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路线路修理规则》(铁运(2006]146号):第3.9.7条、第3.9.8条、第4.6.12条、第4.9.5条、第6.2.2条。 2.《既有线提速200~250km/h线桥设备维修规则》(铁运(2007]44号):第3.7.6条、第3.7.7条、第3.7.9条、第4.3.2条、第4.5.5条、第5.2.2条。 3.《高速铁路无轨道线路维修规则(试行)》(铁运(2012]83号):第3.6.5条~第3.6.10条、第5.2.1条、第5.5.1条、第5.5.4条、第6.l.2条。 (一)普速道岔 ①尖轨跟端各种联结零件磨损。 ②尖轨拱腰、滑床板连续不密贴,尖轨中部连续空吊板。 ③尖轨跟端有低接头或暗坑。 ①更换跟端磨损的连接零件。 ②加强转撤部分枕下捣固,尤其加强接头及尖轨跟端的捣固,消除空吊板。 ③调直拱腰的尖轨。 ④安装防跳器。 ①直股方向不良。 ②尖轨与基本轨本身有硬弯。 ③曲基本轨弯折不良、框架尺寸不对。 ④尖轨拉杆、连接杆尺寸选配或调整不良。 ⑤尖轨顶铁过长或过短。 ⑥基本轨工作边、尖轨非工作边有“肥边“造成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或假密贴。 ⑦滑床板弯曲,造成尖轨歪斜,形成与基本轨离缝或假密贴。 ⑨存在“三道缝”(基本轨底边与滑床台槽边有1mm以上缝隙;基本轨下额与轨撑缝隙超过0.5mm;轨撑与滑床台挡府有1mm以上缝隙),过车时基本轨产生横向移动,造成不密贴。 ⑩开程(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之间的距离)不足,使尖轨非工作边成为“护轨”,从而挤弯尖轨,影响尖轨与基本轨的密贴。 ①拨正直股方向,找到顶死点。 ②矫直直基本轨,弯好曲基本轨,保证基本轨与尖轨竖切部分密贴。 ③调整框架尺寸。 ④调整尺寸不合的顶铁;连接杆型号及尺寸必须符合规定,不符合时应及时更换,有时也可通过调换眼距和加垫的方法来解决。校正连接杆与板道器的位置。 ⑤及时打磨基本轨工作边与尖轨非工作边之间的“肥边”。 ⑥焊补或更换磨损及翘曲不平的滑床台。 ⑦防止基本轨横移,焊补席耗的滑床台挡肩,消灭“三道缝”。 ①尖轨跳动、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②基本轨垂直磨耗严重,尖轨前端狭窄部分过早受力。 ③新更换尖轨时未将基本轨“肥边“打磨。 ④道岔方向不良,有空吊,过车时摇桃,增加横向冲击力。 ①防止尖轨跳动,确保尖轨竖切部分与基本轨之间密贴。 ②更换磨耗严重的基本轨和尖轨。更换新尖轨时要考虑原有基本轨的磨耗程度,如果两者相差太大,应同时更换基本轨。更换基本轨时,也要注意尖轨的垂直磨耗情况,要保证在尖轨顶宽50mm处,尖轨顶面不低于基本轨顶面2mm及以上:在尖轨尖端处,基本轨顶面比尖轨顶面高23mm。 ③严重轧伤的尖轨应及时焊补或更换。 ④拨正方向,加强捣固,找好水平,消灭空吊板。特别加强转辙部分的捣固,注意尖轨尖端与尖轨跟端的平顺。 ⑤如有需要,可在尖轨尖端铺设防磨护轨。防护轨轮缘槽不小于42mm。 基本轨横移,在列车动力作用下会造成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板道时不落锁,尖轨尖端轨距方向不易保持。 ①转辙部分存在“三道缝”。 ②岔枕劈裂或钉孔腐朽失去持钉能力。 ③轨距、方向不良。 ①消灭“三道缝”。 ②更换失效岔枕,处理腐朽钉孔,换用螺纹道钉,增强持钉力。 ③加觉堆高道床的昨肩,增强道床的横向阻力。 (二)提速道岔、高速线道岔 提速道岔基本轨磨耗较为突出,尤其是SC325道岔,受出厂制造影响,基本轨、翼轨波磨问题都严重。 利用道岔钢轨打磨车进行打磨。 滑床板及槽型护轨垫板开焊,既有设计、制造上的原因,又有养护维修方面的原因。制造上的原因主要是焊接件质量不过关,强度不够。设计制造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曲基本轨一侧开焊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直向行车时行车速度高、密度大,直尖轨受力带动滑床板下沉,而曲基本轨则被动施加滑床板以向上的力。高频率反复振动造成曲股滑床板开焊较多。从养护原因上看,主要是转辙部分不易捣固,容易形成暗坑、吊板造成滑床板开焊。转辙部分轨底小胶垫因不防油形成大量的压溃失效,对保持道岔的均衡弹性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引起钢轨上下跳动滑床台弯曲变形、脱焊。 ①对开焊的滑床板应拆下先打磨后再焊接。不打磨直接焊接的滑床板,易造成弹片松动、扣压力不足。 ②对弹片易窜出的或折断后影响尖轨扳动的情况,可在弹片上焊接一小钢筋或在有空隙的弹片上安装小立柱,阻止弹片向里串动影响尖轨扳动。 ③更换压溃的小胶垫,将小胶垫更换成防油小胶垫。 ①基本轨低或存在吊板现象。 ②尖轨拱腰。 ③局部地段过分捣固。 ①调直或更换拱腰尖轨。 ②基本轨低或存在吊板现象则需进行捣固或垫作。 ③若个别地段捣固过度,则可适当落道。 调整时要对尖轨与滑床台板的总体状况综合考虑,首先对尖轨与台板的总体密贴状况进行测试,找出缝隙最大点和完全密贴点,然后判断是尖轨的问题还是垫板组件的问题。切记不要按垫板顺序逐一调整,否则会造成密贴调整难以进行的状况。首先解决密贴过紧且直接影响其他部位密贴的部分台板,为方便调整,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轨下调整片(调整片必须放置在轨下胶垫下面)。此种方法简单有效,但调整难度较大,调整同时注意钢轨高程的保持,必要时可采取更换调高垫板或少量降低岔枕高程综合解决。 由于尖轨、心轨竖向约束力较小,当其受车轮动态竖向力作用时,尖轨、心轨与滑床板、台板产生相对位移,使床台板产生压磨凹槽。空吊板、轨面不平顺产生附加冲击力,也加剧压磨凹槽的发展。 ①加强固、找平轨面、消灭空吊。 ②尖轨跟端附近岔枕严禁垫调高垫板,以避免尖轨底与滑床板间产生间隙,增加冲击力。 ③及时打磨凹槽,防止压磨凹槽影响尖轨、心轨扳动转换。 ①轨向不良存在前后扭曲的现象,影响尖轨竖切密贴状态。 ②基本轨框架尺寸不符合规定。 ③曲基本轨曲折点位置及矢度有误。 ④基本轨或尖轨有侧弯。 ⑤顶铁尺寸不标准。 ⑥基本轨、尖轨有肥边。 ⑦电务开口及动程不符,调整片使用不当。 ①拨直线路方向,矫直直股基本轨。若因爬行引起的弯曲则进行放散调整。 ②调整轨框架尺寸。 ③检查曲股基本轨的曲折点位置及弯折量,更换不良的曲基本轨。 ④更换有侧弯的尖轨。 ⑤修整、调整尺寸不合的顶铁。 ⑥及时打磨基本轨和尖轨的肥边,同时要确认轨距是否标准。