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0210教学手记——带着学生“揣摩”

 晋诺工作室 2020-09-18

声明:欢迎大家参考,但不得搬用发表,不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何谓揣摩?

揣摩,就是慢慢地仔细想,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这个短句该怎样理解。对诗词的揣摩犹为重要,原因是诗词是简缩变形的语言。因此,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还原,来稀释,来转化。具体说来,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一、让景物复活

诗词的简练化表达只允许作者把最动情的那一刻给描摹出来,最美的这一刻连带着许多生动的相关因素,阅读者须依据这个最美的一瞬,把与之相关的事件、情景及作者赋予这个最美瞬间的内涵一一还原出来。这样,才能走进诗词的内部去。“云破月来花弄影”,云如何破,月如何来,花如何弄影,这些情景反映作者眼中、心中,是怎样的感受,这些需要一点一点地去想,让景物在自己的心中复活。“风帘翠幕”,春风中的帘幕飘起,自然是一幅美景,同时,还让我们看到帘幕内外闪现的人影,那些人因帘幕之动而看到桃红柳绿时的情态等等,由此,联想开去,才有意味。没有这样想的过程,是不能读诗词的。

二、有关联意识

一首诗词,字字血肉相关,气脉相连,浑然一体。这其中有清晰的脉络,读诗词要找这个脉络,这样满眼的锦词丽句才有了顺序,有了归从,才美。也只有理解到了这层,背诵诗词才能真正过目不忘。

不同题材的诗词,其内在的脉络也不同,这随具体作品而变化。当然其中也有基本规律,比如《望海潮》,主要写某地风景名胜,其基本思路往往从其地理位置写起,再写其整体风貌——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再写主要景点——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再写其街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再重点写西湖,写西湖也是先大的形体写起,再写四季景色,再写其中的人物,最后落到主人公孙何身上。

当然,关联并不仅指整体脉络的梳理,还指更细微的词与词,上下句间的呼应联系,这在诗词中尤其重要。“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三句话关联紧密,从人物身份看,有男子、女子、老人、小孩;从时间看,季节不同、白天黑夜之别;从气氛看有欢快、柔婉、轻松不同格调等等,简短的三句话,把西湖人的生活写得非常全面,只要联系起来看,才能全面认识、理解、体会。

三、聚集同类语句

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言语积累的过程,揣摩能力是慢慢养成的,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把同类阅读体验经验化,因此,需要我们在阅读揣摩新的诗词作品的时候,不断回顾旧作品,把那些具有同等表达模式、相同言语形式、类似情感心理的作品归集在一起,逐渐形成对诗词语言的整体体悟能力。

比如,“东南形胜,三会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读到这个句子,马上会想到《滕王阁序》,其表达思路完全一致。随着阅读的不断累积,会发现这类诗词全都具有这样的特点,积累了这样的阅读经验,揣摩能力自然得到提升,阅读也就快了。

教师示范:

【原文】

望海潮

北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揣摩示例:

东南,是相对于整个神州大地来说的,所谓形胜,是指地理位置的显著重要;而三吴,则又是相对于东南来说,三吴是指吴兴郡、吴郡和会稽郡;都,是大,也就是说是指三吴这个地方最大的名城;钱塘则落笔到杭州这个具体的城,杭州以钱塘为标志,古就称钱塘,因此;“自古繁华”, 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它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相对前三句从空间角度对杭州叙述,这里从时间角度向纵深展开,“自古”二字写出此地历史悠久;“繁华”二字则是本首词之神,全词所说就是“繁华”二字。

写某地风景名胜,古人往往把它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托出来,这正如大将出场,先必有一阵锣鼓,绣旗开处,才是穆桂英上场。《滕王阁序》开篇亦是如此。“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王勃开篇写尽了南昌府天地之形势、地理之环境。笔法相同。

