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第二十二“哲学家”交响曲》第一乐章 01 以慢乐章开头的交响曲 海顿《第二十二“哲学家”交响曲》(1764) 海顿被称为“交响曲之父”,在他之前,没有人想到过用一个高贵的慢板乐章,作为一部交响曲的开头。而这样大胆的创新,给了这个乐章以一种陌生的、意料之外的美妙感。 这种冒险的精神,在这部交响曲的其他三个乐章中,得到了延续。它是这样一部作品:你会感到交响曲的风格,扩大到一种公众集会的范围,表现了一个作曲家最深刻的思想。 ![]() ▲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 02 交响曲长度的突破 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1804) 客观地说,《英雄交响曲》是我们第一次见到完全成熟的贝多芬。他的前两部交响曲,充满了海顿的精神。但这部交响曲无论是速度、力量还是长度,都达到了一种新的规模,往前跳跃了大大的一步。 据说,这部作品最初是贝多芬为了向拿破仑致敬而作。但当拿破仑自立为王时,贝多芬感到非常愤怒,于是撕去了原本的献词。如今,交响曲的扉页上写着“纪念一位伟人”。 ![]() ▲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 03 将戏剧性注入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1893) 这是柴科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体现了他巨大的情感力量和富有戏剧性的描述。第一乐章感觉像一首幻想曲,几乎可以自成一部独立的作品。第二乐章是一首欢快的舞曲,有着相对比较轻快的情感温度。 交响曲的最后两个乐章,充分体现了柴科夫斯基总体规划的能力。第三乐章一开始时,像一首谐谑曲,但后来变得越来越疯狂,直到听上去像是一个狂暴的军队入侵。随后就是绝妙的终曲,慢板乐章。在此,柴科夫斯基特有的“忧郁”商标,逐渐变成了悲情的绝望释放。 ![]() ![]() ▲马勒《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04 最悲伤的终乐章 马勒《第九交响曲》(1909-1910) 马勒在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不长了。所以,第四乐章的这个二十五分钟的慢板,似乎就昭示了这样的命运。不过,除此之外,它还是马勒对他死去女儿的一首挽歌。 当年,在马勒创作声乐套曲《亡儿之歌》时,他的妻子阿尔玛就认为,这是对自己女儿的一种“预言”。没想到,几年后阿尔玛的预言成真。女儿的去世,让马勒陷入了深深的愧疚。所以在这部交响曲中,马勒引用了《亡儿之歌》中,一首讲述孩子升到天堂的歌曲旋律,作为对女儿的哀悼。 ![]() ![]()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第一乐章 05 反法西斯战曲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1941) 这首作品创作于 1941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品完成后,肖斯塔科维奇特意将它题献给自己的家乡——列宁格勒。但殊不知,次年在当地的首演,却充满了戏剧性。 当时,饿殍满城的列宁格勒,已经凑不齐一支完整的乐队,首次排练时只来了二十个人。无奈之下,只好向市民阶层临时招募。在经过一次十五分钟的排练后,《第七交响曲》终于顶着德军的隆隆炮声,在列宁格勒大剧场完成了首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