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满分作文的“疤”,寻找写作生长点(一)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我发给学生五篇往年高考满分作文,让学生点评,目的是提升识文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不在于形成一个统一的结果。

例文1,不少同学肯定了本文,但有好些同学投了反对票。原因是“它就是一篇很长的心灵鸡汤,我初中作文再加上些华丽的词语。”“立意浅显”“老套”“素材被用烂了”等。那么被同学们拍砖的文章为什么被打了满分呢?当然,在我的手下,它不会被打满分,但也绝不会太低,原因何在?

同学们的认识是对的,它老套,陈旧,虚假。比如《老人与海》的设置、“你爱枫叶吗?”父亲的那段话及整个自我救赎的过程等都是典型的虛情假意。

那么是什么把它从虚假陈旧里拯救出来的呢?

我想是表达素养。

读文章的第一段,“云翳”“明亮”“一泓”“洗濯”“释怀”在短短的两行文字里,就接连出现了这些典雅的书面用语,类似这样的词语可能在很多同学多年的作文里都难以找到几个,这就是区别。语言素养差别在于一落笔你能用什么语汇来表达,显然,这位考生的语言素养是相当不错的。

再比如,“我有点怜惜地打量它:枯黄,叶面早已消尽颜色,叶边也萎缩破损得不成样子。也许受不了我打量的眼神,它瘦弱的身子继续向桌下飘坠。我心中一悸,将它摁住,想将它收藏起来,但又觉得这本爸爸寄回来的书,收不下这冰冷可怜的枯叶。”

这段文字带有浓浓的真切感,对叶边的叙述,把它处于与我对话的角度来写,让人感受到观察者我的真情实意,尤其是最后“收不下这冰冷可怜的枯叶”,艺术韵味实足。读者也知道这是一种成熟的技能,很可能与该生的人文情怀无关,但是,这种技能让人看到了他的文字能力,于是乎,这种技能把这篇文章从整体的虚假背景里拉向了高分段。

因此,切不可眼高手低,扎实的文字表达功夫会把你的作文托起来!

例文2,有不少同学给该文点赞,但也有同学给予了批评。主要批评它“矛盾”“纠缠不清”,“强硬说理”等。这些同学确实有见识。本文的论述存在这样的毛病。比如开篇即说需要“化妆”,然后用“但只注重”转到要注重内在修养这层意思上。第二段一开篇引用李清照的话,接着又转到“我总认为”“化点淡妆”是有好处的,然后再否定“为了取悦他人”的化妆。第三段,从否定对艰苦朴素的错误理解起笔,但突然又转到了“人要有担当精神”上去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一直强调“要有点‘浅碧深红’,只是不要太浓”,而这与“扫除腻粉呈风骨”并不一致,鲁迅先生的“腻粉”与“风骨”是严格对立的,扫除“腻粉”就是不要装饰,天然去雕饰,强调“风骨”之重要,作文材料中“何须浅碧深红色”,也是强调无须外在的装饰。本文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时时强调装饰的重要性,消解了论证力量。

可是,为什么它仍然得了高分呢?

因为该文在本来互相抵触的论证中,时时把应该具有的观点“内在的‘芳香馥郁’”“内外兼修”“内在之美的底蕴”等拉到笔下,不论过程如何“脱离”,论证的落点总是落在了该落的地方。就比如两个闹矛盾的孩子,虽然在感情上不亲密,但在老师的面前,还是把手拉在了一起。这种现象在考场作文中经常碰到,给我们的启示,杜绝这种言合意不合的现象,是提升写作质量的重要生长点。在写作过程中要不断审视,材料是否聚合,当发现不能聚合时,也要把落点落到该落的地方。一言以蔽之,逻辑上的集中聚合是提升作文质量的生长点。

附例文

2017年卷二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01

心里有光

一缕阳光,从云翳后透出,在秋风中明亮,在手掌里温暖。更似一泓秋水,洗濯心灵的疲惫,但我心底于那阴翳依然难以释怀。

这是高三开学不久的一个星期天,应该是金秋送爽的日子。但一场考试过后,我的心情糟透了!

