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见齐(zī)衰(cuī)者、冕衣裳者与瞽(ɡǔ)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原文朗读】 【注释】 “衰”这个字有两个读音,我们一般念成(shuai),衰减衰弱衰败。第二个读音为(cuī),唐朝贺知章有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cuī)”。古人认为,人的身体机能衰败到极点就死了,失去了亲人,人的心情也衰败到极点,所以把丧服叫做“衰”,只不过发音变成了(cuī)。“齐衰”是丧服的一种,“齐”这个字有六个读音,用作丧服时读作(zī),“衰”指丧服的上衣,“齐”是指丧服下摆的样式。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为什么用白色?来自于古老的天象地理和五行学说,“左青龙,右白虎”,秋天万物枯萎死亡,秋天的颜色为白色。并规定了五服制度﹐按服丧轻重﹑做工粗细﹑丧期长短,分为5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si)麻。“斩衰”是最重的孝服,只有儿子对父亲、臣下对君上才“斩衰”三年。齐衰比斩衰轻,说齐衰可兼指斩衰,言斩衰则不能兼指齐衰。本章的“齐衰者”泛指那些有亲属去世的人。冕衣裳者:泛指穿着正式礼服去参加祭祀礼仪的人。冕,礼帽。衣裳,正式的礼服,古人上衣下裳的衣服规格来自于天地,天尊地卑,天在上为衣,地在下为裳。穿着正式礼服,有可能去参加朋友的葬礼,也可能参加隆重的祭祀大典。瞽(ɡǔ)者:泛指所有重残疾人。瞽,从“目”从“鼓”,眼瞎但有眼珠。古时乐师多为盲人,舜帝的父亲就是个瞽师。这些身有残疾的人尚且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那么身体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孔子对身残志不残自食其力的人历来很敬重。本章只提到瞽者,其实代表了所有其他重残疾之人。作:本义为突然变化。有两种含义,其一,脸色变化,变得凝重肃穆。其二,动作变化,从座位上突然起身站起。 【白话翻译】 孔子感叹人生短暂,要珍惜生命,所以孔子平日对服丧者和残疾者都深表同情。孔子碰到举办丧事的,见到服齐衰丧服的,以及穿着正式礼服去参加祭祀仪式的,还有盲人等残疾人,神情会立马变得庄重肃穆起来。若是这些人来求见请教,孔子必从坐席上站起身来,虽是年轻人也一样。若是路上从他们身边经过,一定会快走几步,而不驻足围观。【解读】 1、“齐衰者”、“冕衣裳者”和“瞽者”代表哪三类人。 上一章孔子说“吾已矣乎”,感叹时日无多。其实孔子一辈子都珍惜生命,对失去亲人的人很同情,对身残志不残的人更是敬重,本章中列举了三类人。第一类是“齐衰者”,泛指穿丧服的人。《周礼》中对丧礼的规定非常详细,包括丧服的材料、做工、样式都很讲究,如今这些风俗慢慢淡化了,在有些地区的农村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我们没必要非要弄清楚这些衣服规格和风俗,只需要知道“齐衰者”是指失去亲人的人就行了。第二类是“冕衣裳者”,有的学者把“冕衣裳者”解释成穿官服的人,这种解读不贴切,首先与上下文不连贯,况且孔子对所有人都讲礼数,并不会对穿官服的地位高的人高看一眼。冕指礼帽,衣裳指盛装礼服,与平时穿的衣服不一样。穿戴的这么整整齐齐,干什么去?参加各种祭祀仪式活动,包括朋友的葬礼,以及祭祀大典等。第三类是“瞽者”,用盲人做代表,泛指所有重残疾之人。古代为了照顾这些人,一般让他们做乐师,因为盲人对声音反而更敏感,正好发挥他们的长处,并且能自食其力有尊严地活着。论语中共有三个“瞽”字,另外两个分别在《乡党篇第十》和《季氏篇第十六》中。
2、孔子的仁爱之心是发自内心的,也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本篇的第一章就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的仁爱之心发自肺腑,也体现在对失去亲人之人和身有残疾之人的同情尊重上。本段话读起来有点别扭,因为有两个“见”字,好像逻辑有些乱。其实,这是古文高度精炼的缘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别人家办丧事,有不少人是去看热闹的,嘻嘻哈哈,因为心中没有一点悲痛之情。或者亲身参加一些葬礼,还有不少人扎堆谈笑风生,好像是来参加聚会的。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着正装的人,还有盲人等残疾人,其打扮和行为举止和常人不一样,容易引起别人的围观,有的指指点点,有的甚至嘲笑,这都会让他们不自在,也是对人格的不尊重。所以遇到这种场合,或者碰到这些人,刚才还在哈哈大笑,你也要马上收敛笑声和笑容,神情转为凝重肃穆。经过他们身旁,也要快走几步,不停留不看热闹。3、《论语》其它章节中类似的描述和记载。 在《乡党篇第十》中,有一段话与本章高度相似,“见齐(zī)衰(cuī)者,虽狎(xiá),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但条理比本章更清晰,更容易理解,大家可以相互参考学习。除此之外,《论语》其它章节中还有不少类似的描述和记载,举例如下。在《为政篇第二》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八佾篇第三》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在《述而篇第七》中,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子之所慎:齐(zhāi)、战、疾。在《卫灵公篇第十五》中,记载了孔子如何接待照顾盲人乐师“师冕”的场景。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孔子礼节周到,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尤其是孔子对“瞽者”这样的残疾人礼敬有加,对残疾人的关爱和尊敬,是“仁”的一种体现,是仁者应当具备的品质。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