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封面人物:杨晓阳

 高世现 2020-09-19
Hot

 中国第一本跨界文艺综合类周报

THE FIRST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GRATED WEEKLY OF ARTS IN CHINA

   封面人物

195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3年毕业,同年考上研究生。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出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1995年主持全院工作,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2009年调任中国国家画院。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国家三五人才一级,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高教名师。

导语

大美为真

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图腾”

导读:美术是全人类、全社会的事业,它不仅仅属于美术家。美术可以兴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美术上的成熟,可以长久地留存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美的意识的进程里,可以长久地留存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博物馆、地面上和生活中,成为后人永远无法替代的历史成熟的标志,成为这个国家兴盛强大的象征。

       大中国需要大美术,需要“美术的生活”、“美术的中国”。

    要了解“大美术”的概念,需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美术。在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眼里,凡是能看到的东西都是美术。这样,就不能把美术仅限定在国画、油画、版画等范畴之内,应该有大量的实用美术。比如,大到一个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小到一个茶杯的造型和图案等,一切都是美术。所以,我们就要为此服务。

  过去的画家是“一切为了美术”,现在应该提倡“美术为了一切”。这实际强调了美术教育要实用化的问题。一切能看到的美术现象,美术学院都应该研究,一切社会需要的美术人才,美术学院都应该培养。“大美术”中的美术是为社会服务的,现在除了培养美术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些实用型人才,要给快速发展的经济添上另一支翅膀。 “大美术”的概念就是要打破过去的美术学院和美术家只站在象牙塔里不考虑社会需要,只顾自己赏心悦目而不为社会服务的陋习。作为一个学校,社会需求什么,美术学校就应研究什么,就要设置这样的专业,培养这样的人才,为社会发展起到美术应该起到的作用。所以,我想一切社会需要的美术,我们都要考虑,这就叫“大美术”。正因为有了“大美术”,所以才有了“大美院”;同样,只有“大美院”才能推动“大美术”的发展。

  社会是个大课堂,历史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周秦汉唐史就是一个大学堂。所以,我们不只要向教授学习,还要向社会学习、向民间学习,这就是“大美院”。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多办美术学校;另一方面条件较好的美院要扩大招生数量,增设专业,尽量地多培养学生,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大美术”要求不只是培养高精尖的美术专家,还要培养大量的普及型实用人才。没有普及功能,美术学院就失去了社会作用;没有美术专家,美术事业就不能跨上更高的境界。所以,我认为,“大美院”是中国特色,是当代特色,和以前的美院相比,它的内容和范围扩大了。

  然而,仅通过这个内容和形式,还不能解决中国美术教育的关键问题。通过考察比较后,我认为,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的文化经验是不同的。西方美术以科学为基础,以科学支撑着美术;而中国美术从开始直到现在,它坚持以社会学为基础,是凭感觉、凭感受、凭感情、凭经验的,是“写意”的艺术。因此除了“大美术”、“大美院”之外,我还应该更要强调“大写意”。

  “大写意”是一种精神,一种纵横观照(“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地人合一”),一种宇宙观,是相对于物质世界的一种存在。它不是客观,而是一种思维、思想和状态的存在,是主观化的客观存在,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中国的艺术观向来都是轻“实”重“意”的,留下了许多诸如“意境”、“意象”、“意趣”、“意绪”、“意在笔先”、“意在言外”等语言和思维的结晶。《文心雕龙》中说得好,“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言明艺术思维是一种想象、一种关联,它概括出了艺术家的一种状态。如唐代的王维就是“大写意”画法的祖宗;苏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更是把形与神的重要性讲得很透彻。这就是中国人作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追求“大写意”,“意”最重要。

  “写意”是中国所有造型艺术的精神。但“写意”又不仅是文人画的形式,也是文人画的精神,还是中国所有造型艺术的精神——包括工笔画、宫廷画、民间画、装饰画、雕塑等。它们都是以传达“意”为主旨的,而在“形似”和“神似”之间,则更强调“神似”,并且以“神似”为最高目标。“狂放而不失内涵,随意而不失根本;轻形似而重神似,轻表真而重内真”的这种自由洒脱的状态,这就是“大写意”的至高境界。

  所以,我们从内容上讲是“大美术”,从形式上是“大美院”,从精神上讲是“大写意”。没有“大美院”,就实现不了“大美术”,而没有前两者,就提升不到更高层次的“大写意”。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他们如同一座坚固稳定的金字塔,而缺一不可。

美术教育这三大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指明了当代中国美术学院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未来中国应该培养怎样的艺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期样报

文化参考报

中国第一本跨界文艺综合类周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