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与生活(一)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引子:从段子说起。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总会为你在墙上留下很多开锁的电话号码。

★ 小时候,喜欢一个人就去欺负她;长大了,欺负一个人就是喜欢她。

★ 为什么老公要赚钱养家???请把夫妻的〖夫〗字倒过来写,结果马上知晓……

★ 男人总是对自己女人以外的女人动心、动心、再动心。女人她却总是对自己心爱的男人原谅、原谅、再原谅。

★ 女孩子的战略就该是:偶尔主动,偶尔被动,不要冲动,尽量伺机而动,就算你蠢蠢欲动,也要假装按兵不动,那样才会让男人怦然心动。

★ 老婆是字画,挂得发了黄也不能换;二奶是年历,每年都得换新鲜;小蜜是月历,三十天的时间足够长了;小姐是日历,过了今天,撕了又是新的开始!

当下人们喜欢段子,段子是生活的反映。诗也是生活的反映。但大家都知道段子不是诗,段子有理但俗气,诗有理但雅致。

诗和段子的最大不同在哪里?

段子里没有段子手的情怀在里面,而诗,不论是什么样的诗,它是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怀的,现在遍地都是段子手,但诗人不多。

其实,人人都是诗人,人人能解好诗,人人能作好诗。因为,生活,即诗;好的生活,即好的诗。何谓好的生活?有真情的生活有情怀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

一、天伦之乐里的诗

幼女词

唐施肩吾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这首小诗明白如话,但解诗不是看明白字就为止的,因此,还是要说一说。

首先,我们要弄清“乞巧”这个节日。乞巧节,汉族岁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这一天被称为“女儿节”“少女节”。这个节日的主体是少女们,带着少女的纯洁、可人、灵秀之美。而今天被异化成了“情人节”,情人是成人,主题转变为爱情,完全改变了这个节日的味道,失去了少女的纯净,更脂粉化、情欲化了。因而读这首诗,必须还原到当初乞巧节的含义上去。

原来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验巧、赛巧、乞巧,表示女孩子求真向上,更趋于成熟的女性之美。因而,乞巧节本身,是女孩子展示女性之美的节日。唐代的林杰有一首《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风俗之盛可见一斑。

“向夜”是什么时候呢?“向”有“临近”的意思,也就是刚刚入夜,天刚黑,因为是六岁小孩子,不可能很晚。

这首小诗的妙处在哪里?

诗意1:孩子的童趣。六岁的孩子不知乞巧为何物而模仿大人也像模像样的拜月,这种童趣带着烂漫的天真,惹人怜爱。

诗意2:诗人的情趣。诗人的情趣。诗与段子的不同在于诗里的情景皆是出于诗人的情怀,它绝不是作一个旁观者,来总结总结什么现象。这短短的四句话里,我们能读到诗人的什么情趣呢?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小女儿的无比喜爱。“幼女才六岁”,“才”字背后就藏着无限多的表情,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看到六岁的孩子拜月的样子,那种欣喜之情、爱怜之意。如果诗人没有这样的情怀,可能孩子在那拜月,他还会叱责滚开呢!现在生活中没有情趣的父母不要太多!(丰子恺先生的“趣”。)

诗意3:诗的意趣。诗歌符合冰山原理,诗写出来的是一小部分,没写出来大部分隐在文字背后。这个小孩子学人拜月暗示着整个家庭的和谐欢乐,小孩子无拘无束,被温暖的爱包围着,才能这样天真烂漫。因此,从这个小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整个家庭的欢乐和睦,诗人怡然自乐的心态。

诗意4:诗的理趣。小孩子天真烂漫的举止应该很多,诗人抓住了小孩子的这个举止来写,这个举止有何特殊意味。前面我们分析了乞巧节的内涵,小孩子学拜月,不单纯是童稚之举,还表明这孩子虽然只有六岁,可是以女性之美的追求已有了受熏陶渐萌芽迹象,这一点与她才六岁的年龄极不相符,这种不相符就加深了诗情的意味。这是诗歌的理趣,这理趣里包含着对美的赞赏与追求!