前句既然落笔到了钱塘,那么,第二句,就来写钱塘这座城。如何写一座城?当然从这座城最显著特征最美的地方入手,柳永的视点落在了四个景象上: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两个自然景物,两个生活景象。为何选择“柳”,不选香樟、桃李?因为柳丝最妖娆、最轻柔,最具有江南风韵,春光烂漫,柳丝飞扬,那是浪漫恋爱的背景;尤其是“烟柳”,烟,就是雾霭,什么季节才有这样,阳春三月,阳气上升,远远看去,烟雾朦胧,只因这朦胧,雾罩垂柳,烟笼湖堤,才更让人迷离沉醉。因此,烟柳是江南最美的景象,柳永紧紧抓住了这一意象。再说“画桥”,画桥就是如画一样的桥,桥,如画,是什么样子呢?首先,桥本身,雕饰华丽。各种各样的雕柱、动物,很多桥是有故事的,桥边总有一块石碑,阐述其建造历史,很多桥都有几百年的寿命,因此,这个画桥本身就富有文化底蕴;另外,桥的造型千差万别,长短、大小、高低、起伏,种种不一,小桥流水的苏州,没有一座重复的桥;桥与水连在一起,才能构成水、桥、人的生动图画,这就有了故事,比如西湖的断桥、苏州的觅渡桥、乌鹊桥、枫桥,就是让人们流连忘返的风景之地,因此,桥是极具审美意味的水乡建筑。南朝陈 阴铿《渡岸桥》诗:“画桥长且曲,傍险复凭流。” 宋 贺铸《减字浣溪沙》词之八:“杏花零落昼阴阴,画桥流水半篙深。”《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环曲岸,阴覆画桥低。”历代文人墨客对桥情有独钟。

柳永选择钱塘之自然风景——“烟柳画桥”,可以说精当巧妙。

更为巧妙的是,他写住户人家,没写高楼大厦,没写大道街衢,只选择了两个,实则是一个最小的物件——帘幕。在柳永的眼里,繁华富丽的钱塘,户外是烟柳画桥,人家就是帘幕。帘幕,是一种审美观照,是诗人的眼光,这是诗骚之人与世俗之人区别所在。有人统计,李隐504首诗中有写到帘、幕、帐、帷的分别是36171412;白居易2831首诗中则分别是53293421。诗人为何对帘幕独有钟情呢?

帘幕有什么审美内涵呢?

帘幕乃阻隔之物,一帘之隔,内外有别,因为相隔,则愈使人渴望知晓帘内之事,因此,帘幕极易触发人们的想象,美在距离,“妙在恍惚之间”(《文心雕龙》),帘幕,恰恰起到了这个作用。因此,很多诗词中的帘幕是低垂而紧密的,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用帘幕意象表达了词人幽怨婉曲的心境。

现在的问题是,柳永写钱塘之美,不是抒发深沉阻隔之情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柳永写的是“风帘翠幕”,风帘,就是被风摆动吹起来的帘子,这就不再是低垂相隔,而是内外相通,灵动起来,飘逸起来;在帘动之间,有人进出,带有了生活的气息;“翠幕”,强调其颜色,实际生活中,幕应是五颜六色的,为什么柳永着一“翠”字呢?这就是春天之钱塘的独有感受。满城的烟柳,染得满城的帘幕也都绿莹莹的。帘幕意象,一强调风起帘动,一强调柳染幕翠,画面生动起来,飘逸起来,真不愧是写词高手。

我们刚才说,柳永没写高楼大厦,他写没写呢?其实写了,“参差十万人家”,何谓“参差”,就是高低不齐,里面含着高楼低厦,但着“参差”二字,写出了人的感受,而不是具象的复述,文学的语言重要的是传达写作者的感受,通过个人的感受唤醒阅读者的感受,“参差”二字就让我们展开无限的想象,那些高低错落无边无际、十万人家的繁华钱塘该是什么样子呢!

写完了钱塘的整体风貌,第三句,开始写钱塘之地标钱塘江。柳永写钱塘江,“云树”两字写出天上地下,天上有云,云脚低垂,是海边的云;树,树列堤岸,这是江边的树。本来是堤岸边,云雾缭绕,树林连绵,这样去写,景物就呆了。柳永之妙在于一个“绕”字,我们前面说过,文学表达最重要的是感受,柳永并不需要知道化静为动这个术语概念,但他尊重感受,感觉,这个“绕”字就是一种感受,云动,似乎树也在动,为什么会有动的感受?还与下面的情景相关,“怒涛卷霜雪”,这里的“卷”字是眼前所见,钱塘江潮磅礴之势铺天盖地而来,亲历过的人,都有这种感受,似乎天为之变色,地为之颤抖。由此“卷”必然相关于前面的“绕”,绕、卷相连,才浑然一体。在这浑然一体之中,词人并未一味地强调其气势,还注重了审美的关照,卷的是“霜雪”,这一比喻,多么清亮,多么清爽!词人再用四字,推进一步,“天堑无涯”,如此气势,如此美景,无边无际,一泻千里,形成绵绵不绝的意境。笔真是放得开!

