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管窥《道德经》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2020-09-19 | 阅:  转:  |  分享 
  
管窥《道德经》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原文: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④,故混
而为一⑤。其上不皦(jiǎo⑥,其下不昧(mèi)⑦,绳(mǐn)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注释:①夷:平坦,这里指见不到的,非见所及的。②希
:寂静无声,这里指听不到的,非听所及的。③微:无形,这里指摸触不到的,非感官所知的。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
法把握的。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④致诘:诘,音(jié),问;致,极,尽。致诘,意为穷尽追问。⑤一:这里指“道”。⑥
皦:音(jiǎo)。明,明亮,光明之意。⑦昧:昏暗。⑧绳绳(mǐn):形容接连不断,纷芸不绝。⑨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⑩
惚恍:未分之貌,混沌不分;若有若无,隐约不清。?有:万事万物。?始:天地之始,。?道纪:“道”的纲纪。译文:看它看不见,把
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不可穷尽追问,因为三者原本就混合为一体。它的上面不明亮
,它的下面也不昏暗,延绵不绝却又不能称名,又回归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叫做“惚恍”。迎着它
,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万事万物;能通晓天地的初始,这就叫做“道”的纲纪
。简析:老子在这一章,首先对“道”有进行了一番描述:看不见样子,听不到声音,摸不到实体,“混而为一”;上不明亮,下不昏暗,又绵延不
绝,若有若无,虚无缥缈。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法用感官去体验,只能用心灵去感知。接着指出把握“道”,便
可“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把握了“道”的规律和特征(老子在前面几章对“道”的一面“有”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一系列描述),就能够用道的
规律和特征认识现实中的万事万物,从而驾驭万事万物;不仅如此,还可以通晓从万事万物到天地之始——“无”的状态。实际上,这一章前面是对
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有”中“无”的状态——天地之始的描述(老子在第一章提出了“无”和“有”的概念,前面几章都是对“
有”进行了描述,这一章才描述“无”的状态。)。后面是说把握了“道”,不仅可以认识和驾驭现实中的万事万物,还可以通晓从万事万物到天地
最初始的状态。《老子指略》(多数人认为王弼所写)关于道的注解:原文: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指道)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主)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楼宇烈:不温不凉,不宫不商,意为道不是某一种具体事物,没有任何具体之属性,因此
也没有任何局限性。);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希声
,为味也则无呈(楼宇烈注:“呈”通“程”,说文:“品也。”“无呈”,无可品尝。以下括弧内均为楼注)。故能为品物(“品物”即万物)之
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译文】:自然万物得以产生的根由和社会事功得以成就的根据,必定产生并经由没有象状也没有称号的东西。而
这无形无名的东西,就是所有事物的宗主。它既不温也不凉,既不是宫音也不是商调。用耳朵听它是听不到的,用眼睛看它是看不见的,用身体感知
它是感知不到的,用舌头品尝它是品尝不出它的味道的。因此,它作为所谓的东西是混沌不分的,作为所谓的象状是没有任何形象的,作为所谓的声
音是微细而听不到的,作为所谓的味道是不能呈现的。正因如此,它才能作为万事万物的宗主,才能统摄天地,而没有事物不经由它啊!原文:若
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然则四象(“四象”,孔颖达《周易
系辞疏:“四象者,谓金木水火”)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为,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
则大音至矣。译文:如果某事物是温的就不能称它是凉的,如果某声音是宫音就不能说它是商调。事物若有它的象状就必定有它的界限,声音若发出
来就必定有它的所属。因此,任何有象状的事物,就不是无形无象的“大象”了;任何已发出了的声音,就不是微细的“大音”了。然而,具体“四
象”如果没有象状,那么“大象”就不能得以畅达;具体的五音如果没有发出声来,那么“大音”就不能得以闻听。具体的“四象”有了象状,则事
物就没有了主宰,然而“大象”却得以畅达了;具体的五音发出音了,则心灵就没有了适从,然而“大音”却得以闻听。原文:故执大象则天下往,
用大音则风俗移也。无形畅,天下虽往,往而不能释(“释”:明白)也;希声至,风俗虽移,移而不能辩(“辩”:明白)也。是故天生五物
(“五物”:金木水火土),无物为用;圣行五教(五伦),不言为化。是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五物之母,不炎不寒,不柔
不刚;五教之母,不皦不昧,不恩不伤。虽古今不同,时移俗易,此不变也,所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者也。天不以此,则物不生;治不以此,
则功不成。故古今通,终始同,执古可以御今,证今可以知古始,此所谓“常(道纪)”者也。无皦昧之状,温凉之象,故“知常曰明”也。物生功
成,莫不由乎此,故“以阅众甫(众甫,物之始也,以无名阅万物始也)”也。译文:因而守执“大象”,天下百姓就会归往;利用“大音”,风情
民俗就会变换了。无形无象的“大象”畅达了(也就是具体的“四象”彰显了),天下万民虽然归附了,但即使归附了,也不能理解它的所以然。微
细的“大音”听到了(也就是五音发出了),风俗虽然变换了,但即使变换了,也不能通辨它的根由。因此,上天制作了五种基本东西来造成万事万
物,并以无为而行事;圣人布施五教,并以无言为教化。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呀!(可以名之谓道的道,就不是
永恒不变的大道了,可以称谓的名称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称了。)这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东西的母体,是既不炎热也不寒冷的,是既不阳刚也不阴柔
的;而以不言为教化的五教的母体,是既不明亮也不暗昧的,是既不施恩也不伤害的。虽然古今有所不同,随时间转移而风俗虽有所变换,然而万事
万物的根由是恒常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啊!(从古到今,它的名称就没有消失。)天如果不凭依它,万物就不能得以产生
;治理国家如果不依靠它,事功就不能得以成就。所以,古今是相通的,终始是相同的;执守古始就可以统御今有,证实今有就可以知道古始了;这就是所谓的“常”啊!所谓的道是没有明亮与黑暗、温暖与清凉的象状,所以说“知常曰明”(知道了事物的恒常不变的本真状态)。万物得以生成,事功得以完成,没有不依靠它的,所以说“以阅众甫”(用无名无形的道来阅历万物的初始)。
献花(0)
+1
(本文系Yourenlai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