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青花缠枝花卉纹渣斗 不管怎样说瓷器的主流是发展的,如清代对国画技艺和毛笔的书法技艺都比较准确的应用在瓷器上。这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贡献。在对世界工业的应用方面,使铜胎珐琅彩在瓷器上得到成功应用,对选料和配料上也有了进步。而这些创新也是鉴别清代与元明不同的依据。在鉴定中不可缺少,只有利用。 明末清初的民窑瓷器上就已经出现类似的款识,其特点是仅写一潦草的字,外围青花方框线,如清顺治青花秋叶洞石纹盘、清康熙黄地五彩龙纹碗、清康熙青花五彩牡丹纹碗等底款,都很有时代特色。 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为丰富,即有仿古又有创新,尤其是各式装饰性瓷器如瓶、尊之类较元、明代大为增加,其中康熙朝独有的器型如观音瓶、棒锤瓶、金钟杯、凤尾尊、马蹄尊等。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头尊、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套杯桃洗、高足枇杷尊等。乾隆朝大件装饰性器物的造型与前朝相比变化不大,但各类精巧小器如鼻烟壶、鸟食罐、仿象牙、仿玉器及象生瓷等却出现不少,而嘉道以后的器形大多是追慕前人,几乎没有什么新创作。 清代瓷器的时代特征从造型上看,呈现出轻巧、灵秀的风格。线条挺直生硬,构图以直线为主,大件较多。 清代普遍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以后在景德镇恢复了御窑厂,无论是官窑和民窑,烧瓷技术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提高。清朝皇帝还亲自过问景德镇的瓷器制作,有些官窑瓷器式样的设计,先由内廷向皇帝进呈瓷样,由皇帝提出具体要求,再交给工匠去制作,甚至先做好木质模型,令官窑照样制作。皇帝还派官吏到景德镇监督官窑生产,康熙时期著 名的督窑官有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帖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 清代瓷器的鉴定方法:一看器形: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二看釉面: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三看底足: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锹背形足等四看落款,景德镇宫窑多署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 清代瓷器的特征: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2、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瓷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稍面细白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轴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皴,并加皴点,古装仕女高髻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体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趴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