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科隆大教堂】

 波兰天际游东欧 2020-09-19

到科隆旅游如果不看一看科隆大教堂,那就等于白去了科隆。当然了,雄伟威严的科隆大教堂也不会给人忽视它的机会,它就坐落在科隆市中心——科隆火车站的旁边。在火车上快到科隆站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看见大教堂的双塔巍巍耸立。这座在基督教界最为重要的大教堂是于 1248 年才动工兴建的,从诞生之日起便堪称哥特式建筑的杰作,历经600多年的敲敲打打叮叮当当。科隆大教堂终于于1880 年落成,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建筑。

科隆大教堂全称是圣彼得和圣玛丽亚高等主教坐堂,最高处达到157.38米高。在建筑史上,科隆大教堂既不是最古老也不是最大最高的哥特式教堂。但它被称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在这里的意思是"野蛮的,野蛮人的",被中世纪时一些提倡和推崇古罗马文化的人,用来表示对当时这种新兴建筑风格的否定和蔑视。时光推移,几百年前受到鄙夷的样式和风格,如今与巴洛克和洛可可式一起,成为欧洲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建筑风格。高尖塔、花窗玻璃、肋状拱顶都是哥特式风格的建筑特色。

116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将原存放于米兰主教教堂的“三王圣龛”(存放东方三博士的遗骨)赠给科隆大主教Rainald von Dassel。由此,各地来科隆朝圣的信徒骤增,原先的老教堂难以承受。1225年开始,建造新教堂的计划提上日程。1248年8月15日,新教堂在科隆大主教Konrad von Hochstaden的主持下开土动工。建筑为哥特式,由建筑师Gerhard von Rile以法国亚眠的主教座堂为蓝本设计。之后建造工程时断时续,1560年因为资金原因完全停工。于是,未完工的主教座堂统治了科隆的城市轮廓线300多年。

1855在建设中的科隆大教堂

1900年落成后的科隆教堂

1880年,科隆大教堂总算完工了,然而随着世界动荡的局势,战争也接踵而来。在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科隆大教堂被十四颗重型空投炸弹所击中,自此,它就处于不断地修缮之中。如今科隆大教堂特色,是不同时间出现在教堂不同部分的脚手架,似乎教堂一直在维修之中。的确,科隆大教堂被称为"永远的建筑工地"。

战争过后,只遗科隆大教堂孤零零立于一片废墟中

然而即使是这样,每年依然有约1亿的参观者,涌入这座莱茵河边的大教堂之城。其中约650万几乎是专程为了参观大教堂而来。既然来了科隆不能不看大教堂,看了大教堂,就不妨登一登世界第三高,德国第二高的教堂塔楼。其实,教堂的两座塔高度并不一样,分别是157.38和157.31米高。游人能够攀登的最高位置离地面100米。想要到教堂最上面去,没有电梯,要一步一步登509级螺旋而上的台阶才行。以前,教堂登塔的入口在教堂的里面,现在则是在教堂外面设了一个独立的地下入口。

穿过隧道进入登塔的大门,登塔楼入口处的提示板写着,一上一下需要大约30分钟。不知这算不算德国人严谨到刻板的体现之一,因为每个人身体状况,当天的天气情况,同时攀登教堂的人数,在上面停留的长短等等都是因人而异的。走进封闭的空间,抬脚就是一圈一圈看似无止境的狭窄石阶,随着步履重复的出现在眼前,似乎永远也走不完。然而强忍着头晕总算走上了塔的中间,透过铁丝网看到的美景犹如一剂强心针,迫不及待的想急切冲上顶。

好景果然在登高处,从上眺望,莱茵河、科隆老城和那些认得出认不出的科隆景观都一览无余。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美中不足的是,为了保障游人的安全,游人所处的观赏平台被细密的铁丝网围着,安全之余,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但还是瑕不掩瑜的。不过这铁丝着实有点不衬托镜头,那就只有将美景拼命的塞进记忆里吧!

在塔顶参观完毕,复又走下来,去游览教堂大厅。在这里有104个座位,具中世纪晚期风格的唱诗台是德国最大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各有一个预留给教皇和皇帝的座位。祭坛里镀金的三王圣龛装饰精美,由于内部存放了被认为是属于东方三博士的遗骨,这个祭坛因而被认为是西方最重要的祭坛。教堂内的彩绘玻璃也远近闻名。

所有的主题都离不开神圣的宗教,色调暗淡的挂毯图画讲述宗教故事,色彩绚丽的玻璃花窗塑造宗教形象,更不要提墙上风格各异的宗教画以及教堂内外随处可见的宗教人物雕塑,甚至教堂里的部分地面都镶嵌着奇妙的宗教符号和彩色马赛克构成的宗教画。

大教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样不容错过,例如夏日时分每个周二举行的管风琴音乐会,或者从九月至次年六月每月一次在三王圣龛前进行的合唱团演出。 被称为“第五季”的科隆狂欢节 (Kölner Karneval) 绝无一丝宗教含义,但它和科隆大教堂一样,同为科隆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