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历九一八事变的老兵:我有一颗中国心

 菌心说 2020-09-18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89年前,就是在这一天,日军以炮轰沈阳北大营为开端,试图将贫弱的中国一步一步拖向亡国灭种的深渊。
提起那段艰难抗战的岁月,不少老兵的回忆里还带着血泪:

“那次部队顺干沟翻过去,

口渴得忍不住,都去喝泥水。”

“一位战友被枪打中脖子,

血像泉水一样喷……”

“师长自杀了,参谋长阵亡了,

司令部参谋长也阵亡了……”

“每一场仗,都是奔着牺牲去打的。”

……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那些悲壮与热血也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外,但这些为国奋战、不惧牺牲的老兵,还有他们的故事,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战友被枪打中脖子,血像泉水一样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年近百岁的老兵王维华,如今还能唱出一曲《松花江上》。战争年代的辛酸记忆,依然深深刻印在老人的脑海里。
王维华曾是一名传令兵。在汉江边打仗时,总司令张自忠下过命令:“不让老日过汉江”,因此无论多晚,无论时间有多紧张,只要接到新的命令,他就必须马上出发。
在山上打仗更艰苦。有一次,部队为了攻占山头,便“顺干沟翻过去”,干沟里只有一点泥水,战士们口渴得忍不住,就一口一口地喝。
“喝完水,嘴里都还有沙子,咔嚓咔嚓一声响。”
那场仗,足足打了30多个小时,战士们一直都没吃上饭。天快黑时,部队打到山脚下,正准备做饭吃,忽然日军的飞机飞来一顿轰炸,地上机枪大炮齐响。顷刻间,战士们也顾不上吃饭,只能赶紧打仗。
敌人来的太多了。王维华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一位战友在自己眼前被枪打中脖子,血像泉水一样喷得老远,惨不忍睹……
熬过战争的残酷,抗战那段过往已成为王维华骨子里无法磨灭的印记。如今的他,说起抗战经历滔滔不绝,那些饱含血泪或勇气的抗战歌曲,他也能连唱好几首。
他一直在山上独居。每逢年节,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的志愿者都会驱车一两百公里去看望他。有时候志愿者过来时,王维华正在吃饭,他把碗一搁就拉着志愿者说话,好像怕耽误了自己跟志愿者们相处的时光。
还有一次,山里因为修路挖断了水管,老人水不够用,一位志愿者姑娘便给他重新装了一根水管,修了水池。
有了志愿者们的陪伴,这位历尽战争苦难的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

那一仗,洞里的战友全部牺牲了
黄海潮也是一位在抗战中幸存下来的老兵。
1943年,刚新婚没几天的他离开妻子,上了战场。他先是参加了常德会战,后来常德失守,部队被打散,他回到广西又继续参军。
“你不上战场,我不上战场,国家就灭亡了!”
1944年,日军进犯桂林,桂林保卫战打响。黄海潮所在的部队与日军激战10天,毙伤敌兵近万人,直到日军增援部队赶到,普陀山、月牙山等多处阵地才相继失陷。
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黄海潮和几百名战士被迫撤到了七星岩洞里。
他想从后方的岩口突围。“突围一拼,死则搏敌成仁,生则重振旗鼓以报仇,仍不愧于国人”。黄海潮发现岩口处堆了一些麻包,爬上去或许就能出洞,便瞅准把守日军跑开的机会,往麻包上爬。
可麻包是滑的。旁边一位排长见状,便用肩膀托起黄海潮,让他爬出洞口。谁知道就在这时,洞里突然响起三声爆炸声,仅仅一两秒的功夫,毒气在洞内四散。
从岩口跌到洞外的黄海潮,只听得一阵“呜呜呜呜”的声音,然后就再也没有声响。
那一仗,困守七星岩洞的所有人,除了黄海潮,全部牺牲。如今的黄海潮说起这段往事,话语中仍然难掩心痛:“师长自杀了,军里面的参谋长阵亡了,桂林城防司令部参谋长也阵亡了……”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几十年来都是独身一人住在侄儿的老房子里。老人的左手手指几乎全断,走路也要拄着拐杖。由于没有子女,他只能靠住在隔壁的侄儿时常照顾着。老房子冬天会有些漏风,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的志愿者便给黄海潮送来了温暖的被褥。
他依旧像当年一样关心着国家大事。为了方便老人看新闻,志愿者们还给他装了电视。有时候志愿者上门探访时,黄海潮还会跟他们讨论国际、国内的形势,一点也不像一个101岁的老人。

 


每一场仗,都是奔着牺牲去打的
老兵姚书倍的哥哥也是一名军人。
当年,日军攻击洛阳,哥哥在随部队转移的路上遭遇了大批敌军,不幸牺牲。从那以后,国仇、家恨让姚书倍将日本侵略者视为死敌,“每一场仗,都是奔着牺牲去打的。”
记忆中打得最艰难的一场仗是在林县。那一次,日军集结了大约3万兵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一顿猛击。我军虽然有万余人,但重武器就只有迫击炮和重机枪。激战数日后,日军攻陷城墙,又攻破了我军在城内部署的四道防线,“打到最后,子弹都打完了,师长竟亲自用刀和敌人拼杀”。
姚书倍所在的部队也打过胜仗。在辉县三角口,由于地处山区,日军的坦克、大炮无法发挥效用,我军便将敌人包围在一条山沟内,由上方压制,杀敌数千。
不甘心失败的日军,随后每天都唤来几十架飞机轮番轰炸我军阵地。在战士们冲锋的路上,一枚敌人的炸弹就曾落在姚书倍身边,炮弹炸起的泥土把他的双腿全部埋住——奇迹的是,姚书倍并没有受伤,他从土里爬出来,又继续冲锋、战斗。坚持了半个月,日军的残兵败将才趁着雾气在飞机掩护下仓皇逃窜。
而今,这位铁血老兵将近百岁,和儿子生活在洛阳一个老旧小区。房间并不大,但老人对生活很满意,孩子们也很孝顺。
有时,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的志愿者会前来看望。再谈起自己牺牲的哥哥,姚书倍已经很平静了,但从他的讲述中,志愿者们还是能体会到多年前老人亲历国仇家恨的痛楚。



对抗遗忘,是对老兵最后的敬意
曾经有志愿者问亲历“九一八事变”的老兵汪宜平,“您的父亲和哥哥都参军了,按征兵规则,您可以不用参军,为什么还坚持要去?”
老人神情肃穆地捂着胸口,“我有一颗中国心。”
在南京死里逃生的老兵徐炳林,虽在战斗中几度重伤,但回忆起战争岁月,他仍说,“中国军人不怕死,要死就死!”
抗战时期的中国军人,几乎所有人都不曾想过自己还能活到抗战胜利,他们所思所想的,或许不过是拿自己的命,去换他们身后的这片河山,让同胞们好好活着。
如今,幸存在世上的老兵平均年龄已高达97岁,辞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些曾经付出过生命的记忆将随着时间被逐渐掩埋。
为了守护老兵们的晚年,“幸存老兵助养行动”不仅为贫困的幸存抗战老兵提供生活援助,改善他们的医疗条件,还将老兵们的抗战记忆拍摄存档,让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关注抗战历史。
截至目前,“幸存老兵助养行动”已守护2300余位贫困老兵的生活尊严,送别1864位贫困老兵归队。
他们是这段历史最后的“证人”。终有一天,他们将全部离开……用记忆对抗遗忘,是我们对抗战老兵最后的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