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枢》经脉篇,第一次详细论述经脉,揭开人体气血循行的奥秘

 昵称1Z7nN02j 2020-09-19

按:《经脉第十》,人体主要脉的介绍,第一次详细论述经脉走向及生病情形,揭开了人体气血循行的奥秘。当代科学家祝总骧,受周总理的指示,研究经络,从科学角度证明了古人创立的经络学术完全是正确的。更为可贵的是,祝总骧运用经络规律,发明了“三一二”经络疗法,对人体健康很有帮助。他本人现在近百岁,仍然在从事YS工作,由此,再次证明经络之伟大,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雷公问于黄帝曰:

禁脉之言:凡刺之理,

经脉为始,营其所行,

制其度量,内次五藏,

外别六府。愿闻其道。

黄帝曰:

人之始生,先必成精,

精气成之,而脑髓生,

以骨为干,以脉为营,

以筋为刚,以肉为墙,

其皮肤坚,而毛发长,

谷入于胃,脉道以通,

血气乃行,滋养全身。

雷公曰:

愿卒闻之,经脉之始。

黄帝曰:

谓经脉者,能决死生,

以处百病、调以虚实,

不可不通。

肺之经脉,手太阴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系横出,循行腋下,

下循臑内,行于少阴,

心主之前,下其肘中,

循其臂内,上骨下廉,

入于寸口,后到上鱼,

循于鱼际,出大指端;

其支脉者,从其腕后,

直出次指,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其肺胀满,

膨胀喘咳,缺盆中痛,

甚则交结,两手而瞀,

此为臂厥。

是主之疾,肺所生病,

其咳上气,喘渴烦心,

以及胸满,臑臂内前,

其廉痛厥,其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

风寒汗出,乃为中风,

小便数欠。其气虚者,

则肩背痛,以及寒冷,

少气不足,以及善息,

其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若为盛者,寸口之脉,

三倍人迎。若是虚者,

则寸口脉,反小人迎。

大肠经脉,手阳明经,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出其合谷,

两骨之间,两筋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

臑外前廉,其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大杼,

柱骨之会,下入缺盆,

络其肺脏,下至胸膈,

络属大肠。其支脉者,

缺盆上颈,其脉贯颊,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

交于人中,左之交右,

右之交左,上挟鼻孔。

其脉是动,则病齿痛,

其会颈肿。

是主之疾,津液生病,

其人目黄,口干鼽衄,

咽喉痹痛,肩前臑痛,

大指次指,其痛不用。

气有余者,则当脉所,

过者热肿;若是所虚,

寒栗不复。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灸之,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若为盛者,

人迎寸口,大于三倍;

若是虚者,人迎寸口,

反小之也。

胃之经脉,足阳明经。

起于鼻部,之交頞中,

其旁交纳,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还出挟口,环绕其唇,

下交承浆,却循颐后,

以及下廉,出于大迎,

循于颊车,其上耳前,

过客主人,循于发际,

以至额颅;其支脉者,

从大迎前,以下人迎,

循于喉咙,入于缺盆,

下膈属胃,络于脾脏;

其于直者,从缺盆下,

入乳内廉,其下挟脐,

入气冲中;其支脉者,

起于胃口,下循腹里,

下至气冲,其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于伏兔,

下膝膑中,循胫外廉,

下于足跗,中指内间;

又其支者,下廉三寸,

别下入之,中趾外间;

又其支者,别于跗上,

入大趾间,出于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

善呻数欠,其颜面黑,

病至之者,恶人与火,

闻木之声,惕然而惊,

其心欲动,独闭其户,

塞牖而处。甚则欲动,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贲向腹胀,是为骭厥。

是主血之,所生病者,

狂疟温淫,汗出鼽衄,

口喎唇胗,颈肿喉痹,

大腹水肿,膝膑肿痛,

循膺于乳,气冲股痛,

伏兔亦痛,骭外廉痛,

足跗皆痛,中趾不用。

气盛之者,身前皆热,

有余于胃,消谷善饥,

其溺色黄;气不足者,

身前寒栗,胃中有寒,

则为胀满。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灸之,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若是盛者,

