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有关情绪表达常见的分类大致是“喜怒哀乐愁苦”,而西方心理学把情绪分类细化到几十种。对于不是专业人士的家长来说,育儿过程中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呢?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特别容易冲动,家长在识别情绪之前,第一步是觉察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的前提是认可孩子独特的价值,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 人为何会情绪失控?我们又该如何察觉、调控自己的情绪呢?人类的大脑分为生理(原始)脑、情感(情绪)脑和思维(认知)脑,其中,生理脑掌管着人类的根本机能,比如呼吸、心跳、运动、早期感觉系统等,但不能控制人的情绪。当双方发生激烈冲突时,头脑就会空白,生理脑会控制我们,激发人们或战或逃的本能反应。大脑发育的第二个阶段是情感脑,第三个阶段是掌管分析思维、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能力的思维脑。运用思维脑才能更好地控制情绪。 情绪本身无所谓好坏对错,每种情绪都会有消极和积极的影响。所以,无论你今天面对孩子的表现,产生了怎样的情绪,都不要责怪自己,要接纳自己的情绪,你可以生气,可以痛苦,可以担心,可以喜悦,当然也不需要把自己变得波澜不惊、处处淡定,更不需要为了控制情绪而成天让自己面无表情。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种种让你不满意甚至抓狂的表现,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觉察情绪,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理念和思维模式,避免做出一些不当的言行而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到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呢?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联手中国教育报新媒体,为那些对家庭教育有困惑、渴望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朋友,倾情打造“家庭教育每周一课”。本期我们关注从母慈子孝变成鸡飞狗跳,情绪失控有哪些信号?(点击本段文字,即可进入课程视频,9月11日晚19:30播出。) 钱红林:北京爱加倍关爱家庭促进中心创办人独立出版人,译介美国社博士系列家庭建造图书 李文道: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著有《男孩危机》《女孩危机》《好好做父亲》 杨咏梅: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资深媒体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第二届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毕业于北师大,当过中学老师,养育女儿的过程中,走过不少弯路、流过很多眼泪,希望自己的育儿代价和专业探索为读者提供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