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马球图》

 百了无恨 2020-09-19

  

马球是中国古代盛行的一种体育运动,延续相习至明代渐于失传。1971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唐章怀太子墓,出土50多组壁画,其中一幅“马球图”,是目前发现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马球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唐代马球运动的雄姿风采。全图布局严谨,重点突出,气韵生动,画工以洒脱自如的画笔,通过线条色彩,把人物活动的姿势和马奔驰的体态,描摹得栩栩如生。画面上骏马矫肥健壮,腾跃追逐,骑者神情勇猛,奋力拼争;观者伫足静立,凝神聚目,使球场上紧张激烈的气氛溢于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图中点缀以山峦、古树,更使这热烈运动的场面显得宏大旷阔,进一步托出人物活动的真实感。这种置于静之中,把静与动和谐地糅合在一起的表现手法,反映出唐代画工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

  

   《马球图》为唐朝的文物,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章怀太子李贤墓。图绘于墓道西壁。有20余骑马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壁画突出五个持偃月球杖的骑者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纵马迎击。后10余骑人马,行者骑枣红马,或山间奔行,或驰骋腾空。止者着绿色长袍,红翻领,伫目凝神,无球杖。背景衬起伏山峦,五颗孤零零的古树点缀在空旷的画面上,与墓道东壁的“出行图”中的古树遥相对应。此图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在墓道西壁白虎之后,是长约9米的马球图,因画面巨大,揭取时将其分割成了5块。图中二十多名骑马者有手持鞠杖激烈击球者,有驭马快骑奔向赛场者,亦有数十名骑手尾随其后,等候上场,最后绘有五棵古树点缀旷野。图中未见球门,而是处于以青山古树为背景的山间旷地,由此分析不是正规的比赛,可能是出行途中或打猎之余闲暇之际几人随意组合的练习 。
       唐《马球图》中以前面五位骑手击球的场面最为精彩,场面上人物虽然不多,但竞争相当激烈,骑手穿两种不同颜色的服饰,有双手握杆作反身击球的,有扬起球杆准备击球的,有手握缰绳直奔马球的,有驰骋腾空的,亦有注目等候的。可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种将动与静如此和谐的搭配在一起,充分显示出唐朝画工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整个布局安排的紧张而有序,真正达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全图有起有伏、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非常成功的呈现出一种和谐的韵律之美。图中无论是人、马的细部描绘,还是山石古树的粗狂勾勒,都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打马球兴起于唐代初期,唐代文献称作击球。关于马球传播的线路,有传自西域、波斯、西藏等几种观点。一般认为马球源自波斯,后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当时在皇帝的倡导下,马球运动很快得以盛行,历经宋、金、元、明,在明末清初逐渐退出中国的竞技舞台。

  

马球运动在唐代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它是一项高雅、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娱乐活动外,还因为它是一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运动。唐阎宽在《温汤御球赋》中说:马球“善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在太平盛世的年代,皇帝提倡这项运动应该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参赛者在马球场上相互配合、驰骋拼搏,无疑是体力、技能与智谋的综合竞争。
       随着马球运动的日益盛行,马球场的建设也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使之逐步得到发展与完善。唐朝前期,以梨园球场最为闻名,后期则以含光殿球场著称,1956年西安北郊唐大明宫遗址就出土刻有“含元殿及球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已未年”的石碑。据李肇《国史补》、《资治通鉴》记载,在唐代后期甚至还出现了别具一格的“灯光球场”和“草地球场”。
       唐代盛极一时的马球运动也为诗人和艺术家提供了生动的创作题材,有关吟咏马球运动的诗词比比皆是,另外在陶俑、铜镜、画像砖等文物中均有表现马球运动的。最近在陕西省富平县唐高祖献陵陪葬墓之一的李邕墓内又发现一马球图壁画。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马球图以其场面之宏伟,构图之绝妙被定为国宝级壁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