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管窥《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
2020-09-19 | 阅:  转:  |  分享 
  
管窥《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②
?故能成其私③。注释:①以:因为。自生,自我繁衍。②邪:同“耶”,疑问语气词。③私:在这里指自己的利益。译文:天地长久存在。天地之
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是自我繁衍,所以才长久存在。因此,把握了道的人(处事)总是把自己放在后面考虑,反而在别人前面了(得到了别人尊
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己。不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大私。这一章分为三层。第一层:“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
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长地久,是说天地长久存在,但并不是永恒存在。这是天地与“道”的区别。“道”永恒,不生不灭,而天地则
不永恒,天地有生灭。天长地久的原因是:“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是自我繁衍,即天地不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天地育养万物,天地为万物的孕
育和生长创造条件。自然中万物自生,鱼生鱼,树生树;鱼为了生之鱼,树为了生之树,因而不长久。因为天地不自生,所以天地长久。这一层,老
子告诉人们天地与“道”是有区别的,天地只是长久,并不永恒。并且告诉人们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不自我繁衍;天地不是为了自生而生,而是
为了万物而生。第二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把握了道的人,像天地孕育万物那样,为他而不为己,处事时总是把自己的利
益放在后面,反而得到了别人的尊重;遇到危险时总是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己。这里也启示那些统治者,如果真正做到把自己的利益放到
后面,首先考虑天下百姓的利益,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甚至名垂千古。这一层,老子告诉人们,许多事情要反着去想,反着去做。要想得到别人的
尊重和爱戴,处事时就要首先考虑别人的利益,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遇到危难,要想保全自己,首先要考虑保护别人,
而把自己置之度外。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思想,正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渊源。治理国家,把最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摆在最前面,自然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第三层:“非以其无私
邪?故能成其私。”这一层,老子告诉人们之所以“天长地久”,之所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因为“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
私。”正是因为无私,成就了他自身的大私。这里,老子启示人们,要想成就自我,就要做到无私,像天地那样,为万物的生长创造各种条件,不能
只为自己,而是为他人,为社会着想,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这才是唯一成就自我的途径。这一章,老子用“天长地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
其身而身存”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及其原因,告诉人们想成就自我,就应当像圣人那样不仅仅是为自己着想,为自己做事,为自生的子女着想,替自己
的子女做事;而应当更多地是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做事,为社会着想,为社会做事。这是成就大私——自我的正确途径。国斌感言:?“天长地久”
是自然现象,“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社会现象,不论是“天长地久”,还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现象,原因只有一个,
无私。无私成就了大私。人们在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是先其身,内其身。绝大多数人处事时总是最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在遇到危难时,总是最先想到
自己的安危。人们把这样做称为人的本性。可是这种本性真的是人的价值取向吗?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相互协作的关系,人正是在相互协作中得以生
存和发展。尤其在现代化的今天,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人的成长进步、人的健康的维护、人的安全的保障,哪一样离开协作?实际上,如果每一个
人都只想自己,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就更不要谈发展了。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今天,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
思想更具现实意义。正是那些“后其身,外其身”的逆行者,他们的勇为和担当,在阻止着疫情的蔓延,在保障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此同时,他们
也得到了大多人的崇敬和爱戴,他们在拯救他人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危难来临时如此,人们平常处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谁愿意和一个在利益面
前斤斤计较的人处事?有谁愿意和一个没有责任心,没有担当的人合作?有谁愿意和一个挑三拣四,多做一点就抱怨的人共事?如果人人都能够“后
其身,外其身”,那将是怎样一种蓬勃进取的力量!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想象而已,现实中不可能实现。多数人能够如此,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则是飞速的。
献花(0)
+1
(本文系Yourenla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