高妙的词人,既能放得开,也能收得拢。笔锋一转,进入街巷人家里来看,看到了什么呢?“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这八个字极尽夸张之能事。珠玑,除了珍贵,还光芒四射,街市陈满珠玑,那是怎样的情景,既繁多且光芒四射,这才叫繁、华!同样,各家各户呢,柳永用了一个“盈”字,再写出罗绮之繁多,之亮丽。因此,这两句紧紧扣住繁华落笔,要言不烦。

上阕写钱塘之概貌,扣住“繁华”二字,从大的地理环境,写到城市外部景象,再写独特的钱塘,再写到街市人家,章法井然。

我们再来看下阕。写杭州,怎能不写西湖,柳永不会忘记,他用整个下阕来写西湖。

重湖叠巘清嘉”,“重湖”,是说西湖由里湖、外湖组成,还是从湖的整体来写;“”,是指大山上的小山,叠巘,是说西湖周围是重重叠叠,大大小小的山峦。重湖加叠巘,什么感觉?“清嘉”,这是两个压轴的字,“清”既指湖水之清澈,又指山峰之清秀;“嘉”,既指山峦之善,又指西湖之好。因此,这句话既写湖山之形,又写出山水之质,可谓是精练至极。这样美的湖光山色从何入手写起呢?柳永选择了两个最典型的季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桂子,就是桂花,三秋的桂花盛开,香气袭人。为什么古人特别喜爱桂花呢,因为桂花有特殊的寓意,有人说象征着友谊、爱情等等。其实,桂是带有脱离世俗气味的高雅的树。月宫中陪伴常娥的就是那棵桂树,在文学的世界里,桂树可能是不可多得树种,因而除了现实生活中三秋桂花的香气特征之外,还让人感觉到它的雅致脱俗,这与下半句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协调一致,它们既有美丽形态,又有脱俗的气质。这样自然就体现了杭州人高雅的气质。

那么,在这样的山水湖色之间,杭州人是怎样生活的呢?

羌管本是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乐器,音色清脆高亢,带悲凉之感,因此,很多边塞诗里用它表达凄凉悲怨的情调,比如,范仲淹在《渔家傲》里即有“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句子。可是在柳永笔下,在西子湖畔,它完全变了,成了“弄晴”的快乐王子,因这湖、这山、这树,这人,那原本悲凉的羌笛也被激发出了欢快嘹亮的情绪。“菱歌泛夜”,泛舟湖上的小舟,深夜不归,流连忘返,歌声缠绵,让人陶醉。

三秋的男子羌笛,夏季的女子菱歌,不,还不止这些,嬉嬉钓叟莲娃”,老人与小孩也来了。“嬉嬉”,有两个含义,一是喜笑貌,一是和乐貌,和乐,说明老人脾气好,宽厚仁慈;喜笑,则写出心情愉快,老人携着幼儿,欢笑垂钓,一派福寿欢乐。

在万民欢乐之时,风景如画之地,这才推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人公。

何谓“高牙”?意思是大纛、牙旗,这里用高牙代指高牙之下的官员,被千骑簇拥的高官是谁呢?他就是当时驻节杭州的两浙转运使孙何,据说,这首词本来就是为献给孙何而写的。在如此繁华富庶之地,孙何座拥千骑,威武而来,何其威风,何其雄武!孙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箫和鼓,两种乐器,这里代指音乐。西子湖畔,有羌笛弄晴,有菱歌泛夜,节度使大人看治下如此繁华和乐,自然高兴,但这还不够滋味,最关键是的“乘醉”而听,孙大人因何而醉,公务轻闲,百姓安居,三五好友,饮酒作诗,这是情调,而在这种情调之下,再听民众之乐,则喜悦之情以倍增之,更添了一种境界,知民之乐,同与民同乐之境,与欧阳修有形似而神异之处。欧阳修是逆境中看开的豁达,而孙何则是功成名就之时的开怀真快乐!

