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古代最牛的谥号,让文官们梦寐以求,连王阳明都没得到

 京博国学 2020-09-19


有一副历史悠久的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很受百姓青睐。诗书归结为文,忠厚归结为正,故而“文正”成为家族繁衍承传的准则和目标。

《周书·谥法解》中说,“经天纬地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敏而好学曰文,刚柔相济曰文,德美才秀曰文……

“内外宾服曰正,清白守洁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中国古代,尤其是宋朝以来,无数读书出仕之人以谥号“文正”作为终生的目标,到清朝结束时,先后有26位官员去世后得到了这个谥号,就连王阳明都没得到,他的谥号是低了两级的“文成”。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最名副其实的四位“文正公”。

1、断齑画粥的文正公

二岁丧父,六岁就立下“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宏图大志,苦读诗书,考取功名,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代名相,范仲淹的一生最为励志。

范仲淹少年时代在一家寺院边干活边读书,因为家里太穷,他每天只煮一小锅稀粥,待冷凝后分成四块,早晚就着咸菜各吃两块。

他的一位同学家境不错,看到他生活如此清苦,很是感动,让家人送过去一桌饭菜。过了几天,这位同学过去找他的时候发现饭菜都没有动,全都坏了。他问范仲淹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是为了避免尝过这些饭菜之后再也不想吃粥了。

这就是“断齑画粥”的范文正公。比起他的小时候,现在的孩子简直就是生活在天堂。不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自私任性、飞扬跋扈,有的甚至以怨报德,忤逆父母,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学历史不是为了背年号,背事件,而是为了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鉴,明得失。

《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虽然生活在太平盛世,但仍需忆苦思甜,志存高远,方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韬光养晦的文正公

二十岁中进士,才华横溢,贤能过人,但他始终谦虚谨慎,自言“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

他就是七岁时就果断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当他发现无法说服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邋遢宰相”王安石,他便避其锋芒,急流勇退。他韬光养晦,心无旁骛,“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用了十九年的时间主持编撰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宋神宗认为此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此书被历代皇帝推崇,也成就了司马光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历史地位。

司马光十分推崇“文正”这个谥号,他去世后,就得到了这个名副其实的谥号。

当时反对和阻挠王安石变法的官员们,不是被贬官,就是被流放,而唯独司马光能够独善其身,既借皇帝的力完成了鸿篇巨制,又能在王安石被罢官后再次被重用,其为官处事之道的确值得借鉴。

3、神敏刚劲的文正公

清朝嘉庆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他的老师刘统勋对他的学习要求很严格。有一天嘉庆贪玩,不服管教,刘统勋生气地训斥了他一顿,并罚他在院子里跪着念书。

恰巧乾隆皇帝闲溜达经过这里,看到儿子跪在地上,压抑不住心头的怒火,一把拉起嘉庆,高声说道:“起来吧,咱读书为天子,不读书亦为天子!”

刘统勋看到乾隆溺爱不明、纵子废学、无视章法的行为,当场争辩道:“读书为尧舜天子,不读书为桀纣天子,英明之主,绝不忤师废学!”

乾隆听后冷静思忖,觉得刘统勋说的对,就对嘉庆说,快跪下,今后要严遵师命,用功学习。然后转身走出了院子。

顶撞了皇上,刘统勋也忐忑不安。好在乾隆毕竟是一代明君,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再三表彰提拔。刘统勋清正廉明,处理了很多军政大事,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太子太保,一度成为百官之首,乾隆称其“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

刘统勋去世后乾隆亲往吊唁,流涕谓群臣曰:“朕失一肱骨。”并赠挽联和《怀旧诗》。刘统勋最终得到了“文正”的谥号,而清朝几百年中得此谥号的官员只有八人。

刘统勋的儿子就是家喻户晓的宰相“刘罗锅”刘墉,父子俩对乾隆时期的国泰民安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历史上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魏征、刘统勋这样敢冒皇威、据理力争的大臣功不可没。

4、屡败屡战的文正公

有个少年在寒冷的冬夜背诵《岳阳楼记》,一直到半夜三更都没背过。一个潜伏在他家的“梁上君子”实在不耐烦了,干脆从藏身处跳了从来,说:“你怎么这么笨啊!”说罢从头至尾背诵了这篇文章,然后在少年敬佩的目光中扬长而去。

许多年后,这个锲而不舍的读书人终于考取了功名。然而他的耿直性格一度弄得人际关系很差,后来奉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又多次被打得惨败。

这位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官员最终打败了太平军,得到朝廷的一再提拔,成为赫赫有名的晚清重臣。

你一定猜到了,他就是著名的曾国藩曾文正公。他留下来的《曾国藩家书》,在读书、从政、做人、子女教育等许多方面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的教导,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被很多家庭奉为宝典。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很多时候,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方法都对,只是因为浅尝辄止,没有坚持下去,所以功亏一篑。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屡败屡战,那么,咸鱼翻身必将指日可待。

中国过去的封建官场,对于谥号极为重视。“谥者,别尊卑,彰有德也。”司马光认为,“文正者,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谥号文正,成为无数读书人一生的追求。

《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无论读书还是做人,都要多学习那些思想和言行流芳百世的人物。《弟子规》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即使你我皆是草根,谁又敢说不能完美逆袭?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郑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