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思夜想一百五十六——他们已失去了思维能力了吗?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本市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考试高二年级作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朱光潜

朱光潜这句话意思非常显豁,无须重复。关键是这篇作文该如何写。

首先,这两句话不能分开理解,这两句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表达结构,追求不到时,认为极好;一旦追求到了,便感觉平常了;它是一个完整心理过程中的两种心态,单拿出哪一种都不足以代表朱光潜要表达的意思。

其次,这种心态具有普遍性,但不强调孰是孰非,主要是对人生状态的一种感慨。

阅了一天的卷,让老师们发出一声声叹息的是,学生读不懂这两句话,或者说,根本不具备阐释一种变化、关系的思维能力,何止离题千里、万里!

有写勇于拼搏的,有写要有一颗平常心的,有写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的,有写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有写把爱埋在心底的,有写共追一女生的“悲壮巧合”的,有写草还是邻家的绿的,也有满纸烟霞不知所云的……

能切题的作文也只是编一个应景的故事,比如,想买一洋娃娃,经过与家长讨价还价,或是自己打工挣钱,终于买了回来,结果没玩两天就没有兴趣了。按照题目两句话,编了个故事,而且脱不了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与语言水平。

写议论文者,虽立意基本准确,但生拉硬扯一些陈年旧事,作例子,比如,秦始皇做了皇帝后就享乐浮华了,如果能继续奋斗,不会灭亡那么快,这简直是为了写文章连一点原则也没有了。

朱光潜这两句话可以写些什么呢?

其实,结论就摆在这儿了,只是让学生把这个结论给破破题而已。如何破题?只要问个“为什么”,800字的文章就出来了。

为什么“难求”的时候,人们往往认为所求之物“绝好”呢?

因为不知。从“绝好”的角度看,人的一种普遍心理是在不知晓的情况下会用想像的方式来自我满足,想像是随着难求度及时长的增加而越来越强,越来越完美。这种心理有利有弊,利,就是能鼓起人们追求的勇气,增强毅力。一些科学家着迷式地研究工作,其中就有这种“绝好”情景在吸引着他、诱惑着他。弊,就是也容易让人走火入魔,偏执。比如,到八十岁了还要考研,此类极端事例就是这种心态的表现。

因为不服。人有一天性,让他人服气,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存在感、优越感。人与人本可以和睦相处,可是就是因为“服气”的问题,常常进行各个方面的角逐。其实,最典型的就是体育竞赛场,那些运动员的内心深处非常重要的心理是让人服气他。人与物的关系,亦是如此,得此物,即是让此物“服气”,不得此物,内心里就不服气。这种“服气”心理,会使人越战越勇,当然,此种心态也有利有弊。

为什么“如愿”之后又“平常”了呢?

人的天性使然,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喜新厌旧”心理。

喜新厌旧,在我们传统文化意识里惨遭批判,批判的指向是其代表了感情不专;如果离开这个范畴,喜新厌旧,则有其重大价值。厌旧,说明人具有挑选抛弃的能力,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需要人们有及时厌旧的心理和能力,及时把那些还只有几根毛的牙刷扔掉,把放了两天的剩菜倒掉,把存了八年也穿不着的衣物捐掉,把一些自己不再使用的完好器物送掉,让自己的生活简洁健康。喜新,则是,创新思维的显现,只有喜新,人们才能不断去发现、探索、创造。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平常”倒不是件坏事情。

可是,朱光潜并不是用这句话来鼓励人们“喜新厌旧”,而是高度概括了人们的一种心态,得到了很想得到的人、物之后的那种兴奋感幸福感,会马上消失。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其实,王曦之在《兰亭集序》里早就感慨过一番了。“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从某种意义上讲,激越过后的“平常”恰恰是对人的保护,如果老是处在这种无比兴奋喜悦的状态,人能活多久呢?

但,为什么人们还要感慨万端呢?

因为,人,具有审美追求的社会属性。那些春花秋月之美,宝鼎古玩之物,亲友相聚之欢,在人的生命中具有重要的心灵审美价值,人与动物的重大区别就在于他们对美好事物的逝去会产生悲悯感。

一方面,物是人非的变化,从“绝好”到“平常”是一种必然的客观规律,不可阻挡。

另一方面,人们对美的逝去又会产生悲悯的情怀。这样就生成了人们对这种矛盾心理的感慨。朱光潜恰恰是抓住了这一感慨的焦点。

如果,把上述思考过程与学过的课文联系起来,我们还会发现,许多的诗文都是这一焦点的反映。

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旅夜书怀》不是未得之时的呐喊与感伤吗?在他们的心目中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社会位置是“绝好”的,李商隐的《无题》同是所求之情未得时的愁肠百结,在诗人的心目中,那段情该是多么美啊!而李煜这位词人皇帝,则是对得到之后又逝去之物的留恋与无奈,“流水落花春去也”,让人感慨万端。如果能把这些材料灵活多变地当作分析的凭借,文章也会生动许多。

关键是, 我们的学生失去了基本的思维能力,看不到句间的逻辑关联,找不到思考角度,没有深入思考的能力,更不能用理性思考让各种文本通融相联,化旧出新。

当然,从几千考生中找出几篇佳作,还是有的。但是, 我们要看的是全体考生的水准。

我们应该警醒:以考代教,以应试为教学原则的教学会把学生教傻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