“吟赏烟霞”四字在民生之乐基础之上,把节度使大人的情趣再推高一层,不仅能享世俗之乐,还超逸于他人的是,节度使大人沉醉于烟霞之画境、化境之中,画境,是说其美;化境,是指其虚,能赏还能吟,这是懂烟霞之趣的人啊!至此,一个雄武威风、与民同乐、超逸脱俗的节度使杨栩栩然矣!

仅仅写到这一步,展现孙何的气度风雅,柳永觉得还不够,他把自己置于孙何的位置,揣摩思考,言语高手首先要拥有同理心,即以我之心度他人心,以他人心度我之心。孙何居官于此,如此烟花繁盛之地,心情舒畅,心得意满。他的这种高兴雅致如何再加以表现呢,柳永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凤池,是唐宋时代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美称。我欣赏了,陶醉了,还不足以表达这种情怀,于是,孙大人还要将钱塘美景画下来,画下来,不是自己珍藏,而是因治理功绩卓然被提拔升任朝廷大员的时候,给群下同僚展示这钱塘风光,那该是多么令人惬意喜悦的事呢。柳永不仅写到了当下孙何的心情,甚至延伸到孙何未来的行心表现。把这样一首词送给孙何,孙何能不高兴吗!

学生练习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刘锦阳“揣摩”

“登临”,指登山临水,泛指游览,最早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就有提到禅於姑衍,登临翰海”描绘的则是冠军侯霍去病封狼居胥时的场景。此外杜甫的《登楼》、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也纷纷运用到了“登临”二字,大多表达出一种豪迈的情感。“送目”,既可指投以目光,注视,如《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关羽 ﹞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又可指远眺,远望,如本词便是远眺的意思。词人用“登临送目”开头,先给人一种俯瞰大地的豪迈气势,拔高全词的基调。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故国”指的便是金陵古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金陵邑,金陵之名便源于此。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金陵从此崛起,使中国的政治中心走出黄河文化板块的格局,引领了长江流域及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发展,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陵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过异族政权首都的古都,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金陵更是中国古典文化和风雅文化的代表城市,代表着古典中华文明,有“天下文枢”之称六朝时的金陵和罗马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金陵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应,“晚秋”指秋季的末期,伴随着的是落叶和秋霜。宋代秦观的《宿金山》中写道:“我来仍值风日好,十月未寒如晚秋”“初肃”的“初”是开始的意思,“肃”是肃爽的意思。这两句就是说,故国到了晚秋,天气开始变得肃爽起来。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表达了词人自己内心也如这晚秋一样,对历史的兴亡感到悲凉。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承上启下,上承首句“登临送目”,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全方位风景图,描写的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出自于晋代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在这与“翠峰如簇”相对。“簇”是丛聚的意思,这里的“如簇”是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的意思,这两句指的是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好像丛聚在一起。“澄江”比作“绸带”表现出轻盈的感觉。“翠峰”比作“箭簇”表现出秋天一派肃杀的景色。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平面,又有立体,既有水,又有山,生动形象地勾勒了一副金陵山水图。

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征帆”指远行的船,南朝梁的何逊在《赠诸旧游》中诗:“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大多有孤独落寞之感。“残阳”指将沉的太阳,夕阳,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唐代白居易、钱起、李商隐、赵嘏、窦巩、崔涂等人也曾运用过。“残阳”与“西风”二词点出当下的黄昏时节,都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亦称酒望酒帘青旗锦旆等,为中国的一种商业民俗,古代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广告形式,酒旗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自唐代以后,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而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在众多诗词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最著名的诗句莫过于“水村山郭酒旗风”。“征帆”与“酒旗”二词皆写出了秋日黄昏来往的行人,使画面更具动感,更加生动。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写景的点睛之处。“彩舟”指装饰华丽的船,如唐代杜甫的《陪王侍御同登东山》诗之二:“清江白日落欲尽,复携美人登彩舟。” “星河”指银河,象征了深奥无尽,如宋代李清照《南歌子》词:“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云淡”多与“风轻”连用,意思是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出自于宋代程灏的《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鹭起”原指指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此处可指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白鹭是长寿、幸福、自由、纯洁与高贵的象征,亦表达了一种对美好对向往。“彩舟”“云淡”的明暗的鲜明对比“云淡”“鹭起”,则是动静结合。这两句诗描绘出以下的画面: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此气度不禁让我想到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表达了一种美不胜收的景象,这么有韵味的景色“画图难足”啊。

