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中峰遗留古墓的思考与分析

 僰俗 2020-09-18

对中峰遗留古墓的思考与分析

文/朱德贤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事物一般都要遵循由生到灭的过程,其中包括坟墓。阴阳风水先生认为,坟墓的自然寿命一般60年,长一点也就90年。原因在于,60或90年后的坟墓,一般已无后辈祭拜,无人管理的坟墓,会逐渐荒芜,直至消亡。所以,坟墓的方生方灭,也在遵循自己内在的规律,在这种对立矛盾中,与生者达成和谐统一。但是,也有一些坟墓,静伴岁月,饱经沧桑,从历代世事的纷乱中遗留下来,给我们留下先辈们流星般生活中精彩的一瞬。

中峰遗存的历代古墓

在中峰这块神奇土地上,就遗存有东汉崖墓、宋代古墓、明清古墓等,这些古墓年代由远极近,像一条时光的连线,牵引我们步入时光隧道,去探寻它们曾经的风烟。

东汉崖墓

柏树林崖墓群位于中峰镇板桥村新屋基社污水处理厂上方山壁上,共3座,为石室墓。墓群座东向西,一号墓为建安十五年,二号墓为光和六年,三号墓为嘉平年间。一号墓为二层门楣,外层门楣宽1.2米,高1.05米,内层门楣宽0.73米,高0.80米,墓室长2.3米,宽0.80米,高0.91米,墓门外有题记年代,两面斜坡顶。二号墓三层门楣,两面斜坡顶,左侧有一拱形龛,墓室长2.3米,高1.3米,宽1.45米,墓门外左有线刻立马图案浮雕,右有题记年代。三号墓为三层门楣,墓门顶部有题记,两侧斜坡顶,墓室长为1.85米,宽2.1米,顶高1.28米。

宋朝古墓

长杆烟古墓群位于中峰镇龙山村长杆烟社,熊家屋基后,古墓群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一号墓相距二号墓2约3米。二、三号墓座西北向东南,皆为3室墓,墓门被打开,内有门、藻井、壁龛。四、五号墓被泥土淹没,七号墓为双人石室墓,四周长满树木、杂草,八号墓为双人石室墓,座西北向东南。这些墓均为宋代古墓

明朝古墓

杨柳凼古墓群位于綦江区中峰镇白峰村渔塘湾社杨柳凼,距西面中(峰)渔(塘湾社)公路4米,其长4米,宽4.6米,高1.76米,占地面积为17.4平方米。为石质仿木结构,五柱四棺,墓门及顶部均被毁,横梁上刻有腰带图案,右侧一棺局部被泥土掩埋,墓室为平顶,长2.4米,宽0.81米,高0.75米。

大沟古墓群位于綦江区中峰镇板桥村新屋基社大沟,距西南面周运六民居15米,其长70米,宽60米,分布面积为4200平方米。明墓共2座,均为石质仿木结构土冢墓。M1坐北朝南,其长为4米,宽2.9米,高1.18米,为三柱两棺,単檐歇山顶,顶部局部垮塌,横梁上刻有花纹几何图案。墓门均损毁,墓室长3.1米,宽0.74米,高1米。二号墓三柱两棺,位于一号墓右前方1米处。

清朝古墓

花生基廖氏墓位于綦江区中峰镇中坪社花生基,距西面中(峰)大(垭)公路30米,分布在长33米,宽9米的花生基树林中,占地面积287平方米。墓坐西向东,四柱三棺,重檐歇山顶,顶部已垮塌,为石质仿木结构土冢墓。其中立柱刻有花草图案,两侧立柱刻有“世代源流□,地萌萌□溢长”。横梁上刻有二龙戏珠深浮雕图案,顶龛刻有“幽明共鉴”,两侧小龛刻有“山清水秀"、“廖氏佳城”。墓前有八棱桅子一对,其通高1.5米;桅子正前方立有碑刻,双面分别刻有双凤向日、双鹿回头戏宝图案。

新房子阎氏墓地位于綦江区中峰镇白峰村新房子社,北30米为丁家住房。墓座北向南,为仿木结构石围土冢墓,墓长8米,宽5米,高3.8米,占地面积40平方米,双重檐,三柱两棺,横梁上浮雕戏剧人物图,顶龛内阴刻“享祀堂”。两侧柱上题:“精聚山青水秀,□锺子肖孙贤。”两旁各有倒挂狮子一对

古墓的特点

为什么这些古墓能在时光、战火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中保存下来呢,通过对古墓的考察,大致有以下原因。

石棺墓 这些保存下来的古墓无一例外的均为石棺墓。尤其是东汉崖墓,它们以整块大石或石壁建造墓地,或依山而建、或依石而建,高高在上的坟墓,减少了人为破坏的难度,厚厚的石壁还可以抵挡风吹雨打的自然风化。所以,东汉崖墓仅管历经千年,依然完好的保存着原样。而宋、明、清古墓采用的是石砖墓,这些用镶嵌堆砌方式建造的古墓,牢固性显然不如东汉崖墓,虽然保存至今,但已经损毁严重。

群墓 目前中峰地区保存下来的古墓有长杆烟古墓群、青树子古墓群、牛楠堡古墓群等十余处,它们大多是宋、明时期的古墓。多以双室墓、多室墓的形式存在,大规模的墓群,增加了毁坏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保留下来的机率,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选择中,侥幸的保留了下来。

依山而建 这些古墓的墓室大多延伸进山体里面,与山体融为一体。古代由于科技原因,还较难将整座山脉夷为平地。所以,这样的古墓构建方式,较好地抵御了自然风化、阻止了人为破坏,让它们在静穆中走到今天。

