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励世代华沙人的精神领袖——美人鱼

 波兰天际游东欧 2020-09-19

华沙,英语作Warsaw, 波兰语作Warszawa,是波兰的首都,也是波兰最大的城市。作为欧洲著名的首都之一,不在于其历史文化或建筑规模,而是因为她具有不可毁灭的生命力。她是一只从战火灰烬中一次又一次飞起的凤凰。

 

1655-1656年瑞典和普鲁士占领期间,华沙遭到了严重破坏。1794年,俄罗斯军队屠杀了维斯瓦河(Vistula)右岸普拉加(Praga)郊区的居民,华沙再次遭劫。1944年,希特勒命令将城市夷平,赶出全部居民,有计划地将建筑物用火和炸药化为瓦砾。然而,1945年,华沙的人民回来了。华沙劫后余生,重新担当起首都,许多历史性的街道、房屋和教堂逐步按原状恢复。华沙的市徽是一位手持剑和盾的美人鱼,代表传说中把一位王子带到这里建城的神灵。这个标志在华沙城内处处可见。

而在华沙城内也矗立着几座人身鱼尾的青铜雕塑,这也是英雄城华沙的象征——华沙美人鱼。

人鱼的上身半裸,五官端正,肌体丰满,是个美丽、温柔的姑娘。而她双腿外侧披着的鱼鳞、用力上翘的鱼尾,都显示出其内在蕴含的力量。那鱼鳞好似战士的铠甲,鱼翅好似锋利的宝剑,美人鱼俨然是一位披挂上阵的战士。

整座雕像都给人以前进的感觉,好像航船已沿着明确的航向破浪前进,使人产生必胜的信念,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

世界上有不少地方也有美人鱼雕像,美人鱼都是双腿连在一起,形成一个鱼尾。但华沙美人鱼却有着分明的两条腿,腿的边沿雕成鱼的鳞翅,在腿的终端才合成鱼尾。好比丹麦的小美人鱼一样,每个清晨和傍晚,美人鱼都会从海底游到海面,然后坐在一块露出水面的岩石上,眼光眺望着岸边,期望能够看到她所深爱的王子的身影。而华沙的美人鱼却是城市的守护者,正义的化身。

以安徒生童话为蓝本的丹麦小美人鱼

华沙的第一个美人鱼铜像建于1855年,位于华沙老城广场中心。名为Pomnik Syrenki,因为创作它的雕塑家名为Konstanty Hegel,所以又被称作Hegel的美人鱼雕像。而最初流传的美人鱼传说中,讲述了当时有一个名叫华尔的男青年和一个名叫沙娃的女青年结伴,顺流乘舟来到现在的波兰首都华沙开拓家园,当时维斯瓦河中的美人鱼是他们的见证人和庇护者。后来这里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把他俩人的名字合称“华沙”作为该城的名称,而美人鱼也成为了华沙的保护神与象征。

出租车上的美人鱼市徽

位于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雕像则为后来建造的。这座美人鱼铜像高约2.5 米,比第一个铜像大很多,姿态也更加优美,是波兰著名女雕塑家卢德维卡·尼茨霍娃于1936年的作品。

卢德维卡·尼茨霍娃所创作得美人鱼雕像用了约1年的时间,于1937年完成,1938年竖立在维斯瓦河畔。她在筹划创作的1936年,希特勒德国侵略波兰的意图已昭然若揭,战争风云密布欧洲。 她心中充满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决心塑造一个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因此,她创作的这个美人鱼塑像的脸庞不仅俊美,而且威严。

雕像的模特是作者的一位好朋友,女诗人克雷斯蒂娜·克拉赫尔斯卡(Krystyna Krahelska),年轻貌美的她当时仅有24 岁。她在战前和战争年代写了很多动人的诗和歌曲。1944年8月1日,华沙人民举行了反击希特勒侵略者的全民大起义,她创作的《嘿,伙计,上刺刀》一诗也被谱曲成为1944年华沙起义的战歌,克拉赫尔斯卡英勇地投入了战斗,并为国捐躯,遂与传说中的美人鱼合为一体,成为城市真正的守护神。

华沙起义博物馆内的人鱼雕像

在希特勒德国侵占波兰期间,美人鱼铜像悄然失踪,直到波兰解放后才重新出现。原来,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前,人们把这座铜像拆卸掩埋,精心保护起来。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们把她重新竖立在维斯瓦河畔。

以美人鱼为背景的邮票

美人鱼在华沙人民的心中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以美人鱼为背景的各类图标,符号等也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默默激励鼓舞着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