下阕上来一句“念往昔”,“念”字作了转折,表明了词人开始进行回忆,表达了词人无声的叹息。“繁华竞逐”亦是对过去纸醉金迷生活的叹息。此二句意思是:回想当年繁盛景象、争权比富,繁华的景象都成了过眼云烟。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怅惘和对当年奢侈的痛惜。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此语出自唐代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再现了当时隋兵大军降至,前锋韩擒虎已接连攻破陈国的城池,兵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最终国破人亡。此句借古讽今,却又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六朝亡国悲恨接连相续,这是对六朝的总论,为南朝历史作出了总结,亦表达了当时统治阶级不以前朝为鉴,沉溺女色的不满。

“凭高”是指登临高处,如唐代李白在《天台晓望》中诗:“凭高远登览,直下见溟渤 。”(是指溟海和渤海)也可以指凭借高处,如清代黄鷟([zhuó])来在《回澜阁》中诗:“河流此日望回澜,杰阁凭高纵大观。”“谩嗟”则是指空叹,感慨。这两句话是说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运用直接抒情,抒发对前代吊古、怀古的不满之情,对千古以来的文人骚客只知感慨,未能得出历史的教训的批判。

“六朝”指的也是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这六朝指的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十朝便加上之后的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二句,化用唐代窦巩的《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笼罩着的枯草抒发惆怅的心情和对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

最令人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引用了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重重的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叹:忘记亡国恨的不是商女,而且醉生梦死的君王,正是这昏庸的君主,使得这靡靡之音浮于都城的上空。

全词通过对金陵景色的描绘和历史兴亡的感慨,寄托了作者对当时宋王朝的担忧和对国家的关心,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广阔的胸怀和一颗赤子之心。全词景色壮丽,气势开阔,沉郁悲壮,用典自然,章法讲究,高瞻远瞩,堪称名篇。

宋计遥“揣摩”

“登临送目”词人第一句的用意十分明显:总起。词人接下来所写之景与所感之情是非登高远眺所不能有的,所以必须有开头这么一句来表明自己所身处的环境,以便抒发感慨。登高远眺借景抒情的诗词有很多,而这一句较为特别的在何处?我认为在一个“送”字。这个“送”字,使视野更有阔大之感,将“目”送出,更是将自己送出,将自己的情感送出。不仅是“远眺”更是“置身”。

点明身处的位置,词的下一句就点明了时节——秋天。这与前一句一样,是在为下文写景抒情做铺垫,为下文叙事。“故国”照应题目“怀古”,“晚秋”“初肃”则主要渲染深秋带来的肃杀悲凉的氛围。悲秋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主题,比如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登高借秋景抒情的诗。这三样事物一叠加,我们就必然知道,词人的情感要么是抑郁低沉,要么是苍凉悲壮,要么就是悲情豪迈,总之,基调已定,几乎不可能是轻松愉悦的情感。

千里呼应了开头的登高。“练”应是白带绸缎的意思。这是一个并不算新颖的比喻,化用于“澄江静如练”(谢朓)。“翠峰如簇”一句却有些奇异。晚秋时节,万物凋零,为何山峰仍然翠绿,甚至于这样的山峰层层叠叠呢成为一束呢?在我个人看来,作者的用意就在于这一点“反常”,以写出金陵景之盛。为何要写“盛”,一是常言道“盛极必衰”,如此盛景也会在自然的力量下衰败,二是对比,以盛景对比突出下文自身的“衰”与“哀”。抛开个人揣测,单看这两句写景,虽不新,却很巧。十个字,视野无比开阔,有宽度也有纵深,连绵不绝,层次分明。

