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8岁刘心武揭秘人性:最难参透是人心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9-18
刘心武《见识》:最难参透是人心
打开APP,提升3倍流畅度

胸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

作者 / 储杨

主编 / 周小九

十点视频原创

多年前,曾在刘心武先生的书中,读过这么一段话,颇感共鸣:

把快乐渡给别人,算一种洒脱;

把难过宣示给别人,则近乎冒险。

快乐可以共享,难过怎能同当?

有些人,仿佛天生自带属性,他们洞察这个世界,思考不同的人生,最终,衍生出那些深邃且复杂的人间真相。

给他一支笔,便能书写这人间的冷暖,描绘这世间隐藏的“光怪陆离”。

哪怕已经78岁了,却依然可以在路上。

写作这件事儿

1942年6月4日,刘心武先生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

在他出生之前,家中已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生活困窘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他的母亲一度想要在孕中,把他打掉。

可,人生就是那么奇妙,该来的,注定要来,那些偏方统统不灵,刘心武先生就这样来到了人间。

或是,因为父母兄姊都热爱文学艺术,耳濡目染;又或是,这与生俱来的天赋,总会让人发光。

从小,他就展示出了非凡的创作能力。

1958年,刚刚16岁的他,便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文章。

看过行文的《读书》编辑,甚至以为他是一位老学究,于是,拿着墨笔给他写信,称他为刘教授,希望他以后能不吝赐稿。

可见,虽是初出茅庐,却已敏锐老成,这也注定了他与文学不可分割的缘分。

我这个生命很奇怪,从小就习惯写作,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命特征,顺应我生命的自然状态,不想写,我就不写了,我经常想写,我就写。

一切发乎于生命,感知于生活,他的笔下,大多理性,还不乏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1977年,《班主任》发表,宣告了“伤痕文学”流派的诞生。

这篇短篇小说,也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刘心武先生,从此成名。

再后来,长篇小说《钟鼓楼》问世,他把北京胡同改革开放前后的人情世故,写得细腻而老道。

不仅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更是改编成电视剧,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当然,如果你是80、90后,一定也不会忘了,他在《百家讲坛》上讲解读《红楼梦》的精彩。

毕竟那年,一股《红楼梦》的热潮也由此掀起。

《百家讲坛》解读《红楼梦》

有人说,生命不止,创作不止。

但,有些人坚持,是刻意“练习”,而有些人一路走来,是真正悦纳生活后的“浑然天成”。

他的作品,没有教科书的义务,却总在无意间,为读者和自己都留下点什么。

他说:“人的生命,生命中的隐蔽,人性中的诡谲,是最难参透的。”

在他看来,作家的使命,便是去写这些人性,揭示人内心的秘密,从而,引领读者思考与认识。

拿刘心武先生的新书——《邮轮碎片》举例:

在其笔下的“海上大观园”里,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名利枷锁、爱恨情仇。

他用四百多个片段,将八个家庭的红尘翻覆,碎片化的涵盖了世相方方面面的金线,能明暗相间,伏延千里。

虽不拘泥于形式,却也呈现出新与旧交叉、人与人互文的格局。

我们借作者的阅历与思想,读到的是百态人生;

但对于78岁高龄的他而言,写作是一种生命的证明,就像他自己说的:

“写作能证明,我生命的活力依然存在,江郎居然没有才尽,对自己是种激励,是激活你生命的那个免疫系统。”

只要还活着,就要努力地活着,只要还想写,就要一直写下去。

边缘人群

在过往的采访中,刘心武先生谈得比较多的一个词是“边缘化”。

通常,我们会把“边缘化”与“不合群”联系起来,但对于刘心武先生而言,“边缘化”却能够过滤一些不必要的“人生麻烦”。

生命本轻盈,我们每个人,自呱呱落地开始,就在不停地做加法。

圈子越来越多,脚步愈来愈重,生命开始负担欲望、痛苦、愤怒等等,我们就越来越难以快乐。

或许,可以像刘心武先生说的那样:“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做减法。

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免去复杂的人际关系,真正成为我们这副皮囊的主人,才不会在世事中,失去自我。

因为,时间,要留做自己热爱的事儿;感情,要留给最深爱的人。

当然,人生海海,不可能每一朵浪花都相同。

在刘心武先生的内心世界,他的“边缘化”,还带着一份独特。

正是那些异于常人的“古怪”,让他和别人不太一样。

又正是因为自己有过切身的生命体验,所以,他更能发现与接纳独特的存在。

刘心武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用以纪念王小波,名字就叫《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他与王小波的故事,正是两个“边缘化”存在的碰撞。

1996年初秋,刘心武先生在散步的时候,发现街边一家私营小书店,在这家书店里,他第一次读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他试读了一页,便欲罢不能:

我无法评论,只觉得心灵受到冲击,那文字的语感,或者说叙述方式,真的太好了,似乎漫不经心,其实深具功力……故事之外,似乎什么也没说,又似乎说了太多太多。

而此时的王小波,在其他作家眼中就是“异类”,据说,他在文学界有活动时,总是闷坐在一边,很少发言。

但,从那一篇文字开始,刘心武先生就认定,王小波拥有不一样的灵魂。

他打了一圈电话,终于找到王小波,并有了第一次见面,他们相谈甚欢。

王小波

后来的事,我们就都知道了,王小波这颗金子,最终发了光,可惜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他突然离世之后。

因为懂得,所以惺惺相惜。

刘心武先生如是说:“古怪的这种生命存在,恰恰是我们社会当中,很宝贵的东西。

所以,“边缘化”又怎样?

只要条件允许,每一个灵魂,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处事原则

在刘心武先生的人生智慧里,有三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深远。

第一,“润”。

曾看过这样一则小漫画:一个三角形,它有棱有角,即便别人帮忙,也很难前行;而一个小圆形,它光滑圆润,轻轻一碰,就向远方奔去。

于是,有人说,做人呐,要适当的圆,适当的润,才能走得更远。

当然,刘心武先生更看重的是,对人对事,要有一个润的态度。

有棱有角,也许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在与人长久地交往过程中,颇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魅力。

第二,“恕”。

冰心曾给自己的女婿写了一句话:“恕字可行终身”。

的确,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学会宽恕,既宽恕别人,也放过自己。

李太白说:“人非尧舜,谁能尽善”,在刘心武先生看来,“恕”正是应对人生困苦的良药。

中国有句谚语:“胸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

人生短短几个秋,除了生死大事,都是小事,不如宽恕,不如放下。

恕,就是自渡。

第三,“悯”。

刘心武先生说:“人们到处生活,都是一样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个生命都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情怀,那就是“大悲悯”。

对弱者、对有缺陷的人、对命运悲惨的人,我们都要常怀此心。

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人类的共情力,使得我们能够互相支持,一起去面对生存中的困难。

作者:储杨,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图书情报硕士,爱读书、爱文字的图书馆人,公众号:储杨(chuyangsiyu)。本文由十点视频原创首发。

十点视频,600万人的文艺生活平台,陪你看见更温暖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