人迎之脉,三倍寸口。

若是虚者,人迎之脉,

反小寸口。

脾之经脉,足太阴经。

起于大趾,以及其端,

循趾内侧,在白肉际,

过核骨后,内踝前廉,

上于踹内,循胫骨后,

交厥阴前,上膝股内,

以及前廉,入于腹部,

属其脾脏,络其胃腑,

上膈挟咽,连其吞本,

散其舌下;其支脉者,

复从其胃,别其上膈,

注于心中。

其脉是动,病舌本强,

食则呕吐,胃脘胀痛,

以及腹胀,又善噫气,

得后与气,快然如衰,

身体皆重。

是主脾疾,所生病者,

舌本即痛,体不能动,

食不能下,又见烦心,

心下急痛,其溏瘕泄,

水闭黄疸,不能卧者,

强之于立,股膝肿厥,

大趾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若是盛者,寸口人迎,

大于三倍。若是虚者,

寸口之脉,反小人迎。

心之经脉,手少阴经。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其脉下膈,络其小肠;

其支脉者,从于心系,

其上挟咽,系于目系;

其直之者,复从心系,

却循上肺,下出腋下,

下循臑内,以及后廉,

行于太阴,心主之后,

下肘内者,循臂于内,

以及后廉,抵掌之后,

锐骨之端,掌内后廉,

循小指内,出于其端。

其脉是动,则病嗌干,

心则隐痛,渴而欲饮,

是为臂厥。是主心疾,

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臑臂内后,其廉痛厥,

掌中热痛。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灸之,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若是盛者,

寸口大脉,倍于人迎。

若是虚者,寸口之脉,

反小人迎。

小肠经脉,手太阳经。

起于小指,循手外侧,

其行上腕,出于踝中,

直上循行,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之间,

上循臑外,以及后廉,

出之肩解,绕之肩胛,

交之肩上,入于缺盆,

络心循咽,下膈抵胃,

属其小肠;其支脉者,

从缺盆出,循颈上颊,

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脉者,别在颊上,

抵其鼻部,至目内眦,

斜络于颧。

其脉是动,则病嗌痛,

其颔肿大,不可以顾,

肩臂似拔,臂臑似折。

是主之疾,液所生病,

耳聋目黄,面颊肿大,

颈颔肩臑、肘臂廉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若是盛者,人迎之脉,

倍大寸口,若是虚者,

人迎之脉,反小寸口。

膀胱经脉,足太阳经。

起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脉者,从巅循行,

至耳上角;其直脉者,

从巅入脑,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挟脊抵腰,

入膂络肾,属其膀胱;

其支脉者,从于腰中,

下挟于脊,贯臀入腘;

其支脉者,髆内左右,

别下贯胛,挟其脊内,

过其髀枢,循其髀外,

从于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踹,出外踝后,

循其京骨,小趾外侧。

其脉是动,病冲头痛,

其目似脱,其项如拔,

以及脊痛,腰似折痛,

髀不可曲,腘如打结,

踹腨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之疾,筋所生病,

痔瘧狂癲,头颈項痛,

目黃淚出,又现鼽衄,

項背腰尻、膕踹足痛,

小趾不用。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灸之,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若是盛者,

人迎脉大,倍于寸口,

若是虚者,人迎之脉,

小于寸口。

肾之经脉,足少阴经。

起于小趾,邪走足心,

出于然谷,循内踝后,

别入跟中,以上踹内,

出腘内廉,上股后廉,

贯脊属肾,络其膀胱;

其直脉者,肾贯肝膈,

入其肺中,循其喉咙,

挟之舌本;其支脉者,

从肺络心,注于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

面如漆柴,咳唾有血,

喝喝而喘,坐而欲起,

其视盳盳,如无所见,

心悬若饥。气不足者,

则善于恐,心惕惕然,

如人将捕,是为骨厥。

是主之疾,肾所生病,

口热舌干,咽肿上气,

嗌干及痛,烦心心痛,

黄疸肠澼,脊股廉痛,

痿厥嗜卧,足下热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灸则疾重,强食生肉,

缓带披发,杖重履步。

若为盛者,寸口脉大,

倍于人迎。

若是虚者,寸口之脉,

小于人迎。

心包经脉,手厥阴经。

心包之络,起于胸中,

属心包络,下之在膈,

历络三焦;其支脉者,

循胸出胁,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循于臑内,

行于太阴、少阴之间,

再入肘中,下行于臂,

两筋之间,入于掌中,

循于中指,出其指端;