王安石大笔一挥,将这幅图景的背景勾勒完毕,紧接着就开始添加细节。残阳里,西风中,行旅来往。由大到小,由静及动,由景及人,画面一下生动起来。橙红的残阳又与翠色的山峰形成对比,又增强了整幅画面的冲击力。“残阳”“西风”“归帆”“斜”,在大背景下的一些细节,又充满着“衰颓”的意味,盛中之衰,却无人有危机意识,这与下文又形成呼应。作者的个人情感在此,更进一步。

如果说先前的色彩是大块的,那么,接下来一句则一下使画面色彩斑斓而又不失阔大的意境。“彩舟”一词,似乎与前面的“归帆”所带来的感觉相悖,带有梦一样的色彩。这让我联想到李清照的《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否可以认为,作者的情绪已将其带入一个如梦似幻的情景中去?“云淡”,一词在画面上起到一个举重若轻的作用,消抹了如晚霞等过于艳丽的色彩,为其他景物腾出空间。“星河”与“鹭起”则使本有可能狭促的意境一下又阔大起来。前者让人联想到曹操的一首《观沧海》而后者的意境又使人不禁联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淡云笼罩着摇荡的小舟,小舟像是蒙上了斑斓的颜色;星汉灿烂,惊起的白鹭不知是从江上飞来还是从星河中飞来,八个字,四个意象,营造的是难以言尽的词画意境。而就是如此王安石仍觉得不够,写不尽,画不尽,颇有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味在里面。

下阕由写景转为抒情,由“念往昔”一词自然过渡。“繁华竞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繁华”拟人,最终还是落在人上。在我看来,这一句表面写得是金陵繁华,实质指的是金陵生活的纸醉金迷,“竞逐”一词,暗指的是当地攀比之风,富豪官员沉醉于虚幻的美好而不注意存在的危机。既与上文所写之景相对,又铺垫接下来所抒之情,与后庭曲等的典故呼应。

“门外楼头”化用了杜牧的“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原诗写的是陈后主在隋军兵临城下时仍在寻欢作乐。此处的含义既是惋惜,惋惜覆灭的命运,又是嘲讽,嘲讽统治者的荒靡。“悲恨相续”,然而就是这样荒唐的事例仍不能引起大家思考,让大家鉴戒。五代十国到宋又有多少君主荒淫无道,又有多少王朝覆灭,在王安石眼中,这是多么的悲哀,作为一个肱骨之臣,面对这样的君王,内心又该是怎样五味杂陈,怎样“恨铁不成钢”呢?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将所有景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眼前的景不再是景,而是千古兴亡事纷纷上演的舞台。谩骂,叹惋,嘲讽,赞扬……交织成的历史在此不断上演,而终将继续上演。世人空空地感叹于历史跌宕,但历史最重要的对人的借鉴意义却无人在意。

“六朝旧事随流水”承接上文,以再一次的情景交融来自然地引出景,以景再更进一步推出情。与李白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不同,李诗是放达,王词却是叹惋。“寒烟”“芳草”,寂寞而凄清。与上阕意象的不同,这里的景象“收”了,“缓”了,营造出深秋夜晚的凄清冷寂。盛景之后,即是衰败。兴亡事如水,自然之理如常。“凝”字更是用得巧妙。我们所熟知的用凝的诗句大概就是“冰泉冷涩弦凝绝”,虽然一个写的是琵琶声一个是芳草,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芳草又有喻贤德之人的意义,草色本欲滴却最终冰封凝绝,贤人本有德却不被赏识无法施展才华,这是何其痛苦而悲哀的事情。

最后一句用典,又与上文的“门外楼头”呼应,依然是陈后主之事,化用了杜牧的《泊秦淮》。可悲可叹啊,统治者,庸臣,奸佞,小人,何时才能醒悟呢?

