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孙老师读懂高考诗歌基本内涵(4)——2014年天津卷:在时空转换中诗人表达了什么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读诗要具有时空观念。很多诗题直接以时间、季节为标题,比如黄庚的这首《暮春》。季节变化,物候新象,都会牵惹起多情诗人的无限情丝。

春去花落,往往引起人的无端悲伤,悲秋伤春,是我们的民族心理特征。“芳事”,就是花事,百花盛开的情景;“阑珊”,有凄凉、凄楚、凋零意味,因为到了三月暮春时节,花事已尽,但于“阑珊”之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诗人无限的感慨与莫名的愁绪。

季节转换,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诗人为何因春天的逝去而愁绪满肠呢?诗人说“春愁惟有落花知”,这个春愁只有落花知道。姹紫嫣红的春花,一时凋零入泥,韶华不再,再美好的事物总有花落叶败之时,无论多么青春多么靓丽,总会有一天老去;甚至越是美的事物越容易较快的逝去。由花及人,这就是诗人感兴的基本原理——移物于人。把这种情绪描摹得最动人的当属曹雪芹的《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伴随着落花逝去的还有什么呢?还有到外飘飞的柳絮,诗人抓住柳絮的“白”色,巧妙地表达出柳絮如人的感受。已是白发老人矣,万物衰败,悲伤气氛更加浓重。而尤其让人不能胜其悲伤之情的是,连东风也“老”了,春风即尽,真是天地同朽,万物皆老,何况人乎!

在这个让人悲伤的暮春时节,再遇上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把人的愁绪逼近更深处,暮春是春天的结尾,而夕阳西下之时,又是一天的结尾,虽然眼前还是满树的夕阳,人们都知道,这个时刻倏忽即逝,时光正像指间的水,眼看着流去却无能为力。而更加要命的是,子规又于此时啼鸣不已。子规是什么鸟?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所以叫杜鹃啼归,简称子规。诗人本已伤心欲绝了,子规如此一叫,岂不让人断肠吗!

整首诗皆是借春逝日去之景写伤春落寞之情。

同样是暮春时节,黄公度的感受则完全不同。起笔“缓步”就带悠闲之意,诗人闲来无事到山上转转,随走随看,有时为一株小草驻足流连,有时也为一朵野花盘旋半天。心内无事,自然觉得“春日长”,这三个字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安宁与舒坦。正因为这份安宁,诗人既是在赏山观景,也是沉浸在自己的内在世界里,内外融为一体,诗人完全进入灵魂与自然的对话之中。

“流莺”就是“莺”,又叫黄鸟、黄鹂、仓庚、青鸟。加一“流”字表明其鸣叫婉转动听。“流萤不语”,有可能这个时刻不太适合莺儿鸣叫,而更可能的是诗人完全沉静在安闲宁静之中,即使流莺百啭,也不会进入到诗人的耳中;另外,也与整首诗所要表达的宁静安闲格调完美统一。但这种宁静不是落寞,不是清静,而是含着春天的无限跃动,因此,“燕飞忙”的情景进入诗人的笔下。莺啼则显聒噪,燕飞足见生机。

暮春之时,众芳摇落,可是诗人并没有只是呈现桃花飘落的事实,而是写桃花飘落的意境,即,无人关注的桃花自开自落。无人发现的桃花自美自赏,不需要他人的关注与赏鉴,是一种最安宁真实的生活心态。这种心态不正是诗人此时的安闲与宁静吗!这句话,看似仅仅是平实的陈述,其实,带着悠远的禅意。

执着于这种安闲宁静的心境,人才会在平实的生活中活得自然、丰足、宁静、幸福。虽然人们不见桃花之姿,但在山溪中亦能嗅到桃花的芬芳,诗人借暮春桃花的意象表达了丰富的生活情趣和深远的人生境界。淡远悠然的人生姿态,不以外在世界的评价来衡定自己的人生,活得洒脱自然,幽香自远。读到这儿如果仅仅知道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是远远不够的。

这首诗貌似写游山玩水,实则表达诗人心灵世界的修养,比黄庚的《暮春》境界更深远!

附:高考原题及参考答案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小题1: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

小题2: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状,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

小题3:《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