其支脉者,别于掌中,

循小次指,出其指端。

是动之疾,病手心热,

臂肘挛急,其腋下肿,

如若甚者,胸胁支满,

心中悸忡,憺憺大动,

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之疾,脉所生病,

烦心心痛,其掌中热。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若是盛者,寸口之脉,

一倍人迎,若是虚者,

寸口之脉,反小人迎。

三焦在手,少阳之脉,

起于小次,其指之端,

出两指间,循手表腕,

出于臂外,两骨之间,

上贯其肘,其循臑外,

上至肩臂,而交出足,

少阳之后,入于缺盆,

再布膻中,散落心包,

下其膈部,循属三焦;

其支脉者,从膻中上,

出于缺盆,上项系耳,

直上出耳,以及上角,

屈下颊至。其支脉者,

从其耳后,再入耳中,

出走耳前,客主人前,

交于面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病及耳聋,

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疾,所生病者,

其身汗出,目锐眦痛,

面颊有痛,耳后肩臑、

肘臂皆痛,小指次指,

皆不可用。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灸之,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若是盛者,

人迎脉大,倍于寸口。

若是虚者,人迎之脉,

反小寸口。

胆之经脉,足少阳经。

起目锐眦,上抵头角,

下及耳后,循颈行之,

手少阳前,至肩上之,

却交出手,少阳之后,

再入缺盆;其支脉者,

耳后入耳,出走耳前,

至目锐眦;其支脉者,

别于锐眦,下至大迎,

合手少阳,抵于下,

加在颊车,下至颈项,

合于缺盆,以下胸中,

贯膈络肝,属胆循胁,

出于气冲,绕于毛际,

横入髀厌;其直脉者,

缺盆下腋,循胸而下,

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下循髀阳,出膝外廉,

下外辅骨,直抵绝骨,

下出外踝,循足跗上,

入小趾之,次趾之间;

其支脉者,别于跗上,

入大指间,大指歧骨,

即出其端,还贯爪甲,

出在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太息,

心胁有痛,不能转侧,

面微有尘,体无膏泽,

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是主骨疾,所生病者,

头痛颔痛,目锐眦痛,

缺盆肿痛,腋下亦肿,

马刀侠瘿,汗出振寒,

易感疟症,胸胁肋髀,

膝外至胫、绝骨外踝,

诸节皆痛,小趾次趾,

二指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若是盛者,人迎之脉,

倍于寸口;若是虚者,

人迎之脉,小于寸口。

肝经之脉,足厥阴经。

起于大趾,丛毛之际,

上循足跗,上廉之中,

内踝一寸,上踝八寸,

交出太阴,上腘内廉,

循于股阴,入于毛中,

过于阴器,抵于小腹,

挟胃属肝,络胆贯膈,

布于胁肋,循喉咙后,

上入颃颡,连于目系,

上出于额,与督会巅;

其支脉者,从目下颊,

环于唇内;其支脉者,

复而从肝,别于贯膈,

上注其肺。

是动则病,腰痛之状,

不可俛仰,丈夫疝,

妇人腹肿,甚则嗌干,

面尘脱色。

是主肝疾,所生病者,

胸满呕逆,飧泄狐疝,

遗溺闭癃。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灸之,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若为盛者,

寸口之脉,倍于人迎,

若是虚者,寸口之脉,

小于人迎。

手太阴脉,若为气绝,

则皮毛焦。谓太阴者,

行气若温,于皮毛者。

故气不荣,则皮毛焦;

若皮毛焦,津去皮节;

津液之枯,去皮节者,

爪枯毛折;若毛折者,

则毛先死。两笃丁死,

火胜金也。

手少阴脉,若为气绝,

则脉不通;脉若不通,

则血不流;若血不流,

发色不泽,故其面黑,

如漆柴者,乃血先死。

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脉,若气绝者,

脉不荣肌。谓唇舌者,

肌肉之本。若脉不荣,

则肌肉软;若肌肉软,

舌则萎缩,其人中满;

若人中满,则唇会反;

若唇反者,肉即先死。

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脉,若为气绝,

则骨会枯。谓少阴者,

冬之脉也。伏行不濡,

骨髓者也,故骨不濡,

肉不能着;骨肉不亲,

则肉软却;肉软却者,

齿长而垢,发则无泽;

发无泽者,骨会先死。

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脉,若是气绝,

则会筋绝。谓厥阴者,

乃肝脉也。所谓肝者,

筋之合也。聚于阴气,

脉络舌本。故脉弗荣,

其筋则急;引舌与卵,

故唇会青,舌卷卵缩,

则筋先死。庚笃辛死,

金胜木也。

五阴之气,若是俱绝,

则目系转,转则目运;

凡目运者,为志先死;

凡志先死,一日半死。

六阳气绝,阴阳相离。

阴阳离则,腠理发泄,

绝汗乃出,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

经脉十二,伏行分肉,

深而不见;其常见者,

足太阴脉,过于外踝,

无所隐故。诸脉之浮,

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故六经络,手之阳明,

手之少阳,二脉大络,

起五指间,上合肘中。

凡饮酒者,卫气行肤,

先充络脉,络脉先盛。

卫气已平,营气乃满,

经脉大盛。

脉卒然动,皆邪气居,

留于本末,不动则热,

若是不坚,则陷且空,

不与众同,是以知其,

何脉之动。

雷公曰:

何以知之,经脉络脉,

异也?

