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原因是找出来的,并存“果因思维”

 王明鹏 2020-09-19


人是归因动物,凡事发生了归因才会安心。

当然,归因目的之一,还是为了今后更好应对再次发生的类似事情。

社会心理学教材认为:“归因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

归因不是什么

首先这个原因不是导致现在结果的唯一根源,不能单一归因。

归因只是出现结果,发生问题后,我们主动找到的无数个原因中的一个原因。

建筑工地安全教育培训,常用鱼骨法,寻找各种可能原因,比如“人环法”的人为、环境、方法等。

再比如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起码区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外因又会分作诱因、素因、维持因三种,比如孩子逃学,被老师批评是诱因,家庭缺爱会是素因,维持因则是这样做带给自己好处多多,暂时自由放松,对抗的自豪感等。

记住,归因得到的原因只是无数原因中的一个,不是唯一,也未必真实,更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

其次,归因不是因果关系的反映。

我们习惯遇事找原因,有句话说“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既然找出来的原因,那么就不是因果关系,这个非常不同于物理规律。

比如空调打开没有冷风,查询压缩机坏了,修好就可以。但是心理问题出现了,原因非常复杂,起码是个体心理特性易感性、环境支持不够、身体系统不够好等等,但是好处是可通过自己接受的某个方面进入疗愈。

只不过,不能给归因戴上因果关系的思维定势。

归因是什么

与上面对应的,就是归因的要点。

首先归因是找出来的原因。

这只是解释问题的一个原因,人人可能不同,才会三观不合看不惯。

这个原因是基于当下现状找的原因,带着主观性,是赋予特殊意义!

举例,某个小时候个性强的人,长大不务正业进了监狱会归因小时候不好;反之,成人后成功了,则会说小时候个性强特别能成大事。

这就是那句人性经典:胜者为王败者寇!

其次归因推理出思维是“果因思维”。

既然“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找出来的原因就不是先因后果的逻辑,而是先果后因的逻辑!

也即是先有结果,再有原因,这个看似荒唐,却是心理上的正常现象,因为心理就是不讲理!

由此推理,不是今天决定明天,而是明天决定今天。是今天决定昨天,而不是昨天决定今天。

例子,朋友说孩子最初选择学业坚持己见,现在遇到困惑,觉得父母当初建议有道理,有些后悔,那就是今天决定了昨天。如果今天非常顺利,自然会认为昨天选择正确,还是“以结果论英雄”。

临床价值例子。

孩子学习好,或者学习不好,不是今天决定的,而是要看明天如何,要有时间观念,要帮助。

婚姻不顺利者,离婚与否自己选择,但是可以提醒思考:离婚对不对,不是当下的情绪冲动选择,而在于未来自己能否过得比今天更好,好就对,不好就是错,试着判断。

归因要点

1、内因和外因:个人特征和外部条件。内归因、外归因即情境归因,综合归因。

2、罗特的控制点理论,一种归因倾向理论,即如何解释事情控制源,内控者扼住命运咽喉,外控者命运决定人生。

3、影响归因因素:社会视角的角色问题,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