝后裔封在宋国,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孔子家族从帝王到诸侯再到大夫,传到孔子这里身份变成了“士”。“士”这个阶层如何谋生啊?他们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的是能到贵族家里谋一份职业,获得一份俸禄,这就是儒。儒字左“人”右“需”,《周易》第5卦叫“需卦”,需指的就是人的衣食住行,靠自己的才华能力谋取一份俸禄的人就叫做儒,所以儒是一份职业。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士儒”了,只不过主要是为了谋求一份好职业,过上好日子。到了孔子这里,孔子开始教自己的学生,孔子并不反对弟子们谋求俸禄,而是倡导他们要上升到“谋道”的高度。从孔子开始,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他们学习各项技艺,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从孔子的时代起,士人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中国士人阶层的这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与其他社会阶层迥异,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论语》全文中共有18个“士”字,举例如下。《里仁篇第四》“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路篇第十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宪问篇第十四》“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卫灵公篇第十五》“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张篇第十九》“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2.“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这几句至理名言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 几千年来,有无数的仁人志士担负起了救国救民的重任,这个使命何等伟大,这个任务何等艰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和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使命。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这样的话,孔子曾经说过,孟子也曾说过,但是他们都没有曾子表达得如此清晰而明确。【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人不可不立志,志不可不宏大,践志不可不刚强而有毅力。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