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214)《子罕篇》第5章,“子畏于匡。”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mò),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原文朗读】

【注释】
:畏惧,非常危险,让人害怕。
:春秋时卫国的一个地名,在今天河南睢县西。孔子师徒第一次离开卫国前往别国,要路过匡地。因匡人此前曾受过鲁国阳虎的欺负,而孔子的容貌很像阳虎,所以被误当成了阳虎,被围困在那里整整五天,差点丢了命,非常危险。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
没():通“殁()”,去世。只是暂时沉没,还会浮上水面,象征肉体没了,但精神还在。
:文章典籍,周朝制定的礼乐文化。
:这里。
斯文:周朝制定的礼乐文化。
后死者:比文王后死的人,后生,也是孔子的自我谦称。 
:参与。
【白话翻译】 
孔子很少顾及个人的名利,而是把自己的命运与使命天命连在一起,孔子觉得自己担负着传承人类文化的重任,这是天命所赐,仁者无敌,当然就信心大增无所畏惧了。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就到了卫国,待了十个月没有受到重用。孔子便带着弟子们要离开卫国,等走到匡这个地方时,被当地人误认成了与他们有血海深仇的鲁国人阳虎,匡人将孔子他们围困起来,双方还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形势一度非常危急,弟子们都做好了拼命牺牲的准备。
而孔子却没有惊慌失措,他劝慰弟子们说:“文王死后,礼乐文化不是保存在了我这里吗?这是天命所赐。上天如果不想要它们了,就不会让我这个后死之辈担负起参与传承文化的责任了。上天既然没有不要这些文化的打算,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解读】
1、这件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孔子在周游列国初期的自信心爆棚。
要正确理解孔子的这一段话,就要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背景,看一看孔子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孔子55岁时,由于与鲁国国君和权臣政见不合,便毅然而然辞职了,带着弟子们踏上了周游列国的征程。这时候的孔子信心满满,因为他在鲁国的政绩卓著,声名显耀于各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鲁国不听我的,自有人听我的。
孔子的第一站便选择了卫国,当走到边疆一个叫仪的地方时,碰见了边防官“仪封人”,这次见面情景在《八佾()篇第三》中有记载,仪封人被孔子深深折服了,他把孔子比作上天派来的使者,他的使命就是代替老天在人世间传播礼乐文化。仪封人可以算作孔子离开鲁国后的第一个知音,更坚信自己肩负着天命。
辞别了仪封人,进入了卫国,看到卫国的繁荣,孔子的心情更好了。这个情景在《子路篇第十三》中有记载,人口真多呀,富之!富裕之后怎么办?教之!从孔子和驾车弟子冉有的一问一答中,可以想见孔子准备要在卫国大干一番了!
到了卫国后,因为卫灵公当时正连齐抗晋,心思主要放到了军事上,所以冷落了孔子。除了每年给孔子六万石俸禄,其它的深层交流基本没有。孔子便在卫国租了房子暂住下来,等着卫灵公重用他。这一段闲暇时光,在《宪问篇第十四》中有记载,子击磬于卫,有荷蒉(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路过的荷蒉隐者听到孔子的击磬声,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执着这么犟啊,以后很可能会碰钉子。孔子听了弟子转述荷蒉者的话,很自信地说,我决不会失败的,还没有开始做,怎么就断定以后可能失败呢!
孔子在卫国待了十个月,一直得不到卫灵公的重用,便决定离开卫国,借道宋国去陈国。还没走出卫国,到了卫国匡这个地方,就陷入了本章提到的困境。
2、“子畏于匡”这次事件的前因后果和过程。
对“”字的解释五花八门,钱穆先生把“”解释成“私斗”,说匡人之拘孔子,亦社会之私斗,非政府之公讨。其实,“”就是造字本义,令人畏惧,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
匡人之所以围困孔子一行,是因为把孔子当成了鲁国的另一个大臣阳虎。匡人为什么对阳虎恨之入骨?阳虎当年执掌鲁国大权,曾率军讨伐晋国,没有经过卫国同意,就从卫国境内自由出入,并在匡这个地方杀了很多人,所以匡人与阳虎有血海深仇。 
这次给孔子驾车的是他的弟子颜刻,这个颜刻以前曾为阳虎驾车。当路过匡城的一个城墙缺口时,颜刻对老师炫耀说,当年他跟着阳虎,就是从这里攻进城的,到现在这个缺口还没有修好啊。可见时间没有多长,匡人的伤疤还没有愈合,颜刻的话恰巧被路过的匡人听见了,再加上孔子和阳虎长得太像了,都是一米九几的大个子,所以匡人便把孔子师徒围困了起来,要杀掉孔子。
可以想象得到,要报仇的匡人是多么的义愤填膺,当时的情形肯定非常危险,所以本章说“子畏于匡”。关于这个事的详细过程,以及最后怎么脱身的,各种典籍中的记载有所出入,有兴趣的可以作为一个课题研究一下,这里就不多说了。
3、仁者无敌,孔子展现出了极大的自信,因为自己肩负着天命。     
本篇的第一章就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把个人的名利与天命联系起来,自己担负着传承礼乐文化的历史使命,这是天命所赐。有老天保佑,所以仁者无敌,展现出了极大的自信和勇敢。
周朝的礼乐文化传承于夏商,而夏商的礼乐文化传承于之前的炎黄尧舜禹,这样周文化就代表了整个礼乐文化。孔子说,我全面学习掌握了文王的礼乐文化,这是天命所赐,正如仪封人所说的那样,上天让我举着木铎去传播这些礼乐文化。既然老天不想让这些文化消失,那么有老天保佑,我们这次必定会逢凶化吉。
4、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的另外几次危险处境。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师徒还遭遇过其它几次大的危险。
其一,蒲邑被困。孔子从匡地脱险后,没走多远,又在卫国的蒲邑陷入困境。当时卫太子蒯聩的心腹公孙戍占居此地,正在这里招兵买马,准备有朝一日谋反。他既怀疑孔子是替卫灵公打探虚实的,还害怕孔子会辅佐卫灵公,所以要扣留孔子。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没有分出胜负,最后只得放了孔子一行。
其二,免遭赵简子的毒手。孔子第二次回到卫国后,待了将近五年,还是得不到重用,便又离开了卫国。这一次他收到了晋国权臣赵简子的邀请,孔子满心欢喜就要渡过黄河西去,在即将渡河的时候,得知赵简子是想加害于他,孔子临河兴叹,庆幸自己躲过了一劫。
其三,桓魋(tuí)伐树。孔子没有去得成晋国,便南下去了宋国。宋国的司马叫桓魋,因为记恨孔子之前狠狠批评过他,便想报复孔子。当孔子一踏上宋国的土地,桓魋就派杀手威胁恐吓孔子,孔子一行吓得连滚带爬逃出了宋国。在《述而篇第七》有记载,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与本章中的“匡人其如予何”非常相似。孔子一边逃路,一边很镇定地说:“上天既然生下我这个讲仁德的人,就是让我宣扬仁德拯救百姓的,像桓魋这种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其四,陈蔡绝粮。后来孔子从陈国去楚国,要路过蔡国,恰逢兵荒马乱,孔子一行被洗劫一空,还被围困在荒野七天七夜,差点被饿死。在《卫灵公篇第十五》中有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仁者无敌,义者无敌,人只要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就会忘记自我,也会激发出勇气和自信。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