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原文: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jī)于道③。居善地④,心善渊⑤,与善仁,言善信,正 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⑦。注释:①上善:上,高标准的,上乘的;善,人人称道的美好品性。若:像。②处:停留、居住之 意。恶,(wù)讨厌、憎恨。③几(ji:一声):作“接近”解。④地:地方、处所的意思。⑤渊:深的意思。⑥正:通政。⑦尤:怨恨,怨咎 。译文: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水善于使万物得到它的好处而不与万物争好处,身处在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品性接近于道。水在行为上, 善于避高趋下,不逆流,总是找一身处不争的地方;安身后,水在心境上,善于选择空旷静谧,湛而深的地方聚集,形成深潭,使自己心境清虚宁静 ;水在修为上,善于减损自己利于万物而不求回报;水在诚信上,善于处圆则圆处方则方,阻塞就停止,决开就奔流,诚实而不欺骗;水在治事上, 善于洗涤污秽,善于平准高下,能够治理各种事物;水在做事上,善于根据自身特点,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自如应对;水在时势上,善于惜时而 不舍昼夜,善于待时而盈科后进,善于顺时应势而随时而行。(水)什么都不争,所以(水)没有过失,也不会招来怨咎。这一章共四句话,可以分 两层理解。第一层:“上善若水。”老子首先提出了德行的最高境界——“上善”,什么是上善?老子说:“若水”。老子认为水的品性就像上善。 这里老子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上善若水。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语句中蕴含着由衷的赞叹。第二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jī)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层老子回答了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第一句,总说原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几于道”,善于让万物得到它的润泽,却不与万物相争;人往高处 走,不愿意处低处,处低是人们鄙视的,而水趋下处低,身处人们厌恶的地方。第二句,从不同侧面描述水的品性:“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 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善地,善于趋下,居下;善于谦卑,不争。心善渊,善于清虚,宁静;善于亲和,包容。与善仁,善于和善、 仁爱、奉献。言善信,善于真诚、守信、无欺。正善治,善于持正,自正;善于去污,自清。事善能,善于自知、灵动、扬长。动善时,善于惜时、 待时、随时。这些也都应当成为人们追求的最高道德行为。第三句,“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句指出,水由于什么也不争,所以,没有任何过失 ,也不会招来任何埋怨、指责。如果说,上面两句话是从行为上描写水上善的品性,那么这一句则指出水在行为结果上的益处。善,到底指什么?善 ,就是人世间最高明的处事原则和方法。国斌感言:?水,趋下,居下;谦卑,不争。人往高处走,是趋上;人愿意居高位,是居上;人在人前,自 见,自矜;人在利上,争先恐后。水,趋下欢快,居下宁静,跌落神采飞扬,失去不声不响。人,趋下忧愁,居下不安,跌落黯然神伤,失去痛苦不 堪。人与水的行为截然相反。水,清虚,宁静;亲和,包容。初出而纯,流动而清,与物亲和,包容万物。水和善、仁爱、奉献。水真诚、守信、无 欺。水持正,自正;去污,自清。水自知、灵动、扬长。水惜时、待时、随时。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jī)于 道③。居善地④,心善渊⑤,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