黄帝曰:

谓经脉者,常不可见,

其虚实也,以气口知。

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

子无以明,其然也。

黄帝曰:

诸络脉者,大节之间,

皆不能经,必行绝道,

而有出入,复合皮中,

其会外见。

刺络脉者,必刺其结,

上甚血者。虽无结者,

急刺取之,以泻其邪,

而出其血。留发为痹。

凡诊络脉,脉色为青,

则寒且痛;赤则有热。

胃中有寒,手鱼之络,

多见青矣;胃中有热,

鱼际络赤。

其暴黑者,留久痹也。

有赤有黑、或有青者,

寒热气也。其青短者,

则少气也。

凡刺寒热,皆多血络,

间日一取,血尽而止,

调其虚实。

其小而短,少气甚者,

泻之则闷,闷甚则仆,

若不得言,闷则急坐。

手太阴别,名曰列缺。

腕上分间,并太阴经,

直入掌中,散入鱼际。

其病则实,手锐掌热;

虚则欠,小便遗数。

取之此穴,去腕寸半。

别走阳明。

手少阴别,名曰通里。

腕一寸半,别而上行,

循入心中,系于舌本,

属于目系。实则支膈,

虚则不言。取之经穴,

掌后一寸,别走太阳。

手心主别,名曰内关。

去腕二寸,两筋之间,

循经以上,系心包络。

实则心痛,虚则头强。

取两筋间。

手太阳别,名曰支正。

上腕五寸,内注少阴;

其脉别者,上走于肘,

络于肩髃。实则节弛,

以及肘废;虚则生肬,

如指痂疥。取之所别。

手阳明别,名曰偏历。

去腕三寸,别入太阴;

其脉别者,上循于臂,

又乘肩髃,上曲于颊,

易令伤齿;其别脉者,

先入于耳,合于宗脉。

实则龋聋;虚则齿寒,

以及痹隔。取之所别。

手少阳别,名曰外关。

去腕二寸,外绕于臂,

注于胸中,合于心主。

实则肘挛,虚则不收。

取之所别。

足太阳别,名曰飞扬。

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实则鼽窒,头背皆痛;

虚则鼽衄。取之所别。

足少阳别,名曰光明,

去踝五寸,别走厥阴,

下络足跗。实则为厥,

虚则痿躄,坐不能起。

取之所别。

足阳明别,名曰丰隆。

去踝八寸。别走太阴;

其别脉者,循胫骨外,

上络头项,合诸经气,

下络喉嗌。其病气逆,

喉痹瘁瘖。实则狂巅,

虚则足病,不收胫枯。

取之所别。

足太阴别,名曰公孙。

去本节之,其后一寸,

别走阳明;其别脉者,

入络肠胃,厥气上逆,

病则霍乱,实则为病,

肠中切痛;虚则鼓胀。

取之所别。

足少阴别,名曰大钟。

踝后绕跟,别走太阳;

其别脉者,并经上走,

于心包下,外贯腰脊。

其病气逆,逆则烦闷,

实则闭癃,虚则腰痛。

取所别者。

足厥阴别,名曰蠡沟。

内踝五寸,别走少阳;

其别脉者,经胫上睪,

并结于茎。其病气逆,

睪肿卒疝。实则挺长,

虚则暴痒。取之所别。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

下于鸠尾,散于腹部。

实腹皮痛,虚则痒搔。

取之所别。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

挟膂上项,散于头上,

下当肩胛,别走太阳,

入于贯膂。实则脊强,

虚则头重,若高摇之,

挟脊有过。取之所别。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

渊腋三寸,布于胸胁。

实则身痛,虚则节病,

百节皆纵。此脉若是,

罢络之血,皆可取之,

脾大络脉。

凡十五络,虚实有别,

实则必见,虚则必下。

视之不见,求之上下。

人经不同,络脉所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