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思夜想五十二——听张昕校长谈教育(二):智能还是智慧!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914日傍晚,暑热消去,秋阳明亮,晚风畅怀,蓝天高远。怀着敬重而肃然的心情听张校长谈教育。

话题是当下最新潮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张校长微笑着问我。

他说,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很多职业。马云的无人商场取消了售货员、自动存储款机取代了银行职员、无人驾驶汽车使司机失业。实际上,无人驾驶汽车比人驾驶更安全,它不会闯红灯,不会出事故;不会犯人犯的诸多错误,诸如酒驾、疲劳驾驶等等。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交警失业,机器人比人执法更严格更公正。甚至一些特殊岗位,也可以被机器人取代,比如,医生。我们回想一下看病的过程,挂号、排队、就诊;向医生陈述自己身体病况,然后医生依据经验开出各种诊断检查,拿到结果后,开出药方,走人。医生完全可以被人工智能人取代。人工智能人可以依据更丰富的诊断经验作出更科学准确的诊断。

我问,教师可不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呢?

张校笑了,他说:上面所说的这些现象,都与教育相关。你想想,这些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什么。是记忆能力、判断能力、推断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知识,我们比不过机器人,推理判断,我们也比不过机器人;人机大战比的是什么,是判断推理能力,实际上就是计算。也就是说,生活中以计算为核心的工作,都可以被机器人取代。

反观目前的教育,我们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理科基本是学习原理,解题运算;文科基本是记忆和判断。辨识修辞手法,句式等,不都是一种判断推理吗?这些内容的教学未来都是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哪些内容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呢?我问。

张校说,人工智能可以取代驾驶员、信贷员、医生、交警,但无法重造一个老子、孔子、庄子。

我不禁插言,是啊,人工智能能教学生关于一棵芦苇的知识,可以提供大量关于芦苇的相关资料,但他无法指导学生该如何与一棵芦苇相处,它不懂一个人与一棵芦苇的恩恩怨怨,苦恨情仇,它更无法理解“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的真正内涵。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是一种面对将来无效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人性更加鲜明。

张校点头,他强调说: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时代已经过去,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向未来的教育,应该让人具有智慧,而不是智能。

现在很多人把智慧用错了,认为用上了最先进的网络平台、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就是智慧校园,这是不对的,只能算是智能校园;有人把教授计算机技术称作智慧教育,更是不正确的。

说着说着,张校笑了:人工智能的结果是什么?出了许多的“傻瓜机”!你看,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结果人越来越傻,教育的价值就是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让人越来越傻啊!这只能靠智慧教育!

张校给我们提出一个重大课题,当我们还停留在遥远的过去的时候,他已经站在了去往未来的路上。

听着张校的谈论,在我的眼前展现出这样一种场景,不久的将来,教室里再也不需要只能教授知识与技能的老师了,每个老师应该拥有自己的“智慧课程”。学生跟从你学习的理由不是你知道的更多,而是你能教会他如何面对人生、生命的各种困境,如何让人在与机器的角逐中游刃有余,如何让人们在人与人相处中度过富有智慧的人生。

沉思张校长的谈话,分明感觉到他站在极高的高处俯视着当前教育状况。视野广阔,视角独特,从纷繁的关系中给人们指出了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