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寥斋 2020-09-19

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实就是在讲“物极必反”的具体演进过程,“反者道之动”,说的是“物极必反”发展过程中的总体趋势,“弱者道之用”,说的是“物极必反”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具体方法,什么方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物极”之后怎么“必反”呢?“损有余而补不足”,要么“损有余”,要么“补不足”,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按照世间万物皆遵循螺旋式上升模型前进发展的路径来看,“补不足”的概率性会更大一些,因此老子才说“弱者道之用”,世间万物都是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支配下不断地自我矫正、自我否定,并一步一步螺旋上升,前进发展的,“物极”是“必反”,但并不是按原路返回,而是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路径进行了“迭代精进。

螺旋式上升乃万物发展之正道

因此我对于王东岳先生所谓的“递弱代偿”观念向来是持反对意见的。说什么:万物演化的方向都是,越来越弱,“生存度”越来越低。但是作为补偿,万物的属性越来越丰富,花样越来越繁多。人类文明也同样在这个规律之中。貌似越来越强,但是个体依赖性越来越大,总体生存度越来越低。其实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问题,典型的方向性错误,典型的“刻舟求剑”做法!海洋生物进化到两栖动物或者爬行动物,你偏要说它鳍的作用越来越弱了,退化了,而把新进化的脚和爪说成是迫不得已的代偿方案,其实这就是标新立异的偷换概念而已。若是按这种理论继续推理下去,那爬行动物进化到飞行动物又是一个迫不得已的、在递弱的情况下被动的代偿而已,但殊不知一代更比一代强,一次更比一次迭代精进,飞行动物至少也是两栖动物甚至是海陆空三栖动物了,现代的飞机跑起来已经比地上跑的最快汽车火车快了多少倍,而且还能飞过高山和大海。因此,王先生的所谓“递弱代偿”理论,其实就是一个站在旧事物的立场角度,说出了其看到的一个万物进化的事实现象而已,并没有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的这个变化过程,实乃现代版的“刻舟求剑”。本来是不愿意和已经“功成名就”、天下皆知的王先生产生正面 “瓜葛”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今天正好“说道”了这一个节点,不免狂妄叨扰,插了个小插曲,絮叨了一些,冒犯勿怪,下面咱还继续言归正传。

老子当年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但当时的具体断句方式我们实不可知,那就给我们多了N种断句的可能性,其实以我对古文的研究和所存的“一丢丢”造诣来看,我们宁愿尝试着用这样一种断句方式来解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用今天的白话文解释就是:相反的地方,才是道扬帆起航的方向;弱小的地方,才是道发挥作用的主战场”。他们之间是有前后因果关系的“体”与“用”关系,先有前面的“反者道之动”,才有后面的“弱者道之用”,没有前面的”道动”,自然就没有后面的”道用”,因此“反者道之动”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的“本体”, 是第一性的;“弱者道之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是道的作用,是从生的,第二性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亦符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自然规律性。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伐不断,法家思想讲究的是霸权,强国,正好符合诸侯王的要求,于是法家趁势崛起,并助力强秦一统天下。儒家虽振臂疾呼,四处游说亦不得重用,相对较弱,但恰恰是儒家这个时候的弱才孕育积累了“反者道之动”的源动力,“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终于在汉朝董仲舒的推荐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弱者道之用”的应用实践,为什么汉朝开始要杂糅百家之精要而推行儒家呢?就是因为儒家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甚至是极度贫瘠的状况,于是就开始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自我矫正过程。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不断加强,其他家要么归儒,要么沉寂另寻他路,于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开关再次开启,既然你不让其他家公开发表意见和建议,那就只能在心里独自思索。于是注重内心修行的佛教开始逐渐有了市场,既然不被儒家正统所接纳,就只能默默从内心寻求解脱,魏晋一些很有风骨的名士皆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及至官方也开始公开礼佛尊佛,甚至大肆修建佛像寺院,开凿石窟的时候,信佛之风更堂而皇之,但直至惠能禅师一朝顿悟,才真正开启佛教心经真正融入中华的时代,并在唐朝的时候高调崛起,甚至达到了“佛先于儒”,“佛先于道”的至尊地位。因此“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时势需要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时势造英雄,英雄顺时势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的发展不会因某一个事物的强势发展而一路狂奔或者停滞不前,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融合之道亦是如此。及至宋明程朱理学的出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再次发挥了作用,按现代人熟知的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讲,宋明程朱理学终于在儒释道前期强劲发展的“肯定”阶段,进入了继承发展后的自我“否定”阶段,而阳明心学的横空出世,更使佛教心经在中国三教合一的历史发展中达到顶峰,促使儒释道三教合一最终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终极蜕变,成一家之言。因此纵观阳明心学,则兼有儒释道的影子在里面,当然也会包括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在里面,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更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历史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