家中我的房间,打开窗,立在窗口,觉得自己很无助,任其秋风吹打我的脸庞。想起我日夜的努力,妈妈每天的陪伴,爸爸的辛苦辗转,而我就考了这么一点分数,心里是又惭愧又难受。突然觉得,心上搁个秋,不就是愁吗?

一枚落叶如蝶,从窗口飞进,栖落在书桌上一本摊开的《老人与海》书上。我有点怜惜地打量它:枯黄,叶面早已消尽颜色,叶边也萎缩破损得不成样子。也许受不了我打量的眼神,它瘦弱的身子继续向桌下飘坠。我心中一悸,将它摁住,想将它收藏起来,但又觉得这本爸爸寄回来的书,收不下这冰冷可怜的枯叶。

叶如枯蝶。我也明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理,但我心里就是不好受。

漫漫地翻开这本书,目光触到夹在书中的一张枫叶书签,见到那粗犷熟悉的字迹,脑中出现父亲那张坚毅的脸庞:“你爱枫叶吗?它从不屈服于秋风,疾风扫落叶的时候,它将自己烧得火红,给枯败的秋点缀上红于二月花的色彩。”读着这火热的文字,我心里顿时炽热起来。妈妈下岗后,爸爸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南下打工,他一个人漂泊在外,诸多的艰难他都能承受,我这点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捧着这彤红的枫叶书签,和桌上这枯萎的败叶对比着看,突然觉得这枯叶变得可憎,心中莫名自己为什么会有将这东西收藏起来的欲想。我的脸变得火辣起来!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父亲常对我说,第一流的人是不言败有信念的人,“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人要敢于担当。我将桌上这片枯叶坚定地扔出窗外,也将我的怯懦和气馁扔出了窗外,任它们随秋风飘去,而将这枚火红的枫叶书签重新放进书中,也放进了心里。

我心底铭记住海明威老人的这些文字:“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人不是因失败而生。你可以被摧毁,就是不能被打败。)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

天空中,阴云已败退,一片阳光射向大地,照彻我的心扉。原来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

晚上,父亲打来电话说:按时看日出,做个精神明亮、心里有光的人!

02

扫除腻粉呈风骨

时下,人们喜欢美容,买贵重的化妆品。一项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会化妆的女性平均收入往往高于不化妆的女性,而且显得更聪明。所以,化妆的女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女人一定会化妆,一定会更注重仪容仪表。爱化妆是爱美之心的表现,这种心里人皆有之,但只注重这外在的“浅碧深红”,而忽略了内在的“芳香馥郁”,岂不是有徒虚表之嫌?

李清照描写桂花诗说:“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想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年代确实离我们远了一些,不施粉黛想清新脱俗的女子也不多见了。我总认为,每天化一点淡妆不仅会让自己的心情好,也美化了风景,何乐而不为呢?但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施粉浓眉,翘首弄姿,妖艳惑众,而内里却“空空如也”,岂不是俗不可耐?因此,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才能芳香馥郁,这应是我们追求的“极品”。

艰苦朴素是一种美,但绝不是不修边幅;适当的修饰但不能妖艳,这样可以被世人接受。一个人无在家,还是立足社会,都应有责任和担当精神,才能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活出真我。而不是为别人活着。可巴金说过: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那么除了吃穿住以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恰如恩格斯所言: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不凡气质,舍弃行尸走肉的“空皮囊”,就“必须敢于正视??敢当。”人有了精神气,往往就敢于担当。

外在之美不可少。试想,如果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在笔试成绩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面试选择是素面朝天、穿着打扮的颓废者,还是愿意选择精心修饰的朝气者,答案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美容打扮一番无可厚非。而金玉其外,虚有表面,缺少涵养、文化和能力,就是缺少内在之美的底蕴,这样的人能走多远,令人怀疑。因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再,能留得住的只是“芳香馥郁”的人格魅力。

内在修为是必须的。鲁迅说得好:“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先贤圣哲倡导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另一种美。关键是美的适度。如宋玉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残花香尤存,蜂蝶恋旧枝。德行、品格与学识能力等综合起来,方能彰显高贵气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就跟上时代步伐。人前举止谈吐得体,人后增强内蕴,今朝我少年必在自强不息中收获精彩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