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朗读】 【注释】 利:侠义上的“利”主要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广义上的“利”还包括名声地位等精神利益,合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名利”。与:繁体的“與”字,像是下面有几双手一起举着,众人参与,相互关联。命:一字多关,其一,个人命运。其二,天命。其三,担负的使命。其四,天命造化,命运多舛。【白话翻译】 孔子一生很少谈论或在乎自己的名利,而是把个人名利与天命和使命联系起来,要让天下之人都有仁爱之心。即使命运坎坷多舛,也决不放弃自己肩负的天命使命。 【解读】 1.对本段话的几种主流解读,关键在于对“与”字的理解不同。 千百年来,对这段话的解读历来不太统一,有好几种说法。原因有二,其一,古文没有标点符号,可以灵活断句。其二,对关键字“与”的理解不一样。第一种,断句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把“与”理解成“和”,将“利、命、仁”并列起来。翻译成白话如下,孔子很少谈论利、命和仁。显然不对,论语中谈及命和仁的地方很多,况且仁是儒家学说的基石。第二种,断句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把“与”理解成“赞与、赞许、愿意”。翻译成白话如下,孔子很少谈论利,却对命和仁的话题津津乐道。这种解读也不太确切,因为把“利、命、仁”三者完全割裂开了。第三种,仍然断句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繁体字“與”的造字本义是下面几双手一起举着,“与”是“和…有关”的意思。孔子很少谈论利,即使谈,也是与命与仁联系起来。我倾向于第三种解释,比较合理,也是对孔子一生遭遇的高度总结。2. 第一句,“子罕言利”,孔子对名利的态度。 《论语》中共有11个“利”,24个“命”,109个“仁”。本句话中的“利”不仅仅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还包括名声地位等精神利益。不用别人引导,人都有追逐功利的本能,都渴望获得财富和利益。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自今,人类的所有争端和战争,绝大多数与利益争夺有关。即使不谈利益,人们也不会片刻忘怀。总把追逐利益和谋求财富挂在嘴边,只能激起人们更强的贪欲。所以孔子很少谈论利,一是自己视功利为过眼烟云,二是不鼓励人们过分地追逐利益。在《里仁篇第四》中,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还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宪问篇第十四》中,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在《尧曰篇第二十》中,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3.第二句,“与命”,生命,命运,天命,使命,最后上升到天下万民之命,与《周易》的哲理相互参照。 孔子所谈的“命”含义太广泛了,论语中共有24个“命”字,首先指人的生命,其次指人的命运,第三指天命难违,第四指自己肩上担负的使命,一切的一切是为了改变和造福全天下之人的命运。孔子在《周易》中对“命”有非常多的阐释,《周易》的宗旨是“借天道说人事”,人立于天地之间,就要遵循天地大道而行。周易的六十四个卦,是描述人在天地间的六十四种大的情形,也就是人“天时地利人和”的详细状况。天时不可更改,天命难违,但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人“地利人和”的状况,最后达到改变命运的目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阳刚阴柔,孔子的儒家汲取了周易“阳刚”的一面,积极入世,阳刚进取,改变自己,改变社会,这就是君子肩上担当的“使命”,孔子一辈子都在为天命使命而奔波。我们从论语中摘取一部分有关“天命、使命”的描述,《为政篇第二》“五十而知天命”,《颜渊篇第十二》“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宪问篇第十四》“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季氏篇第十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尧曰篇第二十》“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4.第三句,“与仁”,仁是改变命运的最根本途径。 上一句提到了生命天命和使命,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和民众的命运,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仁是儒家学说的基石,也是做人的根本。论语中共有109个“仁”字,在《学而篇第一》的第2章就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仁”是做人做事的根本。5.《子罕篇第九》主要讲什么? 论语共分20篇,每一篇的第一章用来揭示本篇的主题。论语编撰者把“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作为《子罕篇第九》的第一章,所以整篇主要谈论命运天命和使命。【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孔子罕言利,并非否定利,对于人们正当的利益追求,还是肯定甚至是支持的。孔子反对和抨击的,是那些被功利蒙蔽了双眼、将道义抛诸脑后、甚至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小人。也就是说,孔子并不反对求利,只是反对见利忘义。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