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彩“三月三”,东方"狂欢节"(图)

 湖光秋水 2020-09-18


      “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农历三月初三,相传是黄帝的诞辰,古称上巳节。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随着岁月的流逝,“三月三”更为少数民族同胞所重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广西、贵州、海南等地,和少数民族同胞们一起体验欢乐“三月三”。

海南黎族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又称爱情节、谈爱日,是海南黎族人民纪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幸福美好爱情向往的传统节日。
  
    每逢“三月三”,各村寨的黎族同胞聚会于旷野上,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饭,举行打粉枪、射箭比赛以及吟歌对唱、跳竹竿舞等活动。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海南省申报的“黎族三月三节”榜上有名。

贵州布依族、侗族

布依族

       每年“三月三”,贵州各地的布依族同胞都会欢聚一堂,举行祭祀、对歌等活动。2011年,贵州省贞丰县、望谟县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山活动是贞丰布依族“三月三”的主要活动之一。这天,除了去参加祭祀山神活动的人,家中其他人都要上山“躲虫”,意即躲避各种虫害、灾难和瘟疫。去“躲虫”时,各家都事先煮好五色糯米饭、圆糖粑,蒸好香肠、腊肉等,带山头的大树下或草地上吃。直到寨老主持仪式把害虫“封死”后,方可回家。

      望谟“三月三”祭山有着讲究的程序:三月初二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全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三月初三上午蒸五色糯米饭及烹制各种特色菜肴,阖家共进午餐后,下午各家互送五色糯米饭,青年男女会友交心谈心、对山歌等。

侗族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种节”,俗称“讨葱节”。传说侗家是以桐子树开花为播种时节,但有一年桐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致当年饥荒。于是,寨老决定不再以桐子开花为播种的日子,而是以每年“三月三”为播种的日子。

  节日期间,要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 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中,贵州省镇远县的“报京三月三”入选。

景宁畲族

  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据传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义军抗击官军,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族群众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都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因为“三月三”前后是春耕,所以吃“乌米饭”也有祷祝丰年之意。

  在畲族民间,“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每当这天,家家都要宰杀牲口,祭祀祖先。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对歌会。节日里,人们还要赶舞场,跳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等。

  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景宁申报的“畲族三月三”入列其中。

广西壮族

广西壮族“三月三”对山歌。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盛大的节日,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故又称歌仙节。“三月三”这天,壮族人民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

       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壮族三月三”名列其中。
 
广西百色田阳县敢壮山歌圩。
 
  抢花炮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侗族同胞“三月三”最重要的活动。花炮由一铁筒制成,放在鼓楼场中央,举行简单仪式后,即下令点燃花炮,一声巨响,铁环飞向高空,双方队员争先恐后去抢,能够将铁环送上主席台一方为胜。

    “三月三”的花炮节,素有“东方橄榄球、中国式狂欢节”美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