我们知道,王安石在作这首词时刚被第二次罢相,其对国家的忧虑担心正处于一个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而解决的状态,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更是不必说。这一首登高怀古诗,既不失开阔的意境,在行文上流畅而相互呼应起承转合十分自然,又有充沛而饱满的情感,更有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对于国家现状政治局势清醒的认识,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十分出色。

史儒“揣摩”

“登临送目”四字开头,写出了作者王安石登高、视野广阔,站得高看得远。更有其作为一位政治家以及文学家兼备的文人的敏感与政治的大气。正故国晚秋“故国”金陵是为六朝古都,看尽了千百年来王朝兴衰。目送着多少盛极一时的王朝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中,同时也暗示了这首诗的主题即吊古伤今、居安思危。“晚秋”二字写出了登高的季节,“秋”作为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自古逢秋悲寂寥”渲染了苍凉萧瑟的氛围,写出了作者心中无限的忧患。况且“春华秋实”秋这样的一个季节在我的心目中,是厚重而凝练的,既非春的浅薄,又非夏的跳脱,与整首诗的风格以及诗人自身都有着隐隐的契合之感。与下句的“初肃”相对,描绘出了秋日万物凋零、秋风瑟瑟的凄凉景色,恰如王朝行至百余年,厚实的底蕴被美酒与眼波,被十里的和风吹得只剩下一具空壳,恰似秋风枝头上一片欲坠的叶。“千里澄江似练”中的千里与开头“登临送目”相呼应,极写视野之广,将气势一下子拉得高远辽阔,“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顺势转入更辽阔的视野。“翠峰如簇”这一抹盈盈的绿色,使这一幅画面更提案几分鲜活透彻,精致秀美。此句出自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既有平静的缓缓铺展,又有立体的身临其境。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由面及点,是在大全景之中对于细小的景物的具体描写。傍晚,平静的江面上孤独的一叶小舟,缓缓消逝在夕阳的镜头。在这一幅安静肃杀的画面中随笔添上几抹流动的色彩,动静相生,将镜头拉扯到极目不可见的远方。“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彩舟”“鹭起”为动,“星河”“云淡”为静,动静相生。这一句不仅使画面变得更加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用动态的方式拓展了视野,小舟载着诗人的目光去到他登高亦不见得地方。彩舟消逝在淡淡的云雾之中,驶出视野之外。最后一句“画图难足”是上阕唯一不写景的诗句,诗人以“画图难足”四个字,言简意赅地评论了此情此景即美不胜收,难以述尽。

下阕怀古抒情。以念往昔三个字开头,由上阕的登高所见自然过渡到登高所想,我们的思绪随即跟着诗人的目光来到了诗人的内心所想。“繁华竞逐”既写出了金陵作为六朝古都千百年来目睹王朝兴衰,多少兴盛王朝葬送在金戈铁马之中,又有多少鲜血一次与一次染红了金陵的路。北宋金陵华丽锦绣下掩藏着的奢华迷乱,温言软玉,像极了南唐李后主耽溺的温柔眼波。“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杜牧曾言“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那日北宋太祖赵匡胤亲手夺了李煜的天下,楼门外,“仓皇辞庙”“垂泪对宫娥”。现如今,楼头多少“张丽华”,迷失在万丈红尘,三尺锦绣,被腐蚀得只剩一具躯壳。多少人曾踏过我脚下的这块地方,对着千年不曾变过的好景肆意嗟辱,士子文人的脚步踏平了脚下的石砖。而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白白地叹息,历史的轮回不断地上演,不曾改变。如今这儿的寒烟起,绿草黄。你听,画舫上的商女,仍咿咿呀呀地吟唱着《玉树后庭花》(此句出自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王安石的这一篇怀古词,多少年来,一直备受推崇。尤其是“彩舟云淡,星河鹭起”这一句更是被誉为千古传诵的名言警句。但是,我却认为,这一句话,恰恰是这首词里面的败笔。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中称赞““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但是,在我看来这般清新的明丽之色恰恰不适宜出现在这样的一篇怀古诗当中。这首词从“故国晚秋”开始便开始奠定一种沉郁肃杀的基调。而且,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一种基调和本篇的整体风格与主题是极为契合的。本篇可能写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之后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知江宁府。这首词当作于这两个时段的其中之一。”(来源于百度百科)而且这首诗就是为了抒发诗人心中居安思危,见朝廷上下奢华腐败的悲愤与沉郁。在这样的一篇词作中,“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不免因为太过于精巧华丽而显得有些浅薄。实在是很不搭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