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个文人组合引起了中国诗歌界的广泛关注——一个叫“中国诗坛四公子”的团队在佛山发起,一次次的聚会,影响日大日深。
多年来书画家师从古人、只讲技法不思内容创新,美学理念老化;作家只会爬格子,“问以经济策,盲若坠烟雾”的情况比较普遍。中国诗坛四公子亦文亦书画的做法值得提倡。
四公子的老大陆健的诗优异、大气,在中国诗坛得到高度评价,他的篆书有甲骨文书法的底子,从邓石如那里得到精髓,同时有浓郁的书卷气,这显然和他大学教授的职业相关。老二程维诗歌、小说都很出色,雅致,浪漫,其文人画借鉴八大山人的笔墨,与八大不同的是他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更积极,是另一种生命体验的结果,生动鲜活。老雁西长于诗歌、美术评论的写作,在青年诗界、画界影响日隆,究其书法渊源,应该是对米芾、孙过庭的草书颇下了功夫。张况是四公子中年龄最小的,但他写出了大约是中国最长的诗歌——十几万行的《中华史诗》。他的行草趣味横生,从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得益不少,佛山很多单位、商家的牌匾出自他的手笔,有点“一字难求”的感觉。凡此种种,证明他们具有很强的“根”的意识。
“中国诗坛四公子”他们相互切磋,其艺精进,高扬团队精神。回溯历史,有战国四公子,明末四公子,民国四公子,今日中国诗坛四公子的成色如何,我们寄予厚望,我们拭目以待。