喷涂轨侧干膜剂以减缓钢轨磨耗解决尖轨不密贴的现象。 ⑦调整不足的尖轨动程。如因开口不当应督促电务共同处理,应避免出现前大后小或前小后大等现象。 ①无缝道岔中温度力过大,导致传力部件受力过大。 ②道岔里轨扣件松弛或辙叉产生了较大纵向爬行,导致里轨伸缩位移过大。 ③道岔侧股未焊连,导致尖轨跟端处直侧股钢轨伸缩位移相差过大。 ④间隔铁尺寸偏差过大,里轨伸缩时产生模形作用。 ③限位器子母块贴靠面不吻合,发生线接触而产生扭转等。 ①进行道岔温度力放散。 ②拧紧钢轨扣件,强化辙又跟端间隔铁结构,加强道岔尾端防爬能力。 ③侧股焊连长度不短于75m;打磨间隔铁使之与两钢轨轨腰轮廓相吻合。 ④打磨限位器子母块贴靠面。 ①基本轨外侧轨距块与基本轨轨底边缘离缝,经列车长期碾压造成枢架尺寸扩大。 ②轨枕间距不准或岔枕爬行造成框架扩大,引起尖轨中部轨距扩大和尖轨不密贴。 ③岔枕大螺栓或垫板孔有磨耗,造成垫板外移。 ④尖轨及基本轨侧磨导致轨距扩大。 ⑤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使限位器产生扭曲引起轨距的扩大或变小。 ⑥弹性轨撑Ⅲ型弹条扣压力严重衰减后,造成轨撑失效松脱,引起钢轨向外横移,轨距扩大。 ①安装及改道时,应先装外侧的轨距块,使基本轨外侧轨底边缘与轨距块密靠。 ②严格按铺设图布置岔枕,保持扣件的扣压力,消灭空吊,保持道床饱满,防止岔枕爬行,若轨枕间距有误差应进行调整。 ③焊补垫板磨旷的螺栓孔,更换新的大螺栓,保证扭力矩均匀达标。垫板装配时,如由于公差链的原因,造成各部间隙过大时,应该进行调整。 ④采取措施防止尖轨及基本轨侧磨。 ⑤更换失效的Ⅲ型弹条。 ⑥采取调整锁定轨温或加装限位器拉杆、地锚杆等方法,还可以用安装双筋组合防爬器的方法进行整治。 ①轨向不良问题。在转辙部分与岔前或导曲部分轨向衔接不良产生折角,列车过岔时撞击尖轨形成侧磨。 ②尖轨顶铁长度不恰当,使尖轨弯曲变形(硬弯)。 ③尖轨肥边及假密贴。 ④转辙部分框架尺寸出现负差容易产生列车撞击点。 ①对道岔及其前后线路的几何状态进行全面整治。对高低、水平状态,采用电动捣固棒进行全面起道捣固,消灭空吊板,保持轨面的平顺和轨下弹性均匀,保持方向、轨距及轨距递减率不超标。 ②更换过长的顶铁。对所有顶铁进行细致的调整,使其缝隙不超过lmm。 ③及时打磨基本轨及尖轨肥边,调整尖轨与基本轨的密贴。 ④将负的框架尺寸改正,并前后顺坡。 ⑤曲下股安装减磨护轨,或在尖轨前和尖轨后同时安装减磨护轨的方式处理。 道岔牵引转换中,尖轨和心轨往往达不到设计的理想线形,即存在不足位移现象。不足位移是道岔不平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迫使车轮运行方向发生突变,导致列车过岔时动力响应过大,从而影响列车过岔舒适性、安全性。 存在摩擦力是导致尖轨产生不足位移的主要原因。 防治措施有:①转换设备合理设置牵引点、在滑床板上设置辊轮结构、采用减摩滑床板、设置尖轨反变形等;②现场铺设应严格控制部件安装方式及组装精度;③检查滑床台面、辊轮与尖轨底间隙情况,出现扛死的现象应进行调整;④控制尖轨跟端附近的支距值偏差;⑤调整尖轨顶铁间隙;⑥采用目视和弦线测量的方法对钢轨的平直度状况进行检查。
|
|
来自: 昵称65024920 > 《四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