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保家楼

 僰俗 2020-09-18


作者:简子

早就听说过“保家楼”了,它在我心中,如谜一般的存在。不去看一看,感觉心痒难搔。

简子想象中的保家楼,应该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

又或者,是这样的:

结果,却是这样的:

它在綦江区中峰镇中峰村,通往蟠龙山的古道,关口寨门上行200米,左手边的岩壁洞穴里。

保家楼镶嵌在半岩壁中,岩腔正前方,“保家楼”三个楷体大字,端方古朴。

这里地势较高,左右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

中峰,地处川黔二省之习水、綦江、江津三地交界处,自古土匪横行,流寇不绝。

而清代尤甚,贵州、江津等地土匪,时常集结来中峰抢劫财物。

中峰民众苦不堪言,土匪来了无法抗衡,只能躲避,土匪走了再事生产。

后来,为了保卫家园,村民们开始团结一心,修筑堡垒,避其锋芒,和土匪斗智斗勇。

上图是人们习惯说的保家楼岩腔,岩腔周围都砌上了连二石,只留一个进出小门。

上保家楼,从大路上行有二三十步石梯,因为年深日久,石梯已经坍塌变形。

岩腔里的连二石砌墙,已有不少倒塌或人为破坏。

进入保家楼,里边很干爽,泥地上有许多的“地牯牛”窝窝儿。

岩腔长约100米,前后比较窄小,中部开阔敞亮。

保家楼最高处近3米,最宽处约7米,总面积超过300平米,可同时容纳数百人。

保家楼正中央岩壁上有刻字:“大清道光十八年戊戌冬,同修保家楼,施于子孙,世守勿替,以誌不忘耳。”

保家楼是蟠龙山居民在关口修筑的防御设施,可短时间保障附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象关口那样的寨门,整个蟠龙山共有六道,皆修筑于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

除了关口,拉勾湾、茨竹沟、斑竹园(石灰沟往上)等地的寨门防御工事仍有部分保存。

道光十八年,是公元1838年,距今已180年了。

保家楼岩腔里边的灶台、石磨已经毁损,但烟熏火烧的生活痕迹非常明显,最里边的大水井里还有些许泉水。

可以想见当年人们躲避土匪时,在此生活的情形。

据说,解放后都有人住保家楼,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才搬到山下居住。

保家楼极目远眺,两河风光尽收眼底。

天上飘着小雨,望出去谷深深雾蒙蒙,天地之间仙气缭绕,神秘感倍增。

保家楼,曾经保过家,至今仍有当年的陈、魏、赵、夏、杨、罗氏家人共同抗击土匪保卫家园的种种传说。

半壁镶嵌保家楼,

历尽沧桑古迹留。

简子寻根探福地,

感慨先民不自由。

四句保家楼“顺口溜”送给你,若你有兴趣,自己去瞧瞧,或许会有惊喜呢。

作者简介简子(原名简映竹,简贵莲)生于綦江区高青九龙峡,綦江区非遗“简氏剪纸”传承人,綦江区老字号“简子布艺”创始人,一个爱剪纸、爱布艺、爱古琴,爱讲故事的山里人。




僰俗》征稿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