练习:

胡令能《小儿垂钓》最佳:“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说他:“梦人割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可见也是有些天才的。

二、生离死别皆成诗

生离篇

寄东鲁二稚子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1:龟阴田:《左传·哀公十年》:齐国归还鲁国龟阴田。杜预注:“泰山博县北有龟山,阴田在其北也。”这里借此指李白在山东的田地。

2:酒楼:据《太平广记》所载,李白在山东寓所曾修建酒楼。也就是李白的家。

3:拂青烟:拂动的青烟,形容枝繁叶茂状。

4:失次第:失去了常态,指心绪不定,七上八下。次第,常态,次序。

这样的诗不难写,因为,主要是写自己的想像。

李白是怎样想的呢?

先从眼前想起。这叫睹物思人。“吴地桑叶绿”,说明春天刚到,桑叶才绿吗。“吴蚕已三眠”说明,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诗人为什么要说这么一段时间呢?因为,他想孩子想了很长时间,从桑叶绿时就已想自己家里的情景,“谁来帮忙种田呢”,到蚕三眠了,这种担忧越来越强,读诗一定要注意诗里时间的变化,这些变化暗含着诗人情绪的发展。

当诗人为家里担忧越来越浓的时候,令人无奈的是现在并不能回家。

怎么办?只能想一想呗!

于是,他的那颗心就回到家里去了“飞堕酒楼前”。

既然那么思念自己的孩子,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要先写那棵桃树呢?

其实,这就是比兴手法。

这棵桃树有重要价值。

亲手所植的桃树已经与楼齐了,这里暗含自己离家时间之长,而桃树的生长就像自己的儿女一样,因此,桃树既是客观现实意义上的桃树,又是李白情怀中儿女的寄寓,这样,诗意更加浓郁。

李白想像一双儿女在干什么呢?

女儿折花,这是小女孩的天然之举,喜爱花草,说明孩子内心情感的萌动。折来花干什么呢?不是插在头上,不是随手玩耍,而是倚桃边。这个动作就别有意味,小小的年纪,折了花,倚靠在桃树上,她在想心事。想什么心事,可能小孩已有朦胧记忆,这棵桃树是父亲栽的呀,父亲怎么还不回来,于是乎,这棵桃树在女儿的心里则又成了父亲的寄寓。靠在父亲亲手栽的桃树上,也可以靠父亲更近一点吧,这样也可以得到父亲的一点慈爱吧,这样想着,想着,孩子就泪流满面了。多可怜的孩子,这岂不让远在天涯的父亲心如刀割吗?诗人的情感便在这种物、人互为寄寓,彼此互为想像的情感空间里越来越浓。

由女儿想到儿子,这个时候,李白的心中完全被自己温柔的父爱所笼罩,他只写了一句“抚背复谁怜”,这句真是令人痛断肺肠,一对小儿女在家孤单玩耍,有谁去爱怜地抚摸一下他们的背呢!抚背这个动作真是神来之笔,也是最真实的生活情景,我们表示对孩子的爱抚,表示对孩子的亲近,总是不由自主地摸摸他的头,抚抚他的肩,亲亲他的额头。可是李白的两个孩子却没有人这样爱抚他们,李白内心的疼爱之情愧疚之意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如何表达这种愧疚之情呢?写信寄到家里去。

您看,李白所写的内容就是现实生活的写实。甚至今天,我们依然面对着这样的生活。现在许多人背井离乡,出外打工;也因为国际化越来越快,孩子离开父母在异乡生活,由此产生了两个新社会现象,叫“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很多父母思儿心切,他们若能读读这首诗,应当有很大的安慰作用;若能试着去表达这种内心的想法,则既可以安慰自己又可以抚慰孩子的心灵。

有人说,为什么李白只写两个儿女,不写他的老婆呢?其实这首诗里也写了他的老婆,“谁种龟阴田”,就是对妻子的担忧,只是比较含蓄,因为这首诗是写想孩子的,主旨必须集中,因此,诗人只是稍稍暗中带了一笔,并不是他李白不爱他的妻子。我们读了很多李白的诗,好像拔剑杀敌、化仙成道的诗较多,其实李白也是一个柔情似水的人。比如,他写的《寄远》(十二首其一):“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流波向海去,欲见终无因。遥将一点泪,远寄如花人。”可见,李白也是柔情蜜意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