而这些保存下来的古墓也存在着一些变化。

墓体由小变大 东汉崖墓一般较小,墓穴仅能容下棺木,洞口用石板遮挡。而宋明时期的墓室已经大于东汉崖墓,墓门由单室门向双开门过度,说明人们的墓葬逐渐向奢华发展。宋墓一般依山而建,墓室与山体融为一体。明墓则逐渐从山体里面走出来,坟上有了封土。清墓则异常高大威武,坟茔已经如小山一样,遗世独立,如新房子的严家古墓,就非常高大,甚至有一夜降三尺的传说。

装饰越来越精美 东汉崖墓中只有简单的雕刻,如柏树林崖墓石刻中的马。宋墓的雕刻较少,如曹家湾古墓只在墓室横梁上有几处线条简洁的大刀雕刻。明墓中雕刻已经大量的存在,如大沟古墓群中的花卉雕刻显得雍容华贵,圆润丰满。而清墓简直就是雕刻艺术的集中展示,把雕刻文化淋漓尽致的传承了下来。如严家古墓上面的浮雕双羊、仙鹤、轿杆等,不仅把古人对福寿的祈祷融入到雕刻中,还把主人身前的显赫事迹记录其中,传说当年“邓小伙”砍了严家在大沙田的竹子作轿杆,严家让“邓小伙”在墓地上画了一幅轿杆,作为赔偿。

对古墓的分析与思考

唐太宗李世明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明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潜”,那么,这些古墓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呢?

汉人应该是中峰地区居民主体 这些古墓建造风格,大多为竖立式、砖室墓,这些都是汉人常用的墓葬方式。就连学术界争论较多的崖墓,也在墓穴中发现汉字的存在。这说明远至东汉时期,汉人已经成为中峰地区的主要居民。从大量的墓穴看,说明当时人口比例还不小。而宋、明时期古墓群的出现,说明在此时期,人口数量已经很大。这些都间接的证明,中峰从古至今,开发和利用都比较充分,并非蛮荒之地。

古墓是盛世的产物 这些古墓分别是汉、宋、明、清时期的古墓,除去清墓因时间较短,得以保存以外,其它保留下来的古墓,无一例外都处于我国较为富庶的时期。以宋墓为例,当时四川地区人口,经济均处于全国前列。据《宋会要·食货》64记载统计,宋朝每年赋税收入官布“岁总收之数”共3192765匹,成都府路为554739匹,占宋朝征收官布总数的17%。四川和江浙地区是当时宋朝经济发展的两颗明珠,成为主要的赋税大户。这时期,中国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也在四川出现。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人口的复兴,大量的人口,必然伴随着墓葬的增加,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中国人厚葬的习俗得到完整的体现,所以家族式的墓葬群应运而生。至于东汉崖墓,更是生产力和经济的完美统一,首先只有铁制用具的普及,才能凿出如此规模的崖墓,同时,没有钱哪能在高高的崖壁上凿出石棺墓呢,以现在人工费计算,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呢。而明清古墓已经向奢华转化,墓身高大,装饰精美,把生前的财富、名位通过墓葬体现出来。

是文化的积淀 首先是丧葬文化理念的变化。东汉崖墓可以理解为汉人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他们把墓葬建立在高高的崖壁之上,敬天惜地,敬畏自然,更珍惜生命。而宋墓则产生于程朱理学普及与推广时期,家族文化正在发扬光大,因而家族墓葬群也大量的出现。明朝时期继续沿用了宋朝家族墓群的形式,双室墓、多室墓也成为主要的墓葬形式,只是相对于宋墓,明墓上方已经有了坟龛等装饰建造,墓体逐渐向高大化发展。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雕刻艺术在坟墓上体现越来越充分。这种雕刻由东汉时期简单图腾刻凿,变为宋朝时期较为复杂的写实或写意的雕刻,至明墓时进一步发展,雕刻也越来越精美,到清墓时达到顶峰,已经可以作为艺术品来鉴定。

古墓有断代 遗憾的是,这些古墓存在断代。东汉至宋近千年的历史,没有古墓在中峰保留下来(也或是没有被发现)。这种断代不由让人产生联想,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属于动乱时期,社会极不稳定,所以没有墓葬保留下来,可以理解。而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鼎盛时期,无论政治、经济、人口都是空前绝后,而这一时期却没有墓葬保存下来,原因何在呢?

这不由让人想起唐朝时期生活于綦江地区的南平僚。回顾僚人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恰好处于中峰古墓的断带期,难道这是惊人的巧合?

西晋时期,随着“八王之乱”,秦雍六郡流民入蜀,使得巴蜀原住之民四处流迸,十不存一,以致“城邑皆空,野无烟火”;李雄建立成汉政权后,引五十万僚人入蜀,使得整个四川“尽为僚居,大为民患”,《元和郡县图志》说,“李雄之后,夷僚内侵。”至唐,僚人发展到了鼎盛,当时生活于綦江地区的南平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据《旧唐书.南平僚传》记载:“南平僚者,部落四千余户”。僚人的丧葬最先有岩墓和悬棺的习俗,后受汉文化影响,改为土葬。那么,他们的墓葬到底到哪儿去了呢?如果早期是岩墓而葬,那些未刻字的东汉崖墓是不是有部分系僚人所为呢?

据史料考证,石棺墓是宋朝时期,开始大量的流传于四川地区。唐朝石棺墓还没有盛行,如果唐朝大多采用土葬的话,没有墓葬保留下来就不足为奇了,这可能就是古墓断代最直接的原因吧!

总之,这些古墓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人生活的窗口,从这个窗口我们不仅看见了古人的丧葬习俗,更看见了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古墓的保留,弥足尊贵。

作者简介清逸,本名朱德贤,綦江区中峰中学人民教师,健身达人,擅长诗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