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学者,直观沅水“老码头”

 兰博2000 2020-09-19

“武陵文化-文化走廊”

专家学者,直观沅水“老码头”

文/图 记者 陈甘乐

专家学者,直观沅水“老码头”

周大鸣教授(中)在渡船上留影

9月3日至8日,怀化学院组织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和怀化学院民族学研究、科技与地方服务、民族与民间文化研究的近20名专家、学者,形成“沅水流域码头文化调查行”考察团,并驱车行程1200余公里,先后对洪江市的托口、安江,洪江区的古商城,中方县的铜湾,辰溪县的黄溪口,泸溪县的浦市,沅陵县的辰龙关,桃源县的陬市,常德市的常德等20余个沅水流域遗存的“老码头”逐个进行考察,从感官上形成身临其境之感,希望对沅水形成一种区域性的文化观念。

亲密接触“老码头”文化意念

专家学者,直观沅水“老码头”

专家在“黔中郡”演绎考古“淘宝”

朦朦秋雨飘,偏上水驿道。9月3日上午,以怀化学院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姜又春为首的专家学者与先前到达怀化市的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大鸣为首的专家学者正式组成“沅水流域码头文化调查行”考察团,从毗邻贵州的沅水源头——托口顺水而下,按照计划中的行程安排,风雨兼程考察了托口码头、沿河镇码头、江市码头、安江码头、铜湾码头、黄溪口码头、仙人湾码头、辰阳镇码头、浦市码头、辰龙关码头、桃源县城码头、陬市码头和常德码头。考察沅氺码头行程中,专家学者还不失时机地考察了黔阳古城、洪江古商城、高庙文化遗址、安江农校、松溪口文化遗址、上坪镇861兵工厂、辛女庵、龙兴讲寺、辰阳驿、窑头村黔中郡故城、司马错兵城、常德老街,对沅水流域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现代风尚一一记录在案。有的专家学者,还利用自媒体、朋友圈平台,个性化、全景式展示所见所闻码头文化内涵的短视频。

专家学者,直观沅水“老码头”

黔中郡雕像

在9月4日考察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高庙遗址”、9月7日考察沅陵县沅陵镇窑头村“黔中郡故城”现场,专家学者们相互演绎了考古发现和挖掘的方式、方法,对拥有7800年历史、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战国时期楚国初置的郡、秦朝将原楚国巫郡和黔中郡合并为新的“黔中郡”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对沅水流域曾经繁华、辉煌过的交通码头、商业码头、赶集码头、民俗码头……形成特定地区的文化现象,产生独特的文化景观,绽放出不一样的文化元素肯定有嘉。

从深度广度上理解沅水文化

专家学者,直观沅水“老码头”

专家们在桃源客船上进行学术交流

为什么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沅水流域码头文化考察”?姜又春教授接受釆访时说:沅水流域是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之一,也是湖南省最长的河流,流域总面积达到89000多平方公里。沅水流域地理位置极为特殊,自古以来是连接中央王朝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过渡带,也是古代西南茶马古道的必经之道,通过沅水,将中华文明与东南亚文明串联成东亚文明圈,因此,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无论如何高度评价沅水文化的意义都是不为过的。沅水文化是湖湘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这条流动的文化区域中,高庙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了7000多年前这一带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遗存”,及至秦汉以降,中央王朝即开始了对沅水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直至明清,沅水流域文化呈现出历史叠层清晰、多元文化共存、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面相。

姜又春教授告诉记者,之所以组织此次学术考察,并将目标聚焦沅水的主要码头,是考虑到从明清,特别是近代以来,这条水域成为贵州境内“苗木”贸易最主要的通道,并带动了怀化境内的木材、桐油、药材等重要地方特产走向中国内陆市场,甚至融入了全球化市场体系,譬如,清末民初洪江的桐油通过沅水进入汉口,从汉口入上海,流向西方市场。这些主要码头,即是现在主要集镇或当地的市场中心,必然保留了沅水流域大量的文化遗迹。通过主要码头的考察,一方面想将自己置身于沅水文化的历史“情境”之中,从感官上形成身临其境之感,以便在后面的研究中可以直观地阅读和处理文献资料;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研究学者,就是希望对沅水形成一种区域性文化观念,便于将研究的视野置于历史的纵向和地理的横向,即“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纵横坐标之中,可以从深度和广度上理解沅水文化。这也是当下对区域文化研究的一种趋势。

领略民族文化走向变迁历程

姜又春教授坦言,为期一周的“沅水流域码头文化考察”活动,虽然时间匆忙,但专家学者对沅水文化的认识也是深刻的。首先,从空间上感知了沅水主要码头的分布,历史在更替,文化在变迁,很多码头早已经是面目全非,但也有很多码头保存完整的文化遗迹仍然在向我们“讲述”着这些码头昔日的繁华与从容,使我们从自然与文化的两个层面感知到了沅水文化史的厚重。其次,也找寻到了沅水文化一些重要特质,明确了我们进一步开展沅水文化研究的切入点,譬如,沅水流域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和统一的“付波将军”崇拜,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的国家权力实现“在地化”的文化过程;譬如多元文化交流、交往与交融,让我们看到不同文化、不同族群在这片广阔流域上从碰撞、摩擦、冲突走向和谐统一的区域共同体的历史过程;再譬如,很多码头至今依然兴旺的市场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传统古城古镇厚重的商业文明、城市习俗和文化精神,也看到了沿江随处可见的传统古村落,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开展研究的重要线索。

姜又春教授认为,通过考察,专家学者对沅水文化的认识更加直观了,整个流域内居住着苗族、瑶族、土家族、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从上游走到下游,领略到了由少数民族文化走向汉文化的变迁历程,粗线条地认识到了沅水文化的复合性和多重性,看到了五溪文化、巫傩文化、盘瓠文化等土著文化与湘楚文化、巴蜀文化、云贵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及中原文化在此汇集、碰撞并融合的文化面貌。

沅水流域学术考察从未间断

专家学者,直观沅水“老码头”

沅水流域陬市码头全景

9月9日,“沅水流域码头文化调查行”考察活动全部结束,并在常德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学者于当天早上和下午相继乘航班、高铁离开常德和怀化。

据了解,怀化学院此前开展过类似的考察活动。实际上,怀化学院的研究群体多年来一直围绕沅水流域在开展研究,对沅水流域的学术考察近五年来从未间断。按姜又春教授的说法,过去的考察大多为“多点式”民族志调查,每一次调查均为沅水文化的某一个片段。他们已经从民间工艺、民间绘画、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体育、休闲生活、传统民俗、族群关系、传统村落、语言学和文献学等多种不同的角度,对沅水文化进行了“点状式”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先后取得了6项国家社科基金、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数百项省级、厅级项目,出版专著数十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数百篇。

可以说,此次调查,实际上是怀化学院一种“研究整合”的尝试,试图从整体上找寻沅水文化研究的切入点。有理由相信,怀化学院“沅水流域码头文化调查